第1章 前序
在我很小的时候,我觉得最珍贵的东西就是我辛苦上山挖的鱼腥草换的钱,买的五毛钱的头花了,那时候还会带在头上跟小伙伴炫耀。
父亲是个不爱说话的人,他喜欢做各种奇形怪状的木雕,还经常给别人做家具,那时父亲的身影在我眼前真的很高大,很伟岸,在他身后很有安全感。
母亲是个勤劳本份的人,她有一双巧手,她会种五颜六色的豆子,还会种跟碗一样大的土豆,小的时候,土豆每次我吃一个就够了,家里每年靠母亲的手,粮食收成颇丰。
那时候的我啊,无忧无虑。清晨的炊烟蛙鸣,在院子里能看到漫山遍野的杜鹃,心旷神怡,一切都是那么宁静祥和。
有时,偶尔会和放学回来的哥哥一起跟妈妈上山,那时候的哥哥很皮,他喜欢抓毛毛虫吓哭我,也因此常被母亲胖揍,可是他总是从学校带很多新奇玩意儿逗我开心,在陪妈妈干活时,玩累了哥哥会背我回家,我记得最清楚的就是哥哥在烈日下一脸的汗水,还有哥哥的一句话,“妹,你扶稳了。”
在一年又一年在时间的车轮下,留着自己或深或浅的印记,那里保留着我曾经的美好的童年和喜悦。
孩童时的我们无忧无虑,快乐的像小精灵一样在爸爸妈妈身边转,唇边的笑容那么的明媚。
孩童时那个王小丽的名字依旧记忆犹新。
多年之后,偶尔遇到身边匆匆而过的青春身影,不由的想起了那些刻在自己心里的名字,顿时他脑海里浮现出一段段回忆。
看着来往来往的人群,伤感地默念道,“小丽姐,你还好吗?”
孩童时,村口总能看见两个小小的身影,打打闹闹,她貌似也注意到了我,轻笑着上前打招呼,“落落漂亮了,不在是个小胖墩了!”
那些刻骨铭心的记忆,已成了此时莫名的怀念,多年后那些人也成了她永久的回忆。
长大了,心里有了小心思,烦闷父母的唠叨,想着远离父母,便选了寄宿学校,两个星期回家一次,可是从那以后我和父亲,母亲的沟通少了,每星期放学回家,都说不上几句话,从此我便成了那个家的客人,越来越陌生。
上学花销大了,母亲说的最多的话,就是你要学着省钱,钱不能乱花,我听了这话,赌气一个星期没怎么吃过饭,放学回家,母亲看到我,用她那布满老茧的手,摸着我的脸,“姑娘,你怎么瘦了?”
我看她起身朝鸡笼走去,那时我不知道她要干嘛,只是我在写作业时,面前多了一颗鸡蛋,我的鼻子不争气的酸了,也许那时的我过于敏感。
后来我懂了!父亲母亲是爱我的。只是他们给我的爱太沉重!
少年人不会抱怨自己如花似锦的青春,美丽的年华对他们来说是珍贵的,哪怕它带着各式各样的风暴。
当青春的光彩渐渐消逝,永不衰老的内在个性却在一个人的脸上和眼睛上更加明显地表露出来,好像是在同一地方久住了的结果。
青春并不是生命中的一段时光,它是心灵上的一种状况。它跟丰润的面颊,殷红的嘴唇,柔滑的膝盖无关。它是一种沉静的意志,想象的能力,感情的活力,它更是生命之泉的新血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