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女生 科幻空间 零度加速

第1章 (1)

零度加速 雪一直飘 6473 2024-11-14 19:34

  科学研究院破译空间站在数年前截获的一条来自千万光年的信息。

  他们惊奇的发现这则信息是一个生物体,存在生命思维。

  经过多年的研究努力,科学家总结出一个结论,信息是来自其他星球生命的脑电波。

  通过将脑电波加载入并稳定镶嵌在光子列序间隙,这条不可见的脑电波就成为离开本生命体之后的新生命体。

  新生命体的所在位置就是原生物本体通过意识在地球上认知范围内想象的一个点,处于零维空间。

  如果利用太空舱将想象出来的点包装起来带离地球,另外为新生命体创造加速度进入宇宙,科学家们依能通过意识与空间站之间的联系了解新生命体的行动轨迹。

  因此,科学家将这最新研究理论命名为:零度加速。

  在破译光年信息的过程中,科学家们还发现生命体中存在异形振动。

  按照人类的正常思维,说话是一个人面对陌生最初的探险。

  面对深不可测的悬崖,人类会以一声“喂”,利用回声判断危险程度。

  初次见面,请多关照,这是生物本能。

  科学家经过数月的研究讨论,最终将异形振动归结为类似外星文明的呼唤。

  在计算机日夜不停的计算后,科学家将人类言语组织成一个数据库,对脑电波产生的意识分析,逐次对所有话语进行振动解析对比,使数字荧幕显示出振动线条。

  历经数月的时间把人类信息与拦截信息的振动线条做精准检测,科学家们终于将生命体中的振动翻译成人类的语言:很高兴认识你,我们交个朋友吧!

  生命体被破译后,就以光速飞出地球。

  根据空间站的定位检测,这则信息撞向金星后便不可侦测,永远的消失了。

  科学家们为此十分伤心。

  尽管将信息破译,可是信息内依然存在生命体潜在而未有发现的价值。

  比如信息中包含的能量接触金星后就凭空消失了,它去了哪里?

  科学家们眼睁睁看见深度了解原生命体信息唯一的机会从眼前溜走,从而心灰意冷。

  科学院院士杨金站出来鼓励大家:通过信息,我们已经了解到信息里的主要内容,最重要的是命名零度加速。

  萎靡不振的科学家们才重拾信心,勇敢面对事实。

  其中有一名科学家提出:虽然信息从金星消失,可我不甘心,既然零度加速能够实现脑电波向地球之外的转化,我希望以科学研究院的名义在地球上寻找一位志愿者,愿意前往信息消失的金星附近,一探究竟。

  话音刚落,就遭受其他科学家的不满:“金星二氧化碳含量高达百分之九十六,平均温度400摄氏度,表面气压是我们地球的九十倍,相当于地球海面下方1.6千米下的压强,另外,金星岩石表面还有硫酸云覆盖,它们反射光线的能力很强!脑电波根本无法承受!”

  提出建议的科学家却不以为然道:“不试试怎么知道呢?”

  “可这是以一位志愿者的生命为代价!”

  “我们已经向宇宙迈出更近的一步,就这样放弃,是阻碍文明发展的死罪!我们要为人类负责!”

  提议者刚说完就被甩了一巴掌。

  那一名拒绝志愿者的科学家站起身,怒不可遏的说道:“宇宙的尽头是神明,神明也有生命,作为人类,我不屑与亵渎生命的科研者为伍!”

  正当两位科学家为此事闹得不可开交的时候,坐在后排的另一位科学家站起身平静道:“我去吧。”

  沸沸扬扬的科研室忽然变的异常安静,所有目光凝聚在一个年轻科研者身上。

  “张野,你要去?”科学院院士杨金问道。

  张野点点头,满怀信心。

  “既然有科学家愿意尝试,那么我们认同这个提议。”

  站在后排的科学家纷纷起身鼓掌道,有的热泪盈眶。

  每个人都明白参与实验的志愿者已经将生死置之度外。

  张野加入科学研究院不久,主要负责协助信息破译,同时也十分好奇成为脑电波,是否拥有和人类一样的视觉和听觉。

  科学院院士当晚就向上级汇报,在张野的多次请求后,最终实现目的,成为一名零度加速的志愿者。

  实验筹备开始后,张野有一个星期的准备时间。

  在这一星期里,络绎不绝的各界大佬前来祝贺。

  成为零度加速的志愿者是光荣的。

  部分科研人员却不那么开心。

  他们十分不赞同这次试验,甚至没有利用小白鼠做一回实验。

  经过多方综合建议,暂定此项任务为星河光年。

  第一次的目标仅仅是张野成为信息离开地球,科学家负责记录信息能量以及张野在太空所能提供的见识。

  见识以语言形式表述在振动线条,再加工翻译成话筒语言。

  一星期时间很快就要过去,张野凝望着星空,陷入短暂的遐想。

  成为科研人员的初衷正是因为童年最为羡慕的宇航员。

  如今张野本人将通过另一种技术进入太空,仅仅想一想就很激动。

  这会是距离太空最近的一次。

  张野数数日子,还有两天。

  最近五天内,各地人物齐聚一堂,事先见一见英雄,许多报社也开始发表头条,标题很醒目:科研人员航空里程碑!

  打开手机,各个软件上的弹幕都是这项新闻。

  无端地,本来很轻松的张野觉的压力很大。

  他开始关掉手机,打会儿篮球,在泳池内游一圈后才感觉到前所未有的轻松,并且坚信会完成这项任务就像坚信自己会活着一样。

  再次打开手机已经是临近实验航行前夜。

  科学院院士杨金有十五个未接来电。

  张野回拨电话,也是过了很久,杨金才接通电话。

  顿时,张野的手机就像一台轰炸机,只听杨金仓促道:“这些天怎么不接电话?!有件最重要的事需要提前告诉你,在进行航行之前,我们要交代的事情大概需要几个小时才能完成,时间就要来不及了!”

  “院长,你们在哪儿?”

  “快来科学研究院。”

  张野开车前往,他下意识的看了一眼夜空,繁星涌动,这正是他最爱的夜晚。

  “看来此行会很顺利,这星空多美。”张野赞叹道,不一会儿就来到科学研究院。

  门口已经有许多人在等候,他们中间除了熟悉的科研人员,还有几个航州舱的投资人以及当地官员和记者。

  那一名记者因为没有经过杨金同意,擅自使用相机对航州舱进行拍摄,因此被点名强调,只有准备点火时,才能拍摄。

  张野见到杨金,快步走上前道:“我需要做些什么?”

  “快进来。”杨金说完,使用手纹锁打开实验舱,然后他从兜里掏出一件陨石腕表,给张野戴上。

  他指着一个插满数据线的沙发对张野说道:“你躺在这里,还有,你要回来!”

  沙发前有一个桌子,桌面圆形,桌子中间却有一个方形的拳头大小的线条。

  杨金将感应线安装在张野头部,忙碌一阵,在确定振动线条图上有反应后才打开桌面。

  圆形桌面中间缓缓上升一个小型脑电波收集器。

  杨金把一颗胶囊状态的收集器捏起来,继续说道:“张野同志,现在请你用眼睛仔细看这个收集器,把它的形象完全容纳进脑海,然后尝试想象出收集器的样子,并且进入收集器中,这个收集器将会乘坐航州舱前往金星,到达空间站,收集器就会将你释放,而你在靠近金星后,觉得危险,可以想象出收集器的样子,我们收到消息会释放收集器,届时,你就会乘坐航州舱返回。”

  张野点点头,开始认真记忆收集器的样子,并想象出它的位置。

  很快,振动线条中出现微弱的倾斜。

  杨金惊喜道:“真是太好了!下面我们需要记住一个暗号,当你想象出收集器的样子时,顺便在心里呼喊一声零度加速。”

  零度加速。

  振动线条顿时出现强烈的摇摆反应,在线条与电脑中记忆的线条图案完全一致时,杨金封闭脑电波收集器,把它放入航州舱内,张野像是陷入昏厥一般躺倒床上。

  振动线条逐渐开始变形,连续不断反映出张野的言语。

  “现在已经开始了吗?我很期待。”

  张野在沙发上一动不动,连接他头部的数据线却在不停工作闪耀出各种颜色,最终屏幕上也没能显示出他的视野。

  无法通过脑电波成像。

  科研人员有些失望,但很快,他们调整心态,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开始翻译振动线条。

  “大家能听到吗?可惜的是,我无法听到你们的回应,不过我会好好完成这次任务,至少现在我是安全的。”

  经过翻译后,杨金立刻下达命令,开始启动航州舱的星河光年计划。

  计划说明很简单:志愿者脑电波离开地球,进入太空中,在见到地球的样子后,重新回到收集器内,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前往金星,实验能否感应到那一则消失不见的信息。

  说明很简单,实践却充满未知。

  好在通过振动线条能够翻译张野的言语,这燃烧起所有科查人员的斗志,脑电波成功进入航州舱,剩下的仅有航州舱点火发射以及安全归来。

  经过技术人员对航州舱个方面检查,待检测结果精确无误后,杨金按下航州舱发射按钮。

  航州舱顺利发射,举国欢腾,这是人类第一次使用脑电波飞离地球。

  五分钟后,航州舱离开地球,开始靠近最近的空间站,三小时后对接空间站。

  航州舱受到控制,稳定打开,装载脑电波的收集器顺着轨道进入太空。

  张野兴奋的等待收集器释放自己。

  收集器向外释放一瞬电磁波,张野随电磁波进入太空。

  那道电磁波瞬间从杨金等科研人员的监控中消失。

  振动线条没有任何变化,在场的所有人都在等待张野的问候。

  根据各界要求,科研基地所显示的内容将以直播形式向全世界公开。

  世界人民从航州舱发射成功的欢呼雀跃转变到振动线条没有变化的沉默不语。

  他们惶恐不安且又满怀期待的注视着振动线条,希望从科研翻译组那里听到张野的声音。

  这已经在太空中过去五秒钟。

  急救人员迅速上前查看张野的身体情况,呼吸均匀,一切正常。

  六秒之后,振动线条终于出现一点点加快的闪动频率。

  科研基地欢聚一堂,世界人民人声鼎沸。

  “我看见了,我们的地球村,相比较78年的蓝气球,现在却趋向红色,我好担心,继续这样下去,地球会成为第二个金星!”

  人们情不自禁拿起手机搜索目前卫星对地球的拍摄图案,顿时陷入深深的自责和内疚。

  振动线条忽然变化成无数点状,翻译组一度陷入瘫痪,七秒之后,振动线条才再一次变成规则的伸缩图案。

  “难以置信,这短暂的七秒钟,我却见证了人类的进化。”

  过了许久,科研组才翻译出最新信息:人类的确是生物进化而来,进化是对的!

  蔚蓝色的大海中,生命不过是水滴中一颗微小的单细胞生物,经过分裂成为多细胞生物。

  本来平平无奇的海洋中开始出现更多的生物。

  “你们一定猜不到,我看见一条鱼。”

  那条鱼体形微小,它的身后出现一个庞大的身影。

  从大鱼嘴下死里逃生的小鱼游出海面,在潮汐作用下,间接实现水陆两栖。

  为了适应在陆地上的环境,小鱼开始翻动身体,利用鱼鳍像划船一般向前移动。

  可是这种移动需要消耗的能量实在太大,不得不饮用海水勉强存活。

  小鱼本以为沙滩上只有它一条鱼,事实正是如此,沙滩上还有一群体形较小的爬行动物。

  它们围绕在小鱼身旁,不断对其进行攻击。

  因为鳞片坚硬,陆地生物的攻击并没有起到多大效果,反而被小鱼当作丰盛的晚餐一口吃掉。

  陆地生物之间有一种神奇的感知能力,它们能够通过眼睛辨别方向,听觉感应到环境的声音,闻到海洋以及沙滩的气味,甚至能品尝到一丝丝海洋的咸味。

  鱼儿同样拥有眼睛,听觉,嗅觉和嘴巴,伴随被更多的陆地生物围绕攻击,海洋中也不断有密集的鱼群出现。

  它们接连不断从海洋中跳出来,趴在小鱼身旁,对陆地生物肆意吞食。

  不久,小鱼成为这片陆地的主宰。

  很久以后,它们开始脱却身上的鳞甲,双鳍脱离水流游泳,逐渐适应地面,生长进化出具有抓地力的手爪。

  好景不长,海洋边缘再次覆盖一层黑压压的生物,它们在水中窥窃鱼类的一切行动,最终忍耐不住饥饿,从海洋中跳出,将鱼类一口吃下。

  这种在海水边缘生活的生物虽然没有来到陆地,它们的身体却已经脱却鳞甲,生长出爪子的雏形。

  初次进入陆地,这种生物十分适应陆地生活,并且开始成为先进的双栖动物。

  它们在陆地生活的时间变久以后,重新回到海洋,却无法潜入更深的地方寻找食物。

  无奈,这群生物开始向陆地中心圈移动。

  进入陆地深处,生物犹如进入天堂,这里有许多从未见过的特殊生物,有昆虫,也有没有腿的爬行动物。

  经过不断的逃亡和生存,从海洋中上岸的生物基因经过数亿年的进化,成为独树一帜的灵长类动物,人。

  因为生物本身智慧基因以及不甘死亡的倔强生存能力,人类逐渐成为陆地上数量最多,遍布范围最广的生物。

  相较于普通灵长类动物,人类的究极能力在于人类智慧的不断学习和实践。

  人类学会了取火术,搭建房屋,制造武器,打造了地震仪,发明了天文台,人类中总会出现引领时代进步的伟人。

  牛顿不发现力,总会有杰出科学家推出力学。

  人们从用树叶遮羞,部落打猎到通讯以及核武器占据主导地位的今天,从前的生命一定不敢相信。

  认为自己是主宰的打猎人在现代人眼前不堪一击。

  人类体内所拥有的基因一直在进化从未有半分懈怠。

  总有个别智慧人类提出颠覆认知的观点,他们是引领人类向更好方向生存的神。

  张野后知后觉,七秒之内已经见证生命的起源。

  生命是对所处环境具有感知能力,并且不断自保追求生存从而进化的基因细胞组合。

  面向金星,张野加速冲刺。

  越是靠近金星,越能感应到强烈的放射能量。

  那则消失的信息,真的就在撞击金星后消失了。

  张野漂浮在太空中,所能感应的能量渐变虚无。

  在完成任务以后,他决定回到收集器,返回航州舱。

  就在此刻,地球附近两颗质量极小的星球忽然发生变化。

  两颗星球原本上下平行,同向移动,却突然脱离引力,不断扭曲自转。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根据我们现在的科技不可能发现距地球500光年的地方出现了塌缩的星球,是黑洞!”

  张野所言,顿时让人类的安全意识空前提升。

  尽管世界末日的消息从多年前就已经过了预言时间,本以为末日相隔很远,却未曾这般近距离真切感悟。

  杨金陷入困境,地球附近出现黑洞,而且是双恒星系统。

  “它们已经开始融合,脱离引力,向地球靠近!”

  没多久,全世界人民从天文望远镜的镜头下以及空间站传送的信息上看到两个上下相互融合的星球。

  它们保持自传,逐渐扭曲成黑洞并以光速向地球靠近。

  光速!末日!

  500秒!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