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业余谍报员

第34章 难民营

业余谍报员 三和花园 2879 2024-11-15 06:44

  徐美如从吴大宝口中听到,就是吴大宝在静安寺枪杀法院法官宇文华。

  宇文华是父亲徐汉英的同事。

  徐美如顿时火从心头起,念头里就想收拾吴大宝。

  但是一下子想不出收拾的办法,立即命令近卫赶快停车。

  徐美如对吴大宝说道,“我们正在执行任务,时间已经来不及,你自己下车回去!”

  当场将吴大宝赶下车。

  还好,前面拐弯就是特工总部所在的炮台路。

  一等吴大宝下车,徐美如立即让近卫开车,嘴巴忿忿不平地骂道,“这个大坏蛋,找机会好好收拾你。”

  也许今后永远不会再见,就是最好最好的收拾办法。

  近卫重新驾驶汽车,眼见徐美如突然之间发火,不知何故。

  徐美如笑笑,自我安慰,“已经没事啦!”

  近卫也不在意什么,稍等片刻,问道,“我去一个地方看看,你想不想去?”

  徐美如十分愉快地说道,“你想去的地方,我自然也想去,我愿意陪着你去。”

  近卫点点头说道,“我们去南市难民营看望一个熟人,一个朋友。”

  难民营?

  听到这个名字,就能想到脏乱不堪的地方。

  但是近卫初到上海,怎么会有这样的熟人,朋友?

  近卫连忙解释,“法国人,罗贝尔神父。我在美国读书的时候遇到的一个大好人,大善人。”

  徐美如接着问道,“他怎么会住在难民营呢?”

  言语当中,罗贝尔神父也是难民。

  近卫略带崇拜的语气说道,“他不是难民,是他创办的难民营。”

  自上海淞沪会战,城市满目疮痍,百姓流离失所,数十万难民意图进入租界避难,均被挡在租界铁门之外。

  难民无处可去。

  他们又迟迟不肯离开,就在租界外沿街沿路而居,衣食无着,难以生存。

  此时罗贝尔为耶稣会上海南市教区神父。

  出自人道主义,罗贝尔神父屡次与中国当局、日军当局协商,最终达成一致,在南市设置难民避难营。

  日军承诺,不对难民营发动进攻,也不进入难民营实施军事活动,但是对难民营负有监管职责。

  从此无家可归的难民有了暂时歇脚的地方。

  神父功德无量。

  难民营里设有难童学校,残老院,食堂,诊所和图书馆,还开设工厂和作坊,教授技能。

  难民身有一技之长,以后离开也可以谋生。

  难民营运作费用均需募捐。

  社会各界、慈善团体、国际组织出钱出物出力,鼎力相助,仍不够开支与用度。

  罗贝尔神父远渡美国、加拿大、欧洲,成功募得百万善款。

  近卫是在美国纽约的一个募捐场合与罗贝尔神父相识,结为好友,相约来上海参观南市难民营。

  徐美如听着罗贝尔神父的传奇故事,天然地想见到此人,更想亲眼看看难民营是什么样子。

  近卫接着说道,“在美国,我把生活费全部捐给他!”

  他中学毕业后赴美就读于纽约大学,成绩稍差,大手大脚花钱,让家里人都看不下去。

  其实部分生活费用在罗贝尔和他的中国慈善事业上。

  近卫想到有趣的事情,“日本军队用战争将中国人变成难民,然后一个日本人却出钱救济难民,莫名其妙!”

  近卫找到难民营的进出口。

  但是崭新的汽车和难民营风格失配,一时之间不知道是进去,还是返回。

  徐美如不想返回。

  她想见到神秘的罗贝尔,“我们在外面停车,走进去!”

  好办法。

  近卫将汽车停在难民营外一条看起来比较安全的小马路,然后和徐美如一起下车。

  坐在车里没有感觉车外有何异样。

  当双脚落地下车,阵阵恶臭扑面而来,如身处垃圾场,气味几乎让人无法呼吸。

  徐美如赶紧伸手捂着鼻子。

  近卫不忍心徐美如受此大罪,后悔仓促来此。

  他连忙对徐美如说道,“我们先回去,改日再来!下次带上口罩。”

  徐美如摇头,“你看看两边的行人,他们不是都好好的嘛!”

  人和人不能相比。

  他们已经习惯!

  有些行人身着破旧衣服,边角破烂,缝有补丁,脸色枯焦,头发脏乱,双手拢在袖中,脚穿破洞布鞋。

  他们往往是几个大人团在一起,或者大人小孩一家人团在一起。

  再小的孩子抱在身上,背在身上,或者用扁担挑在箩筐里面。

  街道两边已是残垣断壁,野狗散落其间找寻食物。

  徐美如暗自想到,“这些就是无家可归,无处可居的难民!”

  近卫稍稍加快步伐,低声叮嘱,“不要看着他们,不要碰到他们,也不要和他们说话。”

  徐美如明白其中道理,好奇或者同情对难民无益。

  近卫接着叮嘱,“我们要加紧走快些。听叔叔说,偶尔日本军人和中国军人会在附近打仗,千万不能遇到乱兵。”

  徐美如听到此话有些害怕,从来没见过真实战场,连忙拉紧近卫的胳膊,身体靠上去。

  身边忽然围上来一群衣衫褴褛、瘦弱枯槁的孩子。

  稍高的大男孩应当是领头,看样子也不过十五六岁。

  大男孩伸出手央求近卫,“先生,给点吃的吧!给点钱吧!”

  近卫不知如何应付。

  孩子们又一起转头央求徐美如。

  徐美如并不觉得难堪,开口问到大男孩,“你是从哪里来的?”

  大男孩连忙回应,“我是从镇江来的。”

  徐美如不知镇江在何方。

  她接着问道,“爸爸妈妈,还有家里人呢?你不能一个人,你要赶紧找到爸爸妈妈!”

  大男孩沉默片刻功夫,“妈妈带我来上海找爸爸,和妈妈在码头上走散!”

  爸爸在上海?

  骨肉离散,其他的孩子也应大多如此!

  徐美如一时心酸不已,指着其他孩子接着问到大男孩,“他们都听你的话吗?”

  男孩点点头。

  徐美如从口袋里拿出几张钞票递给男孩,“待会你要像哥哥一样照顾他们。”

  如果省吃俭用,徐美如给他们的钞票够用两三天。

  大男孩将钞票接在手中,立即转头,对小孩子们喊道,“我们已经有钱啦!我们赶紧去买东西吃!”

  转眼之间,孩子们跑得干干净净。

  徐美如看着他们,抱怨说道,“怎么就知道吃!”

  近卫深感徐美如的善良。

  也看着孩子们,“还不知道生活的艰难,缺吃缺穿只是表面,难的是等到长大,无家可归。”

  徐美如感慨,“我们在这个年纪能吃饱饭,穿暖衣,活在父母身边。”

  听起来无比沧桑。

  但是却意外勾起另一个人的烦恼。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