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知否从农家子开始

第53章 讲书

知否从农家子开始 必拿全勤 2591 2025-01-18 05:02

  他毕竟不是一个老谋深算得人,能够做到步步为营。

  同样也不是那种心狠手辣的人,为了不暴露自己的任何行踪,选择杀人灭口。

  如果真的那么做了,自己救人的初衷又是什么,难道只是为了给自己寻一个杀人的借口吗?

  顾植试探的问着:“那武松可有线索,县衙的人可能寻到?”

  听到顾植的话,方延顿觉赧然,他觉得自己说出武松的外貌特征,乃是受了那吴都头的蛊惑。

  方才让自己做了坏了义气的事情,所以在听到顾植的这番问话。

  却是略带羞愧低头道:“怪我识人不清,中了那吴都头的圈套,竟然将顾兄给我说的那番英姿说与他听了!”

  顾植听到这话也是心中舒缓了一口气,笑着用手拍了拍他的肩。

  说:“无碍,我也是听人说起的,人云亦云的,我说的也不尽祥实!”

  在心里也是重重的松了一口气,好在因为方延,这才误导了县衙的查案方向。

  同时他这么说,也是让方延少一些道德负罪感。

  毕竟至于什么武松,都是自己杜撰出来的。

  他当初也没有想到这一层,毕竟他不可能提前就有预想要犯下人命官司。

  也不知道方延的父亲,就是宝应县的县丞,只能说是一场巧合帮自己弥补了自己的错漏。

  不过同时也在心里默默的记着这个教训,毕竟不可能每一次失误,都会有人替你找补。

  他见过吴都头,知道对方不是一个好糊弄的角色。

  当初在云山村的时候,他就看出来了那事情背后的自己。

  想来被自己所救的那连家村女子,并没有暴露自己的长相。

  否则两相比对后,心中一定生疑,相信女子的可能性会更大一些。

  毕竟对方是现场,他是能够断定对方一定见过其长相的。

  思索于此,心中疑惑也消减大半,同时也少了许多忧虑。

  而方延还不知道顾植心里发生如此大的情绪变化,反而在顾植的规劝下,舒展了眉头。

  也是笑着说道:“是啊,那等好汉岂是县衙的衙役能够招架的。”

  顾植也是应和的笑着,可是心底却不认同方延的说法。

  可是他也是同那吴都头打过照面的,吴都头是有些身手的。

  而且身边的那些衙役,明显也不是那种耽于训练的老油条。

  从下观上,也可以看得出整个王朝的兴衰。

  往往到了王朝末期,基层吏治松散,武备荒废。

  方延也是从下舍偷跑过来的,见心中的郁闷消散的差不多了,也是急匆匆的往回赶了。

  书院里除了讲习,山长,还有负责管理学子生活方面的事务职务。

  若是被发现了违背书院的规定,轻则口中训斥,重则可是手心打板子的。

  这些在刚刚进书院的时候,书院的监院都说的很清楚。

  监院是负责整个书院的运行的,在大荣山长是负责学术研究的,和主持教务一系列的工作。

  所以山长的职务大多数,都是由一些名望高的,且有一定的学术根底之人担任。

  至于那些书院的底下事情,当然是由专门的人负责。

  方延因为父亲自小打板子,不仅仅没有适应,反而更加害怕了。

  说起来从家中带来的常服,在书院里多是用不上的。

  因为书院内,学子都是需要统一着装,如上舍都是珠白色儒衫,而中舍则是淡蓝,下舍浅红。

  衣服的制式都大致差不多,都是交领长衫,外衬圆领袍。

  在大荣也是十分常见的穿搭,荣人平日里的穿搭,可没有一个定式。

  穿搭也是各式都有,只要不过于新奇另类,别人是不会在意你的穿着打扮的。

  随着一声钟声响起,所有学子都纷纷从宿舍中出来,准备向着学堂而去。

  学堂里可没有低矮的座椅,都是一张低矮长桌,然后加一张软垫。

  至于位置的前后顺序如何排列的,就是按照当初榜单上的名次排列。

  有斋长手中拿着名录,念到的名字就会选择落座。

  斋长就是负责整个上舍纪律的存在,它的存在有些像是助教。

  当他喊到“顾植”的名字之时,大多数的人目光都汇集在他的身上。

  这一次考生约莫在一百五十人左右,上舍二十五人,中舍五十人,下舍七十五人。

  上舍只有一个学堂,而中舍有两个,下舍有三个。

  山长当日在众多学子面前,单独同顾植说了那一番勉励的话。

  如果没有人关注到他才奇怪,目光里有艳羡,有好奇也有嫉妒。

  好在顾植心智成熟,见过比这场面大得多的也有。

  所以在他的身上,透露着一种不急不缓,从容不迫的气质。

  随着学子尽数落座后,一位约莫三十岁的儒雅中年人走进了学堂。

  顾植一眼就认出,来人当初就是在考堂监考的那位先生。

  随着他的出现,学堂里的学子都尽数起身躬身作揖:“学生,见过先生!”

  这就是尊师重道的基本礼仪,中年人目光和煦也是作揖,这是回礼。

  只是他没有躬身,含笑道:“不必拘礼!”

  众学子齐声道:“是!”

  在书院先拜孔夫子,再拜讲学,也可以称为讲书,是书院内专门为学子作经书讲解的教职。

  斋长负责学堂内的纪律,还有教学情况还有进度。

  中年人姓李名文亮,乃是宋以由的学生,宋以由除去是朝廷官员致仕外,同样也是经学大家。

  李文亮进京科考,连续两次名落孙山,所以经老师相邀,便来了青云书院成为一名讲书。

  他如今不过三十有二,虽然没能在汴京奏名未中进士,但他的起点也是胜过了绝大多数人。

  十九岁中秀才,然后潜心研学,拜得名师,二十三中举人。

  如那连家老大连守仁,如那顾家老二顾显,如今仍旧还是一个秀才。

  还有刘氏的父亲,读了一辈子的书连秀才的功名都没有。

  有些人一辈子的顶点就是秀才,举人更是虚妄。

  那些能够在汴京东华门奏名的,是真的可以说天才只是见我的门槛。

  如李文亮多少人的顶点,却依旧是屡试不中。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