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明末这个皇帝不靠谱

第4章 皇帝旨意不合礼?

明末这个皇帝不靠谱 横霸 2932 2024-11-15 07:01

  崇祯怕露出马脚。

  让王承恩宣布退朝。

  兵部尚书王洽留下。

  一众大臣瞬间走了个精光。

  很快,一个身高马大的太监快步进入文华殿,倒头便拜:“奴婢方正化,参加万岁爷。”

  崇祯不知道前身是否认识这位有名的忠宦,抬手虚扶:“知道朕为什么让你当监军?”

  “奴婢不知...”方正化先回答,后表忠心:“陛下隆恩,奴婢哪怕甘脑涂地,定当效死。”

  “记清楚!朕令你连夜去遵化,带上锦衣卫千户马明宇一起出发,进城后第一件事就是与马千户配合,尽全力除掉城里的内奸,明白了吗?”

  旁边的王洽吓了一跳,忍不住拱手:“请万岁爷明示,谁是内奸...”

  “这事你别打听,一切由方正化跟锦衣卫办,兵部只需要听朕安排即可...”

  “臣,遵旨。”王洽心里苦涩,万岁爷仍然重视宦官啊,这可不是好苗头。

  崇祯对方正化继续交待:“揪出遵化城中的建奴内应,只是第一步,接下来才是重点:让人冒充内应在建奴攻城时在城中纵火,引建奴入瓮城。”

  “臣谨记!”

  “建奴大军进入瓮城后,暗藏于瓮城城墙上守城军立即出击,斩杀进入瓮城的建奴,不留活口,先灭其嚣张气焰!”

  作为兵部给事中,王洽还是第一次在如此近的距离听万岁爷训示。

  不由得有些心惊肉跳。

  一直以来,满朝文武都认为万岁爷就是一个毛没长齐的少年,哪里能有多少见识。

  却没想到万岁爷竟然对军机大事了如指掌。

  而且在布置还上异常狠辣。

  这事不对劲啊。

  以前那么多次朝会,怎么就没发现呢?

  回去...

  得好好斟酌。

  胡思乱想间,崇祯再次下旨:“宣,帝师孙承宗...”

  王洽心里再次震惊。

  孙承宗是先帝之师,经略辽东多年,功勋卓著。

  蓟辽的将帅,多数经他提拔而起。

  甚至连现如今的蓟辽督师袁崇焕,也是他的门生。

  由孙承宗来统领全局,确实再合适不过。

  但是这姓孙的,跟东林党格格不入。

  早已罢官赋闲...

  万岁爷这么安排,难道另有用意?

  建奴入寇,难道根本不打算问问我这兵部给事中的意见?

  自己这个兵部给事中,是个摆设?

  文华殿里灯火通明。

  坐在龙椅上的朱由检完全忽视王洽的存在。

  不停口述,让王承恩叫过来的司礼监掌印太监王德化拟旨用印。

  “令孙承宗为帅,会同钦差方正化星夜前往遵化...八百里加急,调山海关总兵赵率教率三千精兵换防三屯营。”

  “八百里加急,命袁崇焕领关宁军以及各镇兵马全力以赴驰援遵化…”

  “再拟一道密旨,具体内容为...需方正化、孙承宗、赵率教都到遵化后共同启阅。”

  ...

  皇爷一连下了十几道圣旨...

  掌印太监王德化终于忍不住提醒:“万岁爷,圣旨下发需要经廷议,然后由内阁票拟,司礼监批红才行...”

  朱由检面色平静,他很清楚,大明朝的圣旨,不是皇帝随便说句话,就能外发。

  发圣旨,须先经廷议出一个章程,然后由内阁票拟...也就是在章程上贴一张纸条,皇帝朱笔批红,最后由司礼监用印,一个完整流程走完,才算正式生效。

  当然,皇帝也可直接发圣旨,称为中旨,但是六部有权封、驳。

  也就是如果程序不合规,各部可以不予执行,而且还可以封还。

  御史跟着会拿祖制来指责皇帝,甚至直接大朝会上骂朝。

  而皇帝挨了骂也只能干瞪眼。

  所以,如果中旨一旦发出而不能执行,皇帝的权威会受到挑战。

  结果就是,大明皇帝很少发中旨。

  这就是传说中的屠龙术!

  对这种情况,崇祯早想好了办法。

  圣旨发不了,我换兵部发公文总行吧?

  根本不怕王德化这掌印太监东厂厂公敢在自己面前唱反调。

  崇祯转头向打哈欠的王洽:“王尚书,朕以兵部的名义下发几份公文,你不会反对吧?”

  王洽傻眼:直接绕开廷议、内阁...

  皇帝又不直接发中旨…

  很明显,万岁爷留下自己,是让自己背锅的啊!

  如果换以前,就算摘了他的乌纱帽他都不会同意。

  但是眼下,建奴已打进长城,大明江山受到严重威胁。

  再犹豫的话,可能会误事儿。

  当即横下心来:“臣,这就签批!”

  朱由检很是满意王洽的态度:“事急从权,王卿不用担心,这事朕会给朝臣们一个交待!”

  于是,大明自嘉靖以来,没有经过廷议,由兵部给事中签押,司礼监批红的公文与圣旨结合的一道道奇怪命令出了皇宫。

  ...

  大明朝堂虽然勾心斗角。

  但一旦运转起来,却仍然势不可挡。

  各大臣离开皇宫后。

  平日夜间青楼小酌暂时放弃。

  因为,很从我在遵化那边有亲戚...有生意,得赶紧通知他们跑路啊!

  至于军民于城共存亡,是那些泥腿子的事儿。

  京师暂时还没有宵禁,但是城门紧闭。

  一时间,各路送消息的人纷纷想办法出城。

  给银子就行,一个个坐了人的筐被放下城墙。

  往北的路上马蹄声不绝于耳。

  通州驿站。

  万岁爷钦点的方正化忧心忡忡。

  接到中旨后立即带亲兵赶来的孙承宗总督总算到了。。

  “孙督师,此去遵化,还请多多照应...”锦衣千户马明宇拱手。

  “哼...”孙承宗根本不假辞色。

  自魏忠贤之后,太监的名声早烂了大街。

  锦衣卫马明宇负责护卫一行人去遵化。

  他倒有自知之明,讪讪落在后边。

  摸了摸心口处放着万岁爷给的密旨,心里思索,万岁爷并没有忘记锦衣卫。

  这次去遵化,一定要好好表现,让锦衣卫重现荣光。

  又一队人马汇入往北的队伍。

  “满总兵,你总算来了!”看清楚来人,方正化一脸喜色上前打招呼。

  可惜热脸贴了冷屁股,叫满总兵的汉子根本不理方正化。

  反而转身向孙承忠拱手行礼:“卑职拜见孙督师,接了万岁爷的旨意,当即马不停蹄赶来,应该没有误了时间...”

  孙承宗叹了一口气:“万岁爷这次发的是中旨,好像于礼不合啊...”

  “建奴入寇,事急从权...”站在旁边的方正化赶紧解释。

  “也好,我等当齐心协力杀奴...”

  “几位大人,还是先赶到遵化再叙旧吧。”没人理睬的锦衣千户马明宇小声提醒。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