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帝国时代1644

第12章 过度猜测

帝国时代1644 唐纛 3808 2024-11-15 07:23

  刚把这名小军官带下去,参将徐严立刻起身对刘良佐施礼,接着说道:“大帅,凤阳总督马公前日移营前,卑职就说过,冒然移营只会使得后方空虚,若是李贼以轻兵突袭,祸不可测。当下李贼已经数次截断粮道,抢劫军粮,卑职以为暂且后退,先防卫好后路为上。若是北岸大营之后被逆贼夺去,那才是不测之祸!”

  敢情刘良佐这边以为朱绍明是李自成的大顺军了。

  可是刘良佐根本没有接徐严的腔,他转过头对自己的师爷说道:“先生,你觉得那些逆匪是什么来路?”

  只见师爷捋了捋山羊胡道:“不管是何方势力,只要在官道上派遣游骑往来巡视,只要现有可疑人等就立刻通知前后的哨卡派兵围剿。”

  这法子倒也没什么特别新奇之处,只能说是非常本份的处理方式。

  倒是佐击官陆文昭的看法比较特别,他目光明亮,下颌留了一把胡子,他认为既然那些劫匪这次抢掠走了上万斤的东西,他们定然会想方设法把这些东西运回老巢。南北大营多派哨探,严密监视住通往他们老巢的各个道路。发现这批劫匪之后,先不要声张,而是仔细确定劫匪要走的路。他们必经之路上设下埋伏,等劫匪们经过时,出动大兵围剿,就可将这支悍匪一网打尽。

  刘良佐微微皱起眉头,陆文昭的谋划听着很对路,他问道:“不知需要多少兵马?”

  陆文昭认真的答道:“大人,哨探需淮河南北大营通力合作。若是围歼之时,需动用三四千兵马。”

  他怕刘良佐觉得这么做不划算,他继续解释道:“大人这股悍匪当是逆贼中的精锐,只要把他们一网打尽,尸体抛在李逆军前,李逆士气定然大受打击,再也不敢出来劫粮。只是现在多花费些力气,却不用在官道上密布哨探。还能震慑逆贼,此处用兵不能节省。”

  “那需得多少时日?”刘良佐继续问道。

  陆文昭也不夸大其辞,他答道:“时日却不好确定。少则五六天,多则十余日。但现在就得派出兵马,若是等下去,只怕那些劫匪们会先跑回他们老巢。”

  刘良佐瞅了瞅诸将:“那还是照师爷的意思吧。”

  陆文昭倒也不说什么,也在一旁称诺。

  离开大营后,陆文昭长长的叹了口气:“江北四镇携拥立之功,肆意妄为,实乃故唐藩镇之祸。”

  他是灰心丧气,为这大明叹气。他下了决定,明天就离开大营,写封告病的信,带着自己的部曲们回湖南。

  确定了离开的念头,陆文昭想起自己准备对付的那“悍匪”。若是主持淮河河防的明军真的能够团结一致,陆文昭确信自己最少有八成把握歼灭他们。可现在这局面,江北四镇总兵内斗比打仗还激烈,想设下埋伏歼灭劫夺粮道的悍匪之事,定然是不成了。

  “算你们运气好!”陆文昭在心中默默的说道。

  正如陆文昭所料,朱绍明此时正在策划着尽快赶回城镇中心的计划。这次袭击明军的运粮队大获全胜,朱绍明带着部队完全掌握了战场,整个刘部明军的运输物资尽数落入了朱绍明的手中。

  虽然部下有2oo余人,因为战术安排得当,部队没什么伤亡。可朱绍明一家伙缴获了两万多斤的东西,部队根本无法全部带走,只能先把物资搬运到藏东西的地方,他已经派了人回中心联络,希望能够尽快把这些缴获都给运回去。

  若是陆文昭的计策真的能够实现,不用讲朱绍明是要遇到些危难的。

  天色阴沉沉的,江淮已经进入了梅雨季。在阳光下绿意盎然的江淮丘陵也蒙上了一股阴沉的感觉。朱绍明摸了一把汗水,把肩头的竹扁担挑着的两个竹篓放在小山般堆积起来的物资上。

  山风中有着春日山林的清新味道,树木、草丛、山花,还有浓浓的湿气。平日里看山,在阴云密布的时候,感觉整个山头笼罩在浓厚的云层里面。现在朱绍明就站在着浓云下,其感受更加强烈。

  侦察队程向按照规章,在沿途已经布下联络哨位,十几站联络者之间可以用更快的度通讯。甚至连晚上都能够派人送信。得胜之后,这条通讯线路马上就运作起来,只用了两天时间,城镇中心的消息就传到了朱绍明这边。

  程向气喘吁吁的跑到朱绍明面前,“老村长,已经派了三辆大车,20人前来接应我们。”

  程向现在对朱绍明很是服气,之前朱绍明给程向的侦察部队写了个手册,内容当然是草拟的。当时朱绍明就告诉程向等人,先按照单子上列的规矩的办,执行过程中若是遇到问题,就暂且把问题记下。这些内容都是不断调整,不断完善的。

  程向觉得自己走过这条路,根本不用担心那么多。更重要的是,程向识字,却认识的字不多。单子上很多字他认不太全,一些话朱绍明讲解的时候他能够听明白,让他自己一读,就稀里糊涂不明所以了。所以程向努力之后干脆放弃了按照单子上列的内容对照着做,而是按照自己的记忆以及经验来办。

  后来出现了差错,被朱绍明一问,他喏喏了几下,最终低声答道:“主公,我先是没细看,然后就没再看。”

  “哦?”朱绍明惊讶的应了一声。程向觉得朱绍明只怕接下来就要一通大骂了,其他人遇到这等事没有不骂的。程向是自己挺内疚,实在不愿意编出什么应付的话,他也就等着被训斥。

  朱绍明颇为高兴的说道:“阿向,我得说,你给我说实话,这真是做得好!”

  程向愣了,主公完全异乎常人的反应也令他不知道该怎么回答。

  朱绍明的欣喜当然不是装腔作势,他接着说道:“你没办法按照规矩办事,定然是遇到什么难处。来,你就把你为什么不能按规矩办事中遇到的问题给我说说。”

  既然主公如此体贴,程向倒也放开了,不识字,读不懂主公的行文,对内容理解艰难。一开始他还觉得不太好意思说,怕伤了主公的面子,但是看主公如此坦然,他所幸就把全部的东西都说了出来。

  朱绍明把程向的行军条例拿过来,根据程向提出的内容,他与程向边分析,边修改。修改了个开头之后,部队就开始继续行军。朱绍明与程向边走边谈边修改,到了晚上还继续改,最后程向拿到了一份几乎是全新的行军条例。这行文自然是完全的大白话,一条条的读下来,他算是基本能读懂了。

  “你自己先读,然后让其他的兄弟也跟着读。若是还有不懂的,就来找我继续改。”朱绍明说道。

  “主公,不管他们能不能读懂,我一定让他们给背下来!”程向的态度非常坚决。

  朱绍明摆摆手,“阿向,写东西给人看,就得让人看懂才行。若是写的东西十个人中有九个看不懂,那算是写的什么狗屁玩意。你不用在乎我,现在是得让兄弟们读懂才行。”

  程向虽然很感动,却又觉得主公未免太把别人看得重了,他提醒道:“主公,兄弟们中十个里头有七八个不识字。”

  “这不妨事,我会教大家认字。”朱绍明笑道,“不仅仅是你,我要把我会的东西都教给兄弟们,你们要给我学会才行!”

  但是之后普及教育的问题令师范生朱绍明感觉到了无比的困难——不管如何,先运走了四千多斤东西,三百多兄弟连吃带拿,加上两天的吃喝,剩下要搬的物资只剩下了不到一万四千斤。搬运的工作强度大大降低。紧要的事物先运走,朱绍明反倒是不催着兄弟着急赶路,而是开始强化警戒,恢复部队的体力。同时也加强了一点文化教育。

  列队,报数是最基本的东西。左右、上下,前后,东南西北,天地,还有从一到十怎么写,也是得开始学习一下的。就这么简单的东西,花了两天竟然也没能教出个什么来。

  军士们也不是拒绝学习,但是军士们口音混杂,想统一成某个一致的语言就是问题。这也不能怪战士们。来自各地的兄弟都有各地的口音,若不是有兄弟会说江淮话,朱绍明还真的不好骗过明军呢。

  口音暂时无法统一,那剩下就是强行进行文字教育。这下朱绍明就遇到了新的问题,就那么二十几个与现实生活关系密切的文字,没学过认字的军士死活就是记不住。朱绍明也不知道该说什么了,就那么些个字,朱绍明觉得后世新时代的小孩子,两天就记住了。

  而另外还出现了一个问题,有些比较急令的军士倒是能记住这些字,却始终没办法将文字与现实联系起来。遇到了这个问题,朱绍明总算是恍然大悟。

  在后世,绝大部分国内家长在孩子两岁之前,就开始教孩子数数。不少孩子三岁时候就能从一数到一百,在反复练习中更是有了数字与文字的概念。这些概念在之后的成长过程中,在学校,在家里,在生活中被反复训练,反复应用,逐渐成了他们完全习惯的工具。

  朱绍明手下这二百多号兄弟,从十几岁到三十多岁的都有。这当中的大部分人,是第一次真正把文字与数学引入到他们的生活中,并且强行让他们建立起思维与文字和数字的联系,第一次建立起用数字与文字来整理自己思想的概念。

  这等于是生生在他们已经形成的世界中,强行插入一个全新的体系出来。若是小孩子自幼这么学习,他们在感受到痛苦之前,就习惯了。对现在的朱绍明部军士来说,他们就只能深深的感受到这个过程的痛苦。

  联想到后世非洲,还有大票文盲的事情。一个人只要能会写自己的名字,就算是摆脱了文盲行列。

  因为朱绍明考虑到了城镇中心上限是300人口,他想把这额度拿来组成亲卫营,城镇中心会变相的成为他的“后勤部”。所以他以后要指挥大军,必须要有识文断字的军官。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