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扩军整编
村长懵逼是因为民间争斗,目标是抢水、抢田、夺佃、抗租。虽然经常有万人规模的械斗,却只是伤人而不是为了杀人,万余人的大规模战斗打下来,死的人反倒控制在十几人的模样。
民间欠下血债那就是家族性质的仇恨,基本上属于不死不休的类型。即便是请了大量外地来的“雇佣军”,大伙下手也是有分寸的。若是外来帮忙的大开杀戒,敌对一方也只会把血债记到请人来的主家身上。若不是真的有深仇大恨,大家还是尽量不杀人。
民间斗殴的心态与朱绍明他们的军事行动心态完全不同,战场上你不杀敌,就只有等着被敌杀死,朱绍明他们是奔着消灭敌人而来。在城镇中心中一个多月的训练,朱绍明要打造的就是勇敢无畏的战士。而且明军欺负百姓那是拿手好戏,远远的放火枪,也未必会被人压倒。可一肉搏战,立刻就原形毕露。战士们嘴上不说,两天就这么往返奔波,心情也不甚好。面对这样的一群近战时候就肉脚的明军,自然也没有丝毫客气。更不用说,朱绍明在战斗前就下了命令,不留活口。战斗最后一步,朱部战士也不管地上的明军是死是活,用长枪一个一个的对着要害再戳了一遍。原本想装死逃生的明军也成了真死。
“这位……这位英雄!”村长的称呼也变了,他语气里面包含着敬畏,恐惧,还有些气恼,“这位英雄,你们把官军都给杀了,这可让我们如何是好?”
胡宸听到这话之后冷笑一声,“是你们派人去找我们求救,我们跑了几十里地回来救了你们,难道还是我们救错了不成?”
听了这态度明显的话,村长也不知道该说点啥了。
明军杀进村子前,村里人就现了明军。大伙自然是先往早就备好的避难地逃跑,村长只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派人去向朱绍明他们求救,毕竟朱绍明嘴里吆喝着要造反,要打州县。在村长的想象中,朱绍明他们应该是有些能耐的,若是三百多人跑回来,就算是打不跑明军,也能吓住明军。双方僵持一段,明军看捞不到油水,只怕也就带了抢的东西走人。
而且村长甚至还想到,既然村子已经被明军给抢了,即便朱绍明他们回来,村长也能以被抢为由,少支付甚至不支付谢礼。毕竟朱绍明的队伍昨天给村长留下太过深刻的印象,吃东西给钱,用了门板稻草之后,稻草捆起,门板装回原位。部队对村民更是秋毫无犯。这样的一群懂礼的后生,难免给人比较柔弱的印象。村长万万没想到,这群他眼中的“柔弱后生”到了战场上竟然都成了杀人不眨眼的凶徒。
现在轮到村长为难了,现在死了二百多名官军,刘家村无论如何都脱不了干系。就朱绍明他们砍瓜切菜般杀戮官军的能耐,村长根本不敢找朱绍明他们的麻烦,那么刘家村很可能就要面对官府的严厉报复。
想到这里,村长觉得头都大了几圈。
“刘里正,事情已经如此,我觉得你们不妨就加入我们吧。”朱绍明看着村长的模样,他和颜悦色的对刘村长说道。
“哎!罢了罢了,自作孽不可活!”刘村长叹气道:“不投你,还能投谁。”
看着300多人的队伍转眼就扩大成了将近1100多人,单纯由男性战士组成的队伍,现在也成了男女都有。至于年龄,从刚出生的孩子,到50多岁的老人。原本的队伍经过血与火厮杀而锻炼出的那股子凌厉之气,在小孩子的叫嚷声中,在婴儿的啼哭声中,开始淡化起来。
“主公,这么干行么?”杨荣瞅了瞅全新的部队,回过头来低声对朱绍明说道。
“人多势众,咱们先到了霍丘再说。”朱绍明的声音里面也有些僵硬。
因为他本人也并不想带着一群男女老幼一起走,他只想要年轻人。可这是在古代,这个生产力不发达的年代,特别是在1644年的大明。这个政权纷乱,兵祸连年,天灾不断的时代里,如果一个村子里面只有老人、妇女、儿童,这个村子只会面对无法避免的覆灭。没有壮劳力,就不可能种好地。种不好地,那就是都饿死的结果。这只考虑到生产力问题,一个没有壮劳力的村子,还会遭到各种劫掠、刁难。
所以朱绍明给了村长两个选择,跟着他走,或者留下来。村长也不矫情,果断的选择了第一项。这个村子全部加入了朱绍明的部队。
刘家村的村民都清楚,200多官军死在村里,村民若是不能跟着朱绍明走,只要官军再到刘家村,就是刘家村彻底毁灭的时候。
诸人对于朱绍明带了这么多人当然很不喜欢,一支部队需要的是精锐的士兵。而不是这么一支浩浩荡荡的人群。所以杨荣才会对朱绍明表示质疑,朱绍明也只能走一步说一步。在这么一个农业时代,强者抛下弱者,与直接杀死弱者没有任何区别。
朱绍明头痛的是另外一件事,应该如何组织这么一群人。
想起了后世“键盘侠”对于清末太平天国的某些政策,是“不人道”、“不合理”。例如男女分营,男子若是探视女营,那是斩立决。即便是夫妻私下相会,也得杀头。
等朱绍明亲自带领各种男女老幼之后,现实就教育了朱绍明。这种分营制度或许不是什么好制度,却是现在局面下“最不坏”的制度。首先,行军中若是带着孕妇,以行军的艰苦,孕妇的生命就会面临极为危险的地步。这年头没有节育措施,一旦出现夫妻行为,就极有可能出现怀孕的问题。如果想不出现孕妇,那最好就是不能生任何“夫妻行为”。
所以朱绍明只能编成了男营、女营,女营建立起自己的军官体系。哪怕是自己的老婆,丈夫也不能去探望家人。
先把这支部队带到出去去,这是朱绍明现在唯一的想法。
原本只有三个连的作战部队现在扩大到了六个连,剩下的500多人编成一个“后勤营”刘家村的女性与1-10岁儿童编成了一个连,男子30-45岁的编成了一个预备连,10-16岁少年们编成了一个连,还有些“老人”45-70岁也编成了一个连。所谓老人,最大年纪的一位只有62岁,在这么一个平均寿命40出头的时代,这就算是很大年龄的老人。
按照原本的计划,朱绍明他们再走三天就能到霍丘附近,这么一支队伍,带着辎重又走了五天,朱绍明决定在沣河附近停驻。
朱绍明对军官们答道:“咱们要做的就是先找地方住下,接着开始练兵。现在咱们只是男女老幼混合在一起组成的这么一支队伍,通练兵,把这些人给捏成一个团。杨连长,你也是之前参加过练兵的,你就先暂时负责此事。”
“一个月能练成什么样子?”杨荣有点被难为的呲牙咧嘴的问道。
“无论男女老幼,都得通过练兵知道一件事,每个人都是咱们军中的一部分。他们已经不再只用为自己,为自己的小家干事。现在的军中就是我军里面所有人的家。”朱绍明答道。
说完,朱绍明想了想,很不情愿的说道:“你可以先让林筹与赵禹给他们讲讲我军的规矩。”
基本都是一些军纪军规和一些端正三观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