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三城皆破
话音刚落,朱绍明阵中的牛角号再次呜呜的吹响,因为距离的近,沉闷的声音让周围军官们觉得有些难受。负责鼓号的是教导大队的队长程向,他指挥着参谋部的一众人等,不断的根据观察到的双方接战距离,对鼓号手布着各种命令。
在双方的接战距离只怕已经不到50步,而第一连已经停下脚步,就在这个距离上开始放枪。很快,硝烟弥漫在朱绍明的部队与明军之间。段瑞惊讶的发现,明军中竟然有不少人看着像是中枪了。一般的火绳枪在这个距离上根本打不准,虽然明军中枪的人不多,但是却比普通的中弹人数多了些。
虽然大明军队普及了55%左右的火绳枪,但是除了戚家军和京城神机营外,其他大明部队对此评价不高,加之火枪质量不太行。火枪对战建奴主要作用就是互相对射的时候用,将领们真正重视的乃是敢肉搏冲锋的“亲卫营”,也就是私人家丁。
“你们看到了么,只要把枪口抬高一些就行。这样可以提高一些命中率!”朱绍明谆谆教导着周围那群种子军官。
朱绍明在军队中的教育,虽然现在成效可以用一塌糊涂来形容,但是有没有自觉的进行针对性教育和训练,那就是不一样。
火枪队的兄弟们都不得不承认物理第三定律“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乃是实实在在的道理,那些不肯用肩头顶住枪托的兄弟都深深的体会到,枪托在反作用力推动下撞击肩膀的痛楚。朱绍明还理论联系实践,用撒尿、水枪的水柱、以及组织投石轨迹观察,让大家不得不承认一件事,飞行物体的轨迹是向下坠的。
虽然绝大部分战士们都无法理解万有引力的存在,更不理解万有引力定律,也没办法用物理第一、第二定律计算弹道,总不能拿朱绍明半懂不懂的“弹道学”去解释为什么能增加命中——但大家好歹知道了弹道是弧形,如果想打得远,那就得把枪口抬高。
既然大家都认同了弹道的轨迹,剩下的事情反倒好办了。理论联系实践的第一个过程就是确定理论。理论确定之后,实践步骤就靠实践。少量火枪做了不少次公开试验,作战训练部门就制定了相应的条例出来。
不同距离上枪口抬高的角度。为了确保战士射击时候抬高的角度符合条例规定,军官们该怎么判断距离,怎么号施令,每一种命令对应何种射击姿势。例如枪托顶在身体上的什么位置,手臂怎么收,如何控制呼吸,射击前要注意的各个要点。
部队里面的作战训练部门为此可是反复讨论,实验。参与小规模训练的精锐战士们被折腾的够呛,教导部队里面是怨声载道。至于训练结果么……,连差强人意都谈不上。最后作战训练部门只能简化了标准,不管是什么距离,都采用了统一的射击姿势。
即便有着无数的不满意,可经过简短教育和训练的部队上了战场,火枪手们的表现完全超出明军一大截。
明军的射击往往是直接瞄准,而且手臂力量训练不足,持枪姿势不正确,往往射击的时候枪口偏下,原本就糟糕之极的射击效果更是大打折扣。而理解掌握了弹道的朱绍明部下们,进行过针对训练,即便是子弹不能准确打中第一排的明军,也能确保弹丸大概能够沿着曲线弹道飞进明军队伍,射击效率大大提高。
轻描淡写的一句“只要把枪口抬高一些就行”,背后有着无数的辛苦努力,无数付出的坚信。朱绍明说出来的时候,内心说不出的骄傲与满意。而且近三千人的教导大队中,毕竟有些有天份的。到现在已经有30几名朱绍明觉得可造之材被选拔出来,由朱绍明亲自教育培养。这些人或许过不了多久,就能够成为朱绍明能够使用的一股科技的力量。
接下来的火枪射击并没有特别的与众不同之处,连环三段击或四段击。还有就是10门虎蹲炮开始发威,霰弹咆哮着。以及逼近了明军的三个连并没有同时射击,而是采取轮流射击的方式。连续不断的火力不断的打击着明军,明军被猛烈的射击打乱的队形,最初勉强有点支线味道的明军战线先是如同垂死的蛇般扭动起来,然后整个明军就乱了。
“主公!该冲锋了吧?”一名作战参谋忍不住对朱绍明喊道。
射击、投弹、刺杀,朱绍明制定的步兵基础技能,刺杀白刃是朱部步兵的拿手好戏,就是等敌军混乱的时候动白刃冲锋。只不过以前是靠敌军自己先放枪之后,敌军部队来不及装填火药,这时候突然突进。现在明军在与朱绍明部队的对射中竟然被打乱了阵形,此时乃是绝佳的机会。
话音方落,却见朱绍明部队三个连的连长竟然带着一排应该是重新装填好子弹的部队向前连走一段,在距离明军30步的距离上开火。这下原本就开始混乱的明军彻底混乱了。跟在这排火枪手一同进的还有长枪队,在硝烟中,长枪队以极快的速度奔过不到30步的距离,开始猛烈的刺杀起明军来。
接着,正如朱绍明所想的那样,明军彻底崩溃了。
计划赶不上变化,得知寿州是刘部粮草重地,朱绍明旋即找了个身形和刘佐卿差不多的军官,假扮他兵败回城,诈开城门。
此时驻扎临淮的刘良佐已经得知了霍丘、凤台、寿州三城被攻破的事情,但是弘光朝廷的内斗相当严重,特别是“江北四镇”的高杰——提出了进军河南收复中原的意思,摆明是要做四镇的“老大”。
朝廷欲调刘良佐部驻扎徐州。现在刘良佐最关心的是粮草问题,师爷告诉他:丢了寿州,失了我军屯粮,目前我军直属兵马六万粮草只可供应两个月。
这时手下佐击陆文昭还算是冷静,他拱手说道:“大帅,此时当立即夺回寿州为上!”
刘良佐皱着眉头想了一阵,“不可,此时却不能分兵。”
“为何?”陆文昭讶异的看着刘良佐。
刘良佐答道:“前几日三城已破,他们怎么会不知道我等会派救兵去寿州?若是一分兵,我等在临淮的大营若遭到攻击,那局面不可设想!不可让敌军围城打援。”
陆文昭原本对刘良佐不出兵的态度就很是不满,听了刘良佐的想法,陆文昭甚至连争辩的心思都没有了。因为情报回报:敌军估计有6000-7000,有火炮,明军想攻打夺回寿州这样的城池的确不容易,但是敌军想攻打明军的营地同样是非常困难的。
刘良佐各种借口,归根结底还是不想出兵罢了。因为这是明末武将的悲哀——打了胜战,要是直属兵马打光了,朝廷就削了你的军权;打了败战,只要直属兵马有个两三千,朝廷屁都不敢放一个。
四镇中高杰、黄得功兵力较强。高杰、刘泽清是望风而逃的败将,本应受到朝廷的惩罚;黄得功、刘良佐在甲申年间也无“功”可录,只是由于他们以兵力作后盾使朱由崧得以如愿以偿登上皇帝的宝座,都成了定策功臣。······正因为四镇的形成本不是在为明室收复“失地”中作出过什么贡献,而是在策立上对朱由崧个人有功。就弘光、马士英而言,需要凭借他们的兵力慑服江南士绅;四镇也自恃有功,“天子乃我辈所立”,从此骄悍跋扈,一味麕集于南直隶江北地区争夺“善地”以自肥,进而挟制朝廷。
既然知道刘良佐的态度,陆文昭索性说道:“既然如此,那就让在下自带家兵三千前去夺回寿州。”
刘良佐听有人自告奋勇,他只能装模作样的劝道:“陆佐击还请三思。”
陆文昭慨然说道:“这可有什么三思的,兵贵神速,我带兵前去攻打,只怕敌匪根本想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