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吧,那就先这么定了,其他的事儿以后再说,先把宁王这件事给解决了。”
“两位将军,此事关系重大,你们可以放下手头上的其他事,专门去做这件事儿,我要的是万无一失。”
赵昀看着两人,再次谨慎的开口提醒了一句。
两人对望一眼,同时点了点头。
心里也明白,赵昀已经是对宁王的警惕性提到了顶点,所以无论如何都不会放过这个绝佳的机会。
做完这一切,赵昀这个才难得松了口气。
大军已经出发了,按照预估的时间,会在半个月后到达边疆。
也就是说半个月之内此事就会有结果,有心算无心,只要他们之间的密谋不会泄露,这个大亏宁王是吃定了。
解决完了手头上的事儿,赵昀又去了一趟皇陵。
一直忙活到了晚上,终于把他的父皇给送走了。
深夜回到寝宫,赵昀很是疲惫,如今自己在这个世界上唯一的血脉亲人也离他而去了,从此以后自己彻彻底底的变成了孤家寡人。
索幸还有杨桂英等女子陪着他,要不然,在这个世界他真是一点归属感都没有。
……
次日,在朝会上赵昀做了一个决定。
关于医疗兵的事已经计划了这么久了,是时候提上日程了。
不过因为这件事引起的非议可能会很大,所以赵昀并没有自己直接提出来,而是和杨重山提前商量好,由杨重山当这个冤大头。
于是第二天,当朝会上大家汇报的差不多了以后,赵昀站了出来。
“陛下,微臣有事启奏!”
杨重山身为五军都督府大都督,再加上又是两朝老臣,威望甚重,所以杨重山要主动启奏的事肯定非同一般。
众人第一时间就把目光锁定在了杨重山身上,想要看看他有什么事要禀报。
“爱卿,有何事?”
“陛下,微臣近年来虽然一直身居在京城,很少接触战事,不过微臣对于战争的思考和想象,却从来没有停止过。”
“经过微臣这些年来的思索,微臣想出来了一条妙策,可以极大提升我军的战斗力。”
赵昀虽然早就已经知道了实情,但表面上还是装出一副惊讶的样子,惊喜开口:“哦?国公大才,快快讲来!”
众位大臣也眼巴巴的看着杨重山,想要看看这大隋军神的锦囊妙策到底是什么。
如果是其他人说这种话的话,或许大家会嗤之以鼻,毕竟军队形成的规模和各项政策都是一代一代传下来的,哪有那么容易改革?更别说极大地提升军队的战斗力了。
不过军神毕竟是军神,威名摆在那里,像杨重山这样注定名垂青史的人物,有一些超乎常人的奇思异想,也实属正常。
“陛下,微臣征战多年发现了一个问题。”
“我们的士兵在战场上厮杀的时候,有的时候受了伤不能及时撤下来,往往会在战场上拼杀到底,直到死去,有的将士们伤势过重,比如被敌军砍断了手脚之类的,没有办法自己撤退,也会在战场上被来往的人群踩踏至死,如果我们有这么一支服务于这些士兵的人员,把战场上受了伤,已经严重影响到战斗力的伤员,全部都给抢救回军营及时的加以救治,那么就可以极大的减少士兵们的损伤。”
“一两场战斗看不出什么,可长此以往,我军的将士们的性命能够在危机关头得以保全,而敌人这是不断的以命搏命,此消彼长,我军的战力岂不是比敌军要强出很多?”
杨重山侃侃而谈。
一边的大臣们随着杨重山的话语,脸上都露出了思索之色,显然是在脑海之中模拟杨重山,所说的这件事的可行性。
一些在战场上摸爬滚打过的文成武将,思虑良久,最终无不是默默点了点头,脸上露出了赞同之色。
“此法可行,以我观察,士兵们有些时候本不会丢掉性命,但就是因为不能得到及时的救治导致伤口发烂发臭,进而辐射全身,然后死亡了,要是能及时伤力处理伤口,说不定真能提升活下来的概率。”
“不错,以往一直都是我们这一些士兵们在为国家战斗,上了战场生死各有天命,从来没有人想过可以专门有一群人为我们这些士兵服务,如此我们也能更好的在战场上厮杀,为国效命。”
文臣还好,武将们此时已经炸开了国一个个激烈的讨论了起来,不过大多数人都是秉持着赞同的意见。
杨重山嘴角露出了笑容。
眼下这种激烈的争论,正是他想要看到的,对于帝王之术,他已经拿捏的越发的炉火纯青了。
现在的杨重山明确知道一个皇帝最要紧的就是要制衡手下的下属,同时也要尽量以正面形象出现在世人面前。
比如现在杨重山提出来的这条国策,明明是赵昀的想法,但因为这条国策一旦公布出去,会引起很大的非议,所以就必须让杨重山来背这个锅塌,只在背后充当一个老好人的形象,权衡手下人提出来的利弊,这样漩涡的中心就永远不会是他,他这个皇帝也就永远不会错。
众人你一言,我一语,刚开始一直称赞,但知道有人提出了一条关键性的问题。
“国公,你的这个想法很好,专门找一批人,让他们在战场上救助受伤的士兵。”
“可问题是大隋就这么多人,如果想要成立一个专门为士兵们服务的其他兵种,那么就势必要重新征召壮丁,近些年来,天灾不断,百姓们苦不堪言。”
“大隋无大的战事,若是就为了一个想法,就要重新征掉明夫壮丁,让他们参军,恐怕会引起百姓们的不满,毕竟粮食才是发展的重中之重,这天底下的土地没有男人们去重,老百姓们吃什么,所以我认为现在征兵是下策,这个想法还是等什么时候我们大隋富饶起来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