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个月后,汉口发生内乱,城中的两个偏将活捉了守城大将,将他五花大绑,送到了大隋军营。
大隋将士趁机杀上门来,一鼓作气夺下了汉口。
诸葛青下令退守三百里,把汉口让了出去。
不过失去了边疆最重要的这一座雄城,大金败局已定。
尽管诸葛青有不俗的军事能力,但也开始节节败退,如此坚守了三个月后,大隋打到了大金国都,灭掉了大金皇室。
从今往后,大金在这片土地上除名,大隋取代了这一片土地,把它划到了东北的版图。
当然其中一部分自然是割让了出来,交给了卑鲜。
卑鲜的这一次投资,给他们带来了丰厚的报酬。
而赵昀的威望也达到了顶峰,他成为了自太祖皇帝以来,最厉害最受爱戴的君王。
朝野上下,无不拜服,毕竟他将这个国家带到了巅峰,这是连太祖皇帝想做都未做成的事情,他们的国土达到了立国以来最大的时候。
赵昀在大金原本的土地上,派遣了官员,让他们好好管理那里的民众,不能苛责对待,要当成自己的臣民一般。
同时他们的特产,比如食盐火炉等等,也用很低的价格卖到大金,算是拉拢人心的手段。
如此,彻底安静下来以后,终于赵昀决定大婚。
皇帝册立皇后分封妃子,这是举国同庆的大事。
各地的藩王附属国纷纷前来祝贺,各地的官员也来进贡。
大婚当天,发生了一件大事,秦妙嫣不见了。
身为太后,也是赵昀唯一的名义上的直系亲人,秦妙嫣失踪,没有人主持婚礼这件事是瞒不下去的。
并且太后失踪必须要想办法调查,这是大事,就算是赵昀的婚礼也得暂停,但在赵昀的坚持之下,他以太后病重为由,不方便出面,搪塞了众人。
对于这个太后没有人在乎,鲜红活着的时候太后还比较受重视,如今赵昀得灯大宝大权在我威望达到了顶峰,太后还不是赵昀的生母不过是个名号而已,现在皇后才是他们值得重视的人物。
“陛下,我已经找遍了京城,都没有发现太后的踪迹,不能封城,或许太后已经离开京城了。”
虽然赵昀表面上对这件事不是很在乎,心里还是挺担心太后的安危的,并且太后身上一直藏着秘密,让赵昀很不安心,他让周佛带人去找,但是因为大婚将近,赵昀不能再像之前一样动不动就封锁京城,然后去找人,这么大的金城随便藏起来也是找不到的,所以只能放弃。
“罢了,你继续让各地的暗探留意,一旦有太后的消息就告诉我,当然不用强求,实在找不到就算了,既然太后一心想要逃离皇宫,以平民的身份生活,那就随她去吧。”
周佛欲言又止,最后还是恭敬退下了。
太后为什么不告而别?他在先皇身边伺候了几十年,对太后也有了解,他知道太后不是一个简单的人物,如今在这种举国同庆,前程一片大好的时候消失,很有可能是碰到什么麻烦了,当然了这些话周佛没有说出来。
赵昀正值春秋鼎盛,现在最要紧的是治理好这个国家和自己的皇后妃子等等,多生几个孩子,为皇室开枝散叶,而不是把心思花在这些事情上。
大婚当天,除杨桂英被封为皇后,同时纳进宫的还有楚雄川大人的女儿楚雨姝,封贵妃,萧利峰的女儿,封皇贵妃,大统领高灵芝,封贵妃,卑鲜公主王语嫣,封皇贵妃,以及其他若干嫔妃。
当然在洞房花烛夜的时候,他不可能一晚上宠幸这么多人,所以赵昀是和皇后学习在了一起,其他女子只能在这人生最重要的时刻独守空闺,这是进了这后宫悲哀的地方。
不过赵昀并没有冷落他们,接下来的几天,因为朝野上下都比较平静,没什么重要的事儿,所以除了偶尔处理政务,赵昀都跟自己的妃子们待在一起,培养感情。
“陛下,为何这么久不见太后,太后是不是出事儿了?”
其他的女子或许没有注意到,或许是注意到了。本来杨桂英身为皇后很想去跟太后请安,但是这都来到宫里几天了,始终没有见太后一面,这不合礼数,也不合常理。
她知道赵昀有事瞒着自己,所以才会有此一问。
杨桂英是赵昀最信任的人,所以赵昀没有瞒着她,向她说明了实情。
桂英,我们大婚当日太后就失踪了,我让禁军找遍了皇城也不见她的踪影,不出意料的话,太后可能是厌烦了宫中的生活偷偷跑了。
杨桂英愣在了原地。
她不太理解太后这么做的原因,如果太后真的厌恶后宫,当时就不可能主动和先皇在一起,后来甚至还被封为皇后,到如今甚至坐上了太后的位置。
如果他是觉得先皇死了,在宫里没有依靠会受欺负,那就更不可能了,毕竟身为太后就算皇帝皇后不喜欢她,身份放在那里只要低调一点,平平安富贵的过完一生也没什么问题。
“陛下,太后离开是不是还有什么别的原因?”
杨桂英还是很敏感的,本能的觉得这其中还掺杂着什么秘密。
赵昀叹了口气,无奈道:“桂英,其实这些事我本不想对你说,但如今你也成为了皇后,就帮我多操些心吧。”
“你猜的不错,太后身上确实藏着秘密,不过具体这个秘密是什么朕也不清楚。”
“朕只知道,太后手上还掌握着一股力量,这是她暗地里培养起来的。”
“身为太后,一介女流之辈,你说她培养这种力量做什么?是不是别有用心。”
“奈何太后隐藏的实在是太好了,到目前为止我也没有抓住什么把柄,况且太后一直低调,没有闹过什么乱子,我也就任由她去做了。”
赵昀颇为遗憾的开口,杨桂英觉得离开却是,在他的意料之外,他非常的不舍,因为他对秦妙嫣有非分之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