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周佛展露自己的底牌,自然不是单纯的为了在他面前得瑟。
赵昀是想让周佛清理完了禁军以后,派人保护此处。
这里面的甜薯,还有关于这种奇特植物的消息,不能有半分泄露。
否则一旦让其他国家的探子得知了这个秘密,那么赵昀就会错失一次赚大钱的好机会。
同时此举也是在向耗子传递一个信息,那就是我用人的地方越来越多了,你得尽快把禁军处理一遍,迟则生变。
从秘密农庄离开,赵昀和周佛并肩而行,走着走着赵昀随口问了一句:“科举还有多久?”
“启禀陛下,还有半月。”
眼下是九月中,再过半个月也就是月末,这次的科举,也称秋闱。
科举总共分四次考试,第一次院试,院试考中者,称秀才。
第二次为乡试,考中者称举人,第三次为会试,考中者称贡士。
最后一次是殿试,在金銮殿上有百官和皇帝的亲自见证之下考试,考中者可称为进士,具体可以分三等,一等进士及第,二等进士出身,三等同进士出身。
而殿试的前三名则被称为状元,榜眼和探花。
马上将要举行的是会试,会试完了过三天,便是殿试,作为举国都要关注的大事,自然是容不得半点马虎,他坐上皇位以来的第一次科举取士,绝对不能马虎。
“周佛,此次会试主考官该委派何人?”
如今朝廷的职位,大多数都已经填补完了空缺。
奈何赵昀对朝堂上的人了解的实在不多,所以才会有此一问。
周佛知道新军是第一次经历这种事情,可能对有些环节不太了解,所以便在一旁耐心的解释了起来。
“陛下,科举主考官,也是很重要的一个部分,理论上来讲,谁担任主考官,当年考中的人,便算是主考官的半个学生,往后入了朝堂,关系自然也比较亲近。”
这是委婉的说法,说清楚点就是,谁当主考官这一届的考生将来入了朝堂,大概率就是他门下党派的人。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如果萧家没有倒台,而这一次的主考官由萧家的人担任,那么当年的举子如果考中了,进了朝堂做官,大概率就是萧党的人。
所以,这科举其实也是给某些官员一个让自己党派的势力壮大的机会,而身为帝王就可以从这其中找寻平衡之道,比如某个朝廷党派的势力过大,那么尽量不要让他参与到科举考试之中。
可以让与他敌对的党派,担任科举主考官,多拉拢一些人脉,将来二者就可以势均力敌,这也就是帝王的制衡之术。
赵昀当皇帝这么久了,这里面的小门道还是懂的,所以周佛一说他就明白是怎么回事了。
而如今朝堂百废待兴,最大的党派被打掉了,其他的党派肯定会如雨后春笋一般出现,所以这个时候赵昀要做的就是先让他手底下最忠于自己的那一个党派先发展势力,也就是说科举的主考官要给自己人。
“如此,那这一次的主考官就让郑大人担任,再由礼部尚书,户部尚书担任副考。”
从常规情况考虑的话,科举的三位考官里面必须要有吏部尚书,不过吏部尚书现在的位置还没有定下来,所以赵昀打算先由自己人掌控的户部担任考官之一,礼部,就算是个陪衬吧,也不能全部安插成自己人,要不然会引起朝臣的不满。
毫无疑问,等这一次科举结束,朝堂上最大的党派将会变成郑党,而郑友宁,有一个大把柄落在赵昀的手中,只要赵昀愿意,他随时可以旧事重提以这个把柄拿捏郑友宁,所以赵昀自然是先让郑党发展起来。
“陛下圣明。”
周佛说了句恭维的话,意思是这个安排很不错。
“周统领,朕还有一个问题,你觉得吏部尚书应该由谁来担任比较好。”
吏部,是朝廷六部之中权力最大的部门,没有之一,主管朝廷官员的升迁,调任等等。
上一个吏部尚书是萧利峰的堂弟,萧家,被连根拔起以后,这个位置一直空缺着,已经有一个多月将近两个月的时间了。
吏部的事,由郑友宁暂代处理。
在平时像这么重要的职位没有人上任,朝廷上的那些老顽固官员们早都有意见了。
不过念在萧家的祸端,赵昀这么长时间没有把吏部尚书这个位置敲定下来,朝臣们也没有多说什么,全当是赵昀被这个吏部尚书搞得有心理阴影了,慎重一点也是应该的。
不过这只是权宜之计,这个借口也不能用一辈子,他必须早点敲定吏部尚书的人选,郑友宁身为内阁辅臣之一,如今甚至隐隐有首辅的姿态,每天一大堆事压在他的身上,再把吏部丢给他,就算是铁人也吃不消。
郑友宁已经多次隐晦的提醒过赵昀,让他赶紧安排吏部的人选了,可是赵昀实在是不想把这么重要的位置交给一个不知根不知底的人,而到目前为止他认识的熟悉的人里面还没有人能胜任或者说合适坐这个位置。
“陛下,若是实在不行,只能暂时让吏部几位侍郎其中之一,坐上吏部尚书的位置,等将来有了合适的人选再行动也不迟,不过嘛,此举有个隐患……”
赵昀眉头一挑:“什么隐患?”
“如今朝堂上的某些官员,在他们背后主子的示意之下越来越不安分了,我们不能保证上任吏部尚书的这个人是不是宁王这种藩王的手下,所以必须要慎重,一旦他们掌控了吏部,会非常危险。”
赵昀轻轻叹了口气,眉头不自觉的皱了起来。
周佛的担忧不无道理,谁知道那些阴险的家伙背地里做了什么手脚,万一内部的几位侍郎之一就是他们的人,然后他们在推波助澜顺势坐上吏部的位置,那赵昀就相当于断掉了一只胳膊,如此,可就大大的不妙了,在某些人眼中,吏部能让他们玩出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