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奇幻玄幻 逆练功法,我入绝顶

第51章 菩萨心

  目送大悲寺的僧人消失在人群中,内心触动极深的陈恕己久久不语。

  直到一个熟悉却有些日子没见的声音响起,他才回过神来:“哎呀!陈掌柜!几天不见,怎么在门口发起呆来了?”

  定眼一看,原来是自打比武招亲后许久未曾露面的郑捕头!

  “郑捕头?”

  陈恕己终于反应过来,把他迎进客栈内:“是有段时日没见了。我记得比武招亲后,你是跟齐庄主他们聊天去了,然后一直不见人,怎么今日才想起来我这客栈?”

  被陈恕己打趣一番,郑玉川连连摆手:“别提了陈掌柜!那日之后事务繁忙,今日才终于得空回来金陵。而且我以后也不是什么郑捕头了,您几位叫我老郑就好了。”

  陈恕己闻言无比好奇,请他就坐后倒上一杯茶:“哦?看来郑捕——老郑你是跟齐家小姐成了?恭喜恭喜啊!”

  郑玉川有些不好意思:“客气了客气了。我这还多亏陈掌柜和姬少主提前指点,又有您帮忙压阵,好好教训了那个宋阿弥,不然的话我也未必会被人家齐庄主瞧上。”

  “哎!”刚把盘子送回后厨,专门过来凑热闹的姬追雪听到人家还念自己的好,兴高采烈的拍了下郑玉川后背,给他弄得直呲牙,“话不能这么说,虽然有小爷跟掌柜的帮忙,你自己也不差,不要怀疑一个半步宗师的眼光!”

  见姬追雪现身,郑玉川先是笑着跟她打个招呼,随后不断点头:“姬少主说的是,人家齐庄主眼光也是一挑一个准,能看上我老郑说明我俩都厉害!”

  笑着闹了一会儿,也坐过来的上官笙兰轻咳一声:“咳咳!不过老郑啊,齐小姐那边怎么说?她应该没什么意见吧?”

  “没有没有。”郑玉川闻言赶忙回答道,“看来之前在江湖上遇到的挫折确实改变了我家娘子的性子,不光对齐庄主的安排没有任何疑问,我俩相处七日下来,也都对彼此非常满意,日后定能成为咱们金陵城的模范夫妇!”

  “哦?”与道喜的陈恕己三人不同,步钰更关心郑玉川话里提到的其他信息,“灵波剑庄要搬到金陵来了?”

  “是啊!”郑玉川喝了一口茶,“齐庄主说,江北那边最近越来越不安分,外加因为夫人之前的跋扈性子,得罪了不少本地帮派,索性举家迁到金陵来。一来我曾经是金陵公门的人,大家还都卖我一个面子;二来也是重新开始,给咱们灵波剑庄攒下来一个好名声先!”

  陈恕己听完这话,甚是开心:“那感情好,金陵城没了你老郑,这几天都有些无聊了。也就是今天来了三位大悲寺的高僧,让我长了见识,没像前几天那么无聊了。”

  听到大悲寺的高僧,郑玉川好奇一问,才知道就在刚刚,三个僧人前来这家客栈乞食,讨了食物又和步钰辩论一番,随后自行离开,不由得长吁短叹起来:“哎呀,这大悲寺的高僧我早有耳闻,家母一直以来都想看看自己有没有福缘,能够遇上高僧前来乞食,可惜时至今日也未曾一见,不成想陈掌柜你们是如此的福缘深厚。”

  陈恕己听了这话,不禁有些好奇,便想让郑玉川详细讲讲大悲寺乞食究竟缘从何来。

  因为家中老母崇佛,郑玉川打小耳濡目染知道不少佛门事迹,于是就开了话匣子,详细解释起来。

  首先,这所谓的乞食啊,字面上是向人乞吃的食物,通俗讲就是佛教僧人,在过斋前拿着钵去要饭来吃。

  而这个佛教门人需要乞食生活的规矩,是佛门教下弟子,制定的四依法之一。传闻释迦摩尼佛出家成道,从世间尊贵的太子,成为天上天下独尊的佛陀,国王百姓皆供养衣服,饮食房屋等物。但佛祖认为如此一来会使得僧人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从此怠惰懒散下去,便制定了门人需要乞食养活自己的规矩。

  佛祖的本意,是把乞食作为僧人修行的一种方式,因此比丘又名乞士,其真正含义也是为了众生示显乞食,一方面可以让佛门弟子放下所谓的自尊,低下自认为高贵的头颅,而乞食于普通民众,从而让自己的谩心得到摧伏,以此成就道业,另一方面则是为了福利世人,让众生赠与食物广种福田,终得解脱。

  可惜日子久了,不少僧人完全忘记了乞食的初衷,打着佛法的旗号蒙骗世人,如在寺院摆放私人牌位,摆放骨灰盒,借此收取钱财,抽签算命供外道,烧替身画符买卖纸钱等等,这种邪命的生活不会引向涅槃,而是相反的罪业,假借佛教名义,行堕落的邪法,必将长劫受苦。

  好在唐代高僧六祖慧能的出现,逐渐改变了这种习惯。

  禅宗旧的教规和戒律是极力排斥生产劳作的,认为生产劳作都是“不净业”,僧众参与劳作就是犯戒。但是自四祖道信后,禅宗就改变了西域禅宗初入时的乞食散居,不劳作的修行方式,从六祖慧能开始就提倡共居禅学,农禅并重的修行方式,并且历届禅宗高僧宗祖都是参加劳作的。

  慧能的弟子百丈更是青出于蓝,出于修正缘故制定了相关的清规戒律《百丈清规》,规定禅宗僧人必须亲自耕种,不能从百姓手中随意乞食。他本人也是依律行事,以身作则,从不以住持身份自居,僧众出寺劳作,禅师从来不缺席,并做到比其它僧众早出工、晚收工。

  有一次因僧众顾及百丈禅师年龄大了,重体力活就没有让禅师参加,当天禅师就以不进食来身教弟子“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后人也将这一身教传承至今。

  只是唐末之后,过去的种种陋习卷土重来,弄得如今佛门领头人广驰法师很是头疼。

  至于大悲寺的僧人,则和现在一般寺庙的和尚不一样,他们遵循的是古法,有很多清规戒律,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不接受金钱。

  寺里要求每一个僧人终身都不能触碰钱财,寺外还竖着一块禁止放钱的牌子,比寺庙的牌匾还要大,而寺里的供台上也放着禁止放钱的标语。不仅如此,大悲寺里连一个功德箱都没有,就是为了防止前来礼佛的香客给钱,其他的财物也一概不收。

  除此之外,每年的大悲寺的僧众就会由大师傅带领,开始外出徒步修行,这些僧众每人都背着五十多斤的行李,一路上无论是刮风下雨还是难走的山路或者土路,这些僧人都不会回避,而是按照原定的方式继续前进。这对于大悲寺的僧人来说不仅是提升个人修为,更是为了普度众生。

  如此苦行整整三月,他们才返回寺内继续耕种生活。

  除了不收财物和徒步修行外,大悲寺的僧众还有很多其他的戒律要遵守,如路上乞食的一些戒律。

  无论如何,即使是心怀世人的苦行僧,也只是普通人,他们也需要吃饭喝水,但是大悲寺的僧众根据戒律,在外出徒步期间,不能生火做饭,只能挨家挨户乞食。

  僧人们上门乞食的时间也是有严格要求的,只能从每天早上九点开始,到中午结束,而且乞讨来的食物也必须要在中午之前吃完。

  这样做的原因一个是避免太早用饭会心生贪念,这样的话乞讨的食物就会增多。另一个是因为出家人一天只吃一顿,而且有过午不食的习惯,如果吃的太晚就违背了这项戒律。

  所以大悲寺的这些僧众,在用完午饭以后就不再进食任何东西了,也不能再接受施主所给的食物,只能喝水。

  在乞讨到食物以后,这些僧众也不能直接食用,而是要把所有人乞讨来的食物全都混在一起,再碾碎和搅拌,最后再分配给每一个人。这样做是寓意着众生平等,他们彼此之间也没有区别对待。

  在用完饭后,僧人会在原地留下少许食物,希望能帮助到其他有需要的人,就算无人取用,飞禽走兽虫豸,皆可有所获得。

  此外,僧人们在乞讨的时候也不能挑选人家,遇到干净的人家不心生欢喜,遇到脏乱的人家不心生嫌弃,必须按顺序到每一户门前去乞食,每天乞讨的人家也不能超过七户。

  即使到了别人家中,这些僧众也需要和屋主保持距离再说明来意,从每户人家乞来的食物也不能过多,最多只能盛满三钵。对于那些不愿意施舍食物的人家,这些僧众也不会心生不满,对于众生的所有举动他们都要淡然对待。

  如果得到了布施,这些僧众也不会回复感谢的言语,而是祝福施主吉祥如意。

  若是碰上大门紧闭的人家,他们需要按规定的先三下后五下最后七下去敲门,如果门没有打开,这些僧人就需要摇动手里的锡杖吟诵佛号,并且告知来意。如果依然没有人开门,那僧人则需要快速离开到下一家乞食。

  在乞食的过程中,难免会碰上一些女性,这些僧人在接受女性布施的时候,不能和对方有任何身体接触,甚至不可以抬头直视,需要微微躬身回避,这也是刚才陈恕己施舍饭菜的时候,三位僧人皆低眉垂眼的原因。

  有时候一天也碰不上一个布施的施主,没有乞食得来的食物,这些僧人就只能喝水。

  对于苦行僧来说,在外不是自己做饭,而是以乞讨饭食为生,根本在于能不能吃饱不是自己乞讨的主要目的。

  他们这样做,首先是为了种下福报。施主在赠送食物时,认定自己做了善事会有福报,同时内心也会得到满足。另一点,因为有时间和数量的限制,这些僧人乞讨来的饭食基本是吃不饱的,这样也能磨炼意志增加修为。

  因为常年徒步,他们时常会碰上很多塞钱塞东西想供奉的人。郑玉川的老母亲就曾经在父亲病故后想去大悲寺供奉钱财,却被寺内的僧人谢绝了。这些僧众认为,真正的供奉无关金钱和财宝,他们所注重的不是名利,而是道义和原则。

  上官笙兰作为北边长大的人,也听过一些大悲寺的传闻,点头表示同意,并讲了些自己听过的故事。

  据说大悲寺的僧人们在路上遇到的奇人怪事不止是这种过于虔诚的信徒,还遇到过很多古怪的事情和人,但他们依然是用平静和淡然的心态去面对,不悲不喜。

  比如曾经有个农妇,她端了一笼花卷分给僧众,得到祝福后不好意思的笑了,表示自己全家都不信佛,而是信奉道教。但是这在大悲寺的僧众看来并不算什么。

  在大悲寺自古有之的徒步苦修中,僧人们被人动手打过,也被人辱骂过。还有一些人家的戒备心比较强,只开一点点门缝把食物扔出来,馒头滚落在地上,这些僧人们也依然是淡定的捡起来,并且隔着门向对方送上祝福。

  还有的人认为他们是骗子,甚至连自家门口的路都不让他们走,凡此种种,大悲寺的僧人们全都见识过。

  但是这些普通人认为的打骂和侮辱,在僧人们看来是一种考验,就和他们苦行僧的概念一样,自己遭受的苦多一些,世人就能更幸福一些。

  每到夜晚,僧人们会拒绝好心人的留宿,因为根据戒律他们只能住在自然的地方,比如树下或者是山间。无论刮风下雨还是在山野树林,这些僧人永远都不会在意恶劣的环境。

  在徒步的过程中,僧人们会遇上无数的普通人,佛门信徒会将遇上他们乞食这件事视为深厚佛缘,也有那些不信奉佛教的人,对他们不要钱也不住房屋,只要剩饭剩菜的行为十分敬佩。

  听完郑玉川和上官笙兰的讲述,姬追雪毫不客气的直言:“他娘的,难怪小爷总是遇不到高僧,合着真正的出家人并不在大庙里,而是在路上啊。”

  郑玉川哭笑不得,但也不断点头:“大悲寺的高僧们不收财物不求名利,只为了普度众生拯救世人。他们心怀众生,严持戒律,净化人心,因此家母才会将遇到他们乞食视做一种福报。”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