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大秦万年:我是祖龙亲儿子

第204章 闹灾荒

  难道京兆尹想学古人鱼肚子赛纸、学狐狸叫和从河里挖独眼石人?

  这可是满灵验的招式啊。

  而且现在又是这么个闹灾荒的情况...

  嬴封觉得这种事,还是早点上报才好。

  “你把这个玉牌给守卫队长,让他一路好生看管犯人,送到最近县衙关押,我现在就要回长安。”

  嬴封拿着玉牌问林小寒,“你以后怎么个打算?是继续当行脚商人,还是跟着我回长安。”

  林小寒认真的想了一会,又从那堆金闪闪里,挑了五六样古玩玉器收进身上布袋。

  “当然是跟着公子你了。只这一趟,我就已经赚到二十年都赚不来的钱了,公子出手非凡,行事让人佩服,我愿意追随你左右。”

  新的成就,收小弟人数达到两人。

  嬴封在心里对自己点了个赞。

  一路回到长安。

  嬴封第一件事,便是找到元大儒,将画册献上。

  “好,嬴封你出去不到一月,竟就完成任务,陛下定会满意,此次出门,有何事发生?”

  嬴封知道此事重大,便将详情说给元大儒。

  “竟有此事!”

  元大儒同样震惊。

  “这画册是与一些盗窃来的珠宝放在一起,这红色石头,便在其中。”

  “此事你且不要声张,我想好之后,便会来找你。”

  元大儒思索片刻,对嬴封如此交代。

  回到家中,嬴封便找来王维,问他公主何时离京。

  “公主三天前便离开长安,公子你若有事,可随时书信。”

  王维将联络方式告知嬴封。

  自从公主交代给王维那件神秘事,俨然就把王维当自己手下在用。

  嬴封其实心里很不高兴。

  又莫得办法。

  最后还是写了信,将详细情形汇报给公主,通过秘密书信渠道,寄给公主。

  但第二天,还未等到元大儒的回复,公主殿下的书信竟然就到了。

  一个普通到混入人群都分辨不出来的人,上门将公主的信递到,便站在一旁,也不走。

  “你这是要等我看完信么?”

  嬴封见他人不动,才有此一问。

  那人点点头。

  嬴封只好带着他回了书房,自己打开信来看。

  原来,公主陛下是要拿走那个红色石头,她在信里告诉嬴封,已将那十名胡人拿下,这石头对将来的计划,有大帮助。

  至于元大儒那边,她也已经委婉暗示过了,将画册直接献上即可,无须多言。

  好吧,嬴封还能说什么。

  皇家的事,他又掺和不了。

  至于剩下的那点金银,景鸾公主让嬴封自己私下留着就行了。

  颇有看不上的意思。

  那些可不少钱...。

  他把布包好的石头,交给等候传信的人。

  送走人之后,嬴封长舒一口气,不管怎么说,这出京的事,总算是告一段落了。

  但,公主信中一句话,还是挺让人在意的。

  “你准备好,继续升官了。”

  嬴封看着这句话,在心里琢磨着,眼下已经四月了。

  自己当上.校书郎,满打满算,还没到两月。

  纵观大梁朝,一般人连当校书郎的资格都无。

  就算当上了,也得干三四年,任期满之后,待吏部考核才能继续等待。

  自己这官才当了两个月不满...

  升的也太快了...

  不过反正他是女皇陛下和景鸾公主在某种意义上的双料认可。

  快了点就快了点吧。

  谁家没个私心呢。

  嬴封倒也心安理得。

  再说现在他又有了钱,扩大办厂的计划,就在心里蠢蠢欲动着。

  而且外面流民再起,嬴封觉得自己有系统有能力,能帮帮百姓。

  不难。

  况且他还有土豆呢。

  这土豆四个月就能收获。

  只要弄点荒地种下,百姓饿死这种事,就可以避免发生。

  只是...

  上次出长安前,公主殿下明明把那些各种花样吃法的土豆都带进了宫里。

  为何女皇陛下,一点消息都没透露出?

  这可眼看就要到耕种庄稼的时节了。

  就在嬴封思索着等待中。

  这一日文武百官大朝之时,发生了几件事。

  第一件,女皇陛下把宋侍郎的官罢了。

  理由挺含糊,只是说他工作不力,侍郎之职关系国家,需要另需良才。

  大梁朝同唐朝一样。

  三品侍郎就等同于宰相之职。

  罢免了之后,这辈子就只能回家当个田舍翁了。

  跟他儿子宋青书一样。

  宋青书同样被罢免。

  嬴封都不用自己出门详情汇报,关于宋青书的事,就已经通过吏部了。

  这父子俩,这辈子不出意外也就只能这样了...

  他们的主子景贤,嬴封可不觉得会有当下任皇帝的资格。

  那块红色石头上的贤字,也实在是在明显了点。

  虽说他们的计划或许不错。

  可惜被人发现就是失败。

  失败就会凉。

  第二件事,就是关于土豆的事。

  女皇陛下当众拿出土豆,描述它是从草原深处被大梁人发现的。

  “这是老天赐给我们大梁朝的宝物,有此物,我大梁从此就不会再有饥民。”

  女皇陛下当众宣布的原因。

  自然就是有大臣上奏,说各地出现灾荒,百姓为了活命,不得不背井离乡。

  若流民之势成,天下必不安定。

  众臣嘴上不说,但心里却都清楚。

  国有灾就表明皇上德行不够。

  但眼下突然出现了一种从来没见过的高产粮食...

  这不是天佑大梁,还能是什么?!

  “天佑我大梁!”

  “天佑大梁。”

  众臣跪倒一片,为天下苍生庆幸。

  又因为眼下已到种植季。

  女皇便决定在长安城的几处皇家庄园,进行播种,待收获之后,再向周围扩散种植。

  办事之人,自然就落在嬴封头上。

  原因无他。

  嬴封升官了。

  校书郎的校书工作,此时已进入收尾阶段。

  大部头的书,都已完成。

  凭着这份修书和找画册的明面功劳以及找到反贼的暗面功劳。

  嬴封成了长安县县尉。

  大梁朝一千二百多个县里,最让人眼热羡慕的几处赤县。

  长安县县尉。

  顶了宋青书。

  一般来说,长安县县尉不能是首次当官的人当。

  而且年纪不能小。

  长安城以中央的朱雀大街为线,分为左右两半。

  左半边五十多坊为长安县管、右边为万年县管。

  因长安万年县一般都是由年老声望高的人养老之所。

  所以真正用来历练人的地方,就是这长安县。

  从来都是由年富力强精明强干之人担任。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