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0章 踊跃报名
以自己住处的光德坊为例,要是买个和自己家差不多大的两进大宅子。
需要五千两不止。
嬴封最近建厂花钱花的太多了,实在是舍不得现钱去买房子。
想来想去,嬴封一拍桌子就决定,他就把销售铺子,弄在安乐坊。
反正先赶紧找个店铺把生意做起来,等以后生意好了,真到需要换的时候,再换也不迟。
随后第二天,一大批身穿白麻布制的养殖场工作服男男女女,便来到安乐坊开始建销售中心了。
每天早上,这些人就徒步从长安城外的养殖场一路走到长安城,建造干活,待到下午三四点,再返回厂里。
因为嬴封给这些建造的人,每人每天额外又加二文钱工钱,所以好多人都踊跃报名。
嬴封每天也都早出晚归在现场监工。
这天早上,嬴封听说作坊那边有个工程砸伤了人,坊门刚开他就急忙忙赶过来。
好在只是胳膊骨折,他让人抬着去给医馆看,之后又指挥人重新加固脱落的木桩,忙了半个上午,滴水未进,滴米未沾。
就在嬴封忙得头都晕,刚找了个背阴的木料堆坐下,想休息一下时。
一个陈旧但很干净的灰皮水囊,就出现在嬴封眼前。
抓着水囊的是一双小巧不太白的手,另一只手上,还有个树叶包着的饭团。
“老板,要是不嫌弃吃食粗糙,您就吃点垫垫肚子。”
嬴封抬头一看,是个年轻姑娘,长的眉清目秀好看。
但脸上额上都有点伤,而且眉眼略有愁容不展。
“谢谢,那我不客气了。”
嬴封此时真的是饿到有点头晕眼花。
接过吃食时,嬴封感受到这姑娘的手上,非常粗糙。
就算是稍微好点的,干粗活重活也不至于让个妹子来吧?
想到那姑娘脸上的伤口,嬴封暗暗叹了口气,嚼着吃喝,天下总有各种各样的可怜伤心人啊。
“谢谢你的吃食,饭团里还有咸黄豆,很好吃。你自己做的?”
吃好喝足,嬴封觉得好多了,站起身将东西还给这个姑娘。
“嗯,以前干活,常常一天都吃不到东西,就自己琢磨着做了养成随身带吃的习惯。”
这个姑娘接过水囊,似乎对嬴封的夸奖有些不好意思。
嬴封听着点头,能养成这种习惯,真挺不容易。
看着这姑娘脸上和手胳膊都有新旧不一的伤口,嬴封沉吟片刻,问道,
“你的工号牌给我看看。”
姑娘楞了一下,然后才从脖子衣领里拿出一块小木牌。
一面写着阿拉伯数字1106号,一面写着夏二娘三个字。
“你没有大名之类的?就叫夏二娘?”
嬴封翻看木牌问着。
大梁朝习俗,一般在外面,旁人才会按家里排行称呼。
但人还是会有自己的名字。
这夏二娘听起来就跟随便喊一个阿猫阿狗似的。
“没有,我家都是这个名字,弟弟叫夏三郎,妹妹叫夏四娘。”姑娘摇摇头。
嬴封刚想再说什么。
“老板,这边有个东西又坏了!”
不远处,有人的呼喊声传来。
厂里的人,都管嬴封叫老板。
“行,你去忙吧,谢谢你的水。待会给你样东西。”
嬴封友善的点点头,便快步赶过去了。
在无人留意的拐角处,夏二娘原本带有女孩子羞涩的神情,瞬间变得阴冷!
狗官!
跟那些狗官一样装善人的狗官!
“二娘,那边几个工具你拿来了没有啊。”
听到这声呼喊声,夏二娘才再次换了一副表情,和往常一样,与姐妹们忙去了。
待到这天下工时分,夏二娘所在的这一组十二人小队,三三两两,赶着快要落山的黄昏太阳,离开作坊,正要往城外走时。
陆活跑出作坊门口,来到一堆姑娘队伍里,问道,“1106号在哪?”
夏二娘心头一震,她还什么都没做,怎么就有人找上来了!
就在她强行镇定之际,被指引着的陆活,走到她面前,从手里的小布袋子,掏出两个东西给她。
“这个叫金霉素软膏,每次洗完脸摸伤口,这个叫水凝胶,抹在伤口尤其是脸上,就能痊愈。”
陆活把夏二娘拉到旁边,小声嘱咐着。
“公子...不,老板说了,你就偷偷自己用,别给别人知道,这东西稀罕着呢,再多老板自己都没得。”
夏二娘看着手里两个东西,一下子就楞住了。
嘴里也像有什么东西堵着,张嘴也说不出来。
陆活近距离的仔细瞧了瞧夏二娘的脸,
“别说,你脸上要是疤都没了,确实不比我见过的头牌姑娘差。”
生活在市井街坊的陆活,最具备的,就是八卦心。
他又看了看夏二娘,
“难道公子喜欢你这个类型的?好是好,可你太瘦了,连屁股都没,听街坊大娘说,屁股大才好生儿子的。”
“诶诶诶!你怎么打人的!我可是印刷作坊的工头!你不想好了敢打工头!我要找人去扣你分!”
给夏二娘的东西,当然是嬴封从淘宝上买的,反正也没几个钱。
他也不是那种走几步看到了乞丐就要给钱的人。
但是本着见着了能帮一把就帮一把的心理,而且这姑娘看着倒也是个心地善良的。
嬴封随便出手,就能帮她把破相的脸治好,将来做工攒点钱,遇到个合适的结了婚,怎么说也算是这辈子有救了。
毕竟这大梁朝,女人想靠自己,不依靠男的,是没法活下去的。
举手之劳,便能帮妹子一世,也不花多少钱,嬴封觉得就很好。
就在这忙忙碌碌中,不到十天功夫,一条长溜的沿街店铺,就造好了。
嬴封没有全开,目前卖的东西少,开一间就足够卖了。
生鸡蛋、茶叶蛋、暂时就这两种。
至于看店的人选,本来嬴封是想让林小寒或者陆活来。
但是家里二娘知道后,郑重其事的跟嬴封说,她也来帮忙开店。
这到让嬴封放心之余,又升起几分额外的担心。
彼时大梁朝的风气还是很开放的。
就社会风貌来说,远比明清时候要开明的多。
也和真实历史的大唐,不相上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