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婴走了,接下来的全国高级领导干部会议后的大会餐,他没有参加。
崔杼和庆封也无可奈何,因为没人敢说晏婴有任何非礼的地方。反倒是崔杼亲自起草的盟书,实在是不能拿来宣传的。
但晏婴的举动让大多数的齐国士大夫们发自内心的由衷佩服:在强权面前,还能够保存君子本色的,全齐国看来就晏婴一人了。
是的,至少现在是只有晏婴一人。
但晏婴的举动终于让一些原本就是君子的士大夫们,终于决心彰显自己原来的君子本色了。
如当时的齐国太史官。
太史官在他的记录里,用无比刚直的笔锋记录了这样一句话:
崔杼弑其君!
有问题吗?
当然没有问题,因为齐庄公的的确确就是被崔杼给弑杀的。
但对崔杼来讲,是天大的问题!
崔杼挖空心思搞什么盟誓,任命各级官吏,目的就是统一大家思想,把大家的思想统一到崔杼所作所为全部都是正当合理的,大家都要听从崔杼和庆封的命令。
会议刚刚开完,盟誓刚刚结束,你太史官就违背了重要会议精神?
崔杼非常生气,他把太史官叫来,直接命令修改。
太史,是中国历史上很古老的一个官职,自夏代以来便有此职。
在春秋时期,太史官的主要职责就是记载史事,编写史书。同时还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祭祀等。
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职位。如果说,太史官的其他工作可以马虎,但有一件事是绝对不能随便的,那便是如实记录史事。
一般太史官这个职位,是世袭的。老爸去世前把职位交给自己的儿子时,往往会要求儿子一定要做到四个字:太史直笔!
太史直笔,就是如实记录历史,要求做到无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事实是怎样的,就必须客观如实记录。
这需要太史官必须不畏强权甚至不惜牺牲!
在中国的历史上,涌现了多少可歌可泣的太史官啊。
我们最熟悉的莫过于西汉时期的司马迁了吧,这位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作为汉朝的太史令,宁可遭受最令人耻辱痛苦的宫刑,也要替大将李陵败降匈奴之事辩解。
春秋时期晋国的董狐,不畏一手遮天的中军元帅赵盾,直书“赵盾弑君”。
要知道,当时杀了晋灵公的可不是赵盾,而是赵穿。
但董狐坚持的事实是,如果没有赵盾的支持与默许,赵穿哪敢弑君?
所以,说到底,晋国国君就是你赵盾弑杀的!
赵盾又气又急,但最终是无可奈何。
现在,考验春秋时期齐国太史官的时刻到来了。
崔杼盯着太史官,冷冷道:“如果,你不修改的话,那你就要去死。”
这位记录了很多真实历史、却没有记录下自己名字的太史官想起了晏婴,顿时心血沸腾起来。
太史官用更冷的语气对崔杼道:“哪怕是死,史官也不能更改史实。”
“杀!”崔杼已经杀了很多齐国大夫,根本不会再想多杀一个少杀一个的问题。
齐景公时代,第一位殉职的太史官诞生了!
可惜,我们不知道他是谁,只知道他是齐国的太史官。
杀了太史官,但历史仍旧是需要记录的。记录历史的只能是太史官家里人,因为这个职位,是世袭的。
太史官如果发生不幸,按太史官家里的规矩,由弟弟负责继续记录史事。
太史官的二弟提起了笔,用同样刚直的笔锋写下了五个字:“崔杼弑其君!”
崔杼气得快要吐血了,他继续威胁这位刚上任不到一柱香工夫的新任太史官:“难道你要走你兄长的死路吗?”
新任太史官冷冷道:“兄长走的是死路,更是正道!”
“杀!”崔杼气急败坏了。
这位只在齐国史书上写过五个字的新任太史官于是被杀。
一柱香功夫,齐国两位太史官殉职了。
一时朝野轰动,太史官全家人都来了,他的第二个弟弟、第三个弟弟已经在朝堂外等候,他们都作好了用生命维护太史官职责和荣誉的准备。
太史官的三弟接替了太史官的职位,他毫不犹豫写下了与他的两位兄长一样的五个字:“崔杼弑其君!”
崔杼阴沉着脸,没有再多说话,只是把手一摆,齐国第三位太史官又被杀了。
太史官家里的四弟已经知道了三位兄长都殉职了,这是太史官家里最后的一位兄弟了。
他把衣服整了一整,转身对尚未成年的几位侄子,还有自己的儿子们说:
“接下来,是我要履行太史官的职责了。我以后,你们依次而上!
生命诚可贵,职责价更高。你们务必记住,有很多东西,是远远比生命更珍贵的。”
言罢,昂然步入朝堂。
几位晚辈齐齐跪着,用虽带有些稚音但坚定而清脆的声音齐声道:“是!”
崔杼把史书记录本递给这位新任太史官,新任太史官想也不想,提笔就是刚劲有力的五个字:“崔杼弑其君!”
崔杼简直要崩溃了,难道这些做太史官的,都是这种不要命的犟人?
他嘴唇抖动着,眼里几乎要喷出火来,正准备再次命令杀了这位太史官时,却见一亲信快步上前,在崔杼耳朵边低声说了些什么。
“什么?”崔杼听后象泄了气的皮球一般,顿时瘫坐下来。
到底发生了什么?
原来,崔杼连杀太史的事已经传遍了临淄。临淄南城外有一家南史氏,与太史官同出一脉,到了后来,便成了太史官家族的小宗。
这南史氏也是记录历史的,可能太史官记录的是历史大事,南史氏记录的是民间史事。
或者,我们可能这样理解,太史记录正史,南史记录野史。
不管记的是什么史,反正这南史氏也是记录历史的。
南史氏听说太史官四兄弟已经死了三个,剩下的那个正在赴死。他急了。
太史官的荣誉可不是光只给你们家维护,老夫也有资格,老夫的南史氏家族也有责任。
于是,他紧急召集了他的全部儿孙,带着他们赶了过来。此时,正与太史官的晚辈们一起等候在宫外。
什么叫视死如归?什么叫前赴后继?什么叫有人的死重于泰山?什么叫职责如天?什么叫民心所向?
这就是齐景公刚继位时,一段惊天地泣鬼神的春秋齐国历史,一段令所有人都应该无比敬仰的历史!
三位史官,四位兄弟,两个家族,全部男丁,虽未留名,却光照千秋!
崔杼那颗表面强大的心终于被击碎了!
他疲惫地站起来,默默地从第四位太史官手里接过史书,无奈地看了几遍将“崔纾弑其君”永远铭刻在历史上的这五个字,叹了口气,最后无力地交还给太史官。
太史官依旧没有说话,他只是郑重其事地将史书卷了起来,转身就走。
已经作好了准备的南史氏全家人,见他走出宫廷,南史氏也不多话,用欣慰的、赞许的、鼓励的目光看了这位刚刚失去了三位兄长的新任太史官一眼,然后转身而去。
什么都不用说,因为对于职责、对于荣誉、对于信仰这样的东西,是刻在心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