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孟子·尽心上》)
由此进一步推论:观水为何观其澜?不仅是领略波澜壮阔之美,更可从中体会到,假如积水不厚、水势不大,又如何能涌起滔天巨浪?同样,日月高悬,其本体的亮度超越一切光源,因此,才能穿透一切至细至微的空隙,将光明播洒到幽隐之处。
在《孟子·离娄下》中,孟子曾对孔子取法于水的道理作了自己的解读。他赞美流水“源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由此领悟到,事物有本源才能浩然成势。人也是如此,假如一个人没有本源,缺乏底蕴,那么凭借投机钻营捞取名声,从而“声闻过情”,这就完全背离了君子的道德准则。
志于道的君子也应当仿效流水,一则需有充沛的本源;二则要自高向低,顺势而为,自强不息;三则应积渐生变,积微成著,成就自己的气象与格局。
儒生的理解:量变与质变,遵循客观规律。
淳于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