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极品父皇

第114章 视察灾区

极品父皇 吾王抱抱 4252 2024-11-15 07:41

  翌日清晨,使者返回了军营...

  “启奏陛下,贝州,魏州,相州,博州四地,俱皆投降!!”

  使臣跪地,将四地投降文书呈递过头。萧绰上前拿过,转交给轩辕纪。

  “嗯...哈哈哈...好好好,你们做的不错,不愧是我燕国儿郎!!此事,朕要亲自让吏部尚书,为你们记上头功!不战而屈人之兵,方为上策!”

  “谢陛下隆恩!!————”

  “嗯,你们现在军营休息一晚,明日你们率先返回燕都复命,并且向皇后传达此等喜讯。”

  “臣等遵旨!!——————”

  待到几名使臣离开后,萧绰看向轩辕纪...

  “陛下,如今我们对周国的承诺,也已经做到了。是否要派人秘密前往周军军营,想其传达消息?”

  “越早越好,马上派遣精锐斥候,连夜赶赴濮州边境,让周军自己来接手这四块地区。这四份降书,也一并给他送去吧。”

  三天后,周军收到燕军密报,周军主帅窦升榕派遣八万部队以及一万周国‘巨兽’连夜悄然渡过黄河,秘密潜伏到博州南部,径直凭借博州降书,占据博州。而紧随其后,窦升榕下令,二十二万周军,全军做出作战姿态。

  当郑军主帅庞红阔听到相州,博州,魏州,贝州四地被周军占据时,顿时气得七窍生烟!但他却是根本不敢动,因为对面的二十多万周军,还有两万周国‘巨兽’时刻紧盯他五十万大军,一旦他们有半点动作,对面窦升榕那个莽夫一定会压上来跟他再来一次血战。

  而轩辕纪,早已调遣了京师军第七军,第八军,第九军,第十军,第十一军前往前线,替换慈州,石州,太原府,赵州,冀州地区驻军。而五支军团,分别由安达尔,付单乌,安可鲲,曲捺琦,大武艺率领。

  而他自己,则是带着萧绰赶赴到了德州,景州等地,他打算顺便视察一下接纳难民的情况。当轩辕纪和萧绰抵达时,发现十分诡异的一目...没有他们想象中的人山人海,灾民遍野的景象。

  轩辕纪策马来到几个正在喝着麸糠粥的难民前...

  “几位,你们是那里来的灾民?”

  “呃...军爷,我们是从鲁国来的。”

  “哦...那冒昧问一下,只有你们吗?”

  “呃...这我就不清楚了,不过我听说上官大人已经在为我们分配新家所在了,到时候会发给我们口粮和一些路费,让守军送我们去代州。”

  “哦...这样啊。”

  轩辕纪或多或少明白了,应该是将陆续抵达的灾民,分批安置,这些都是后面来的灾民。

  轩辕纪低调进入景州,到了景州的州府,出示了自己的令牌,顺利的见到了这里的知府云泉。

  “景州知府,云泉参见陛下!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云泉见到轩辕纪,立马行礼。

  轩辕纪点了点头:“嗯,云泉,先进府里再说吧。”

  “是,陛下。陛下,请...”

  进入州府前厅,轩辕纪和萧绰落座后,侍女上好茶水,云泉也恭恭敬敬的站在一边。

  “云泉,这招纳难民一事,是怎么回事?你详细给朕说说。”

  “是,陛下。陛下,皇后娘娘有旨,将每三天抵达的灾民,分批安置管理,之后将恢复体力的灾民,由景州,德州的守军,分批护送灾民前往晋国境内,安置在晋国各个州郡。而皇后娘娘也已经派遣了专人以及北燕商会协助各郡贸易部护送物资前往灾民接纳区,据目前得知情况,蔚州已经安置了四万六千多人,代州安置了七万三千多人,云州安置了五万七千多人,新州安置了十万零两千余人,胜州安置了三万九千余人,天德州与党项州安置了七万三千四百余人。目前还在灾区的难民,大概还有三批,总人数根据今天中午汇报上来的数据,为十三万九千七百六十多人。”

  轩辕纪顿时傻眼了...他不是没想过这年代的艰苦,难民之多也实属应该,但是...这是不是太多了?!这灾民高达五十三万之众啊!!这...燕国那里来的钱粮?

  “陛下,皇后娘娘之前特地嘱咐过,在开粥前,将一捧沙子丢入锅中,将那些骗吃骗喝的本地贫困百姓,全部打发走了。另外,皇后娘娘还特地令室韦,靺鞨马场的杂草,运输过来,一并用作赈灾粮食。最令人佩服的是,皇后娘娘从国库运输了五千石精盐过来,倒入锅中煮成杂草粥,难民一众全部胃口大开,身体也恢复的更快了。”

  云泉也注意到了轩辕纪的神情变化,便开口解释道。

  轩辕纪点了点头,不得不说卫玉寒还是真的有一套啊。管理的皇宫也是井然有序,如今管理起国家,也是颇有一套,可想而知卫玉寒的见识广泛。燕国有自己的特制精盐,若是就将草料,麸糠,杂草煮成白粥,那自然很难令人下咽,但有了精盐就不一样了。

  只要其中杂草没有含毒的野草,加入精盐后,也能是一锅大杂烩了。

  但最让轩辕纪佩服的是卫玉寒竟然能够想到将沙子丢入锅中,从而将那些混吃骗喝的贪婪百姓驱赶出去。麸糠和草料,这些东西自然没有人会说出来,所以景州和德州的百姓,才会跑来骗吃骗喝。丢入沙子的杂草粥,最多是令人难以忍受,但对真正的饥饿灾民来说,那都无所谓了,能够有吃的就是最好的了。

  燕国的赋税并不高,乃至还有官府出资为百姓修筑水渠等设施,只要自己坚持耕作,不求得到官府的奖励,自己一年四季也不会愁吃愁喝。但正如轩辕纪所说的,人性本贪,有好处不占王八蛋。没有人会不愿意跑来装作难民,骗取官府的救济灾粮。

  轩辕纪点了点头:“嗯...皇后指导有方,而你们也是切实照做,也有功劳,此次招纳难民事情后,朕会为你们在吏部记上一功的。”

  “谢陛下!!”

  “对了,为何会出现这么多的难民?”

  “陛下,您有所不知啊。乃至,我们也是从这些难民口中得知的。巴蜀,西部鲁国地区,遭受干旱不说,西部境外异族的河西吐蕃,吐谷浑,羌族等也遭遇旱灾,西部地区一片凋零,民不聊生,蜀国和鲁国根本没能力救济所有灾民,而且还要派遣部队抵御异族,又对底部百姓一番收刮,彻彻底底的断绝了百姓们的生路。恰巧,咱们燕国在收纳难民的消息,也传到了那边,一群群难民成群结队,纷纷北上,渡过黄河抵达我们景州地区。”

  “其中,还有大部分人直接饿死在了路途之中,乃至渡过黄河时,也有不少难民百姓沉尸河底。臣估计,那些死去的难民,至少也有三十多万。”

  轩辕纪点了点头:“嗯...还好,燕国提前准备了水利水渠,倒是不必担心干旱造成旱灾。对了,你刚才说贫困百姓,这是怎么回事?按照朕的预料,燕国全面脱贫虽然有些夸张,但也不至于还有需要骗吃骗喝的啊?”

  云泉无奈道:“陛下,您有所不知啊。虽然我燕国如今风气大改,但说句实话,总有一些好吃懒做的家伙。那些跑来骗吃骗喝的景州百姓,臣也调查过了,一个个原本有田有地的,如今全部都变卖了房子,要不是户部和刑部有律法规定田产为国有,百姓没有处置权,天知道好不容易改善的均田制制度,会不会毁在这群刁民手里。”

  轩辕纪:“嗯...每个时代,总有一些孤儿!我行我素,祸到临头就怨天怨人,把责任推卸到他人身上,说他几句还杠上了。那种孤儿,一看就是没经历过‘现实毒打’的家伙。和那些酸儒一个德行,自己能力不足,却眼高人低。这种人才是最令朕恶心的,所以当初朕选拔官吏才主张才先德后,有见识且明事理的人,比那些所谓的高风亮节之士更加有作为,于内下属和睦,对外团结一致。”

  云泉不禁有些懵逼,他不是听不懂轩辕纪话里的意思,就是...这‘孤儿’和这种语气用法,总感觉有些怪怪的,就好像两人的生活层次环境都不在同一频道一般。

  “咳咳...嗯,就当朕的抱怨吧。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物,同样,我们也做不到让燕国数百万百姓都脱离贫苦。正如一句俗话所说:你永远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同理,你永远无法让一个自甘堕落的人脱离苦海。我们只能让大部分受到新政带来的利益与好处,少部分不知进取,烂泥扶不上墙的人,不必理会了,让他们自生自灭便是,若是他们这种消极情绪影响到其余正常百姓,燕国的刑法也不是吃素的。”

  “是,陛下,臣谨遵陛下教诲!”

  云泉心里无疑十分舒服,废话,当官的才知道当官的难处啊。正如轩辕纪所说,清官的确令百姓爱戴,但是清官令同僚畏惧这一点都不假。清官无法融入官场,得不到官场的支持,前途必将一片昏暗,原地踏步,若是得到轩辕纪的赏识,或许还能有用武之地,但轩辕纪很忙,做不到将天下清官都发现,还安排一遍。

  都说当官不为民,不如回家种红薯。但,多数官吏即便想要让百姓富裕,却总有几颗耗子屎,搅坏一锅粥!你说不管吧,自己和一众下属的心血有可能毁于一旦,管吧就得吓死手,才能最好的遏制这股歪风邪气,但又担心被一些脑瘫百姓骂,之后捅到中央那里去,给自己找麻烦。

  但今天不一样了,云泉感觉自己以后能够挺直腰板,穿着这身官服也不必小心翼翼了。有个这么体恤下属的皇帝,这是臣子最渴望的,只要皇帝能够理解自己,还怕不能建功立业吗?这样的皇帝,才是臣子最需要的,能够讲得通道理,还能理解下属。

  轩辕纪过去就已经很明确的表达了自己的态度,只要燕国群臣遵守君臣之间的三条戒律,凡事都好说,大家都能和睦相处。乃至,官场的三大规则,也就是君臣之间的三条戒律,都已经加入了到了文举学院的初级教材之中,三条戒律直接插入占据了初级,高级教材,被归纳为燕国文举学院学员,必学且必须深入骨子的原则。

  轩辕纪:“对了,云泉你稍后让景州的锦衣卫,派遣一些人手,与郑国雒阳的锦衣卫接头,将所有情报带回后,留下精锐人员,密切注意郑帝的举动,着重调查有关郑国空缺财政的来源。”

  云泉或多或少也听闻了郑国上次大灾,军费拖欠两个亿的事情,本以为是子虚乌有,如今看轩辕纪的说法,这是确有其事啊!

  云泉小心翼翼道:“陛下,容臣失言,莫非那郑国..真的有商王朝的宝库?”

  轩辕纪一笑:“行了,在朕面前,只要你心向燕国,便不需要小心处事,这些话即便有人传出去,也无妨。毕竟,这件事情...越多人知道,对天下更有利,而对郑国,却是更加不利。你懂了吗?”

  云泉点头:“是,陛下。臣懂得,臣会借助难民们的口,来扩大这件事情。”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