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我竟是公子扶苏

第28章 城北徐工

  这次出行,在扶苏的强烈要求下,依旧还是步行。无它,体恤民情而已。

  驿站所处偏南,正好可以沿着南北中轴线,可能也是阳周县城内唯一的大道前往城北。

  得益于入秋后北方少雨干旱,即使霜降解冻了,道路也并不显得泥泞,有点像岸边的干涸的滩涂,脚踩上去能留下浅浅的印记,却很少有泥能沾上靴底。

  此时的城池规划还没有像唐朝那般规范,用坊市制度规划得井井有条,但也初见端倪,居户俨然,街衢据此而分,闾阎且千,里巷别有洞天。

  扶苏很想进去瞧瞧,毕竟依照秦朝的商业管理条例,所有的商贸活动都局限于一个封闭的地方,类似后世大型的农贸市场。路边几乎看不到有人摆摊吆喝,起码现在是这样的。

  现在已是日昳未时,正好是午休时分,大街上鲜有人逛荡,扶苏不用进去,从外面探头朝里望去,倒也瞧得分明。

  蒙恬对公子这番行径搞得颇感无奈,同时又感动于公子的坦然大方,不把自己当成外人,将自己这般小儿作态显露无疑。

  不经意地回头间,扶苏似乎也觉察到了自己的失态,于是笑而问道:“我听闻阳周置县不过两年,竟有如此规模,上将军居功甚伟啊。”

  根据可考,阳周一词最早见于《史记·蒙恬列传》,想来也是与河南地的三十三县几乎同年所置。

  “公子谬赞了,上郡自秦惠文王以来已有一百三十余年,其间历六世,岂能毕功于臣一人?”

  扶苏笑道:“秦取魏之上郡,不过十五县,今竟得二十一县,若无上将军北击之功,安定边郡,百姓又何敢迁于此,此间定有上将军一份功劳。”

  蒙恬笑着便应下了,为了不让公子再显出方才那般城里少爷下乡的“丑态”,他也甘愿当起了“导游”,开始为公子讲起了阳周置县时的不少趣闻。公子倒也听得津津有味,不再关注左邻右坊之事,与之攀谈起来。

  两人谈笑间便已然来到了城北。

  刚拐过弯,进入巷道,扶苏便觉得这里的地比正街的更加坚实,平整得好似后世的水泥地一般。

  扶苏颇感惊讶,与蒙恬对视,“想来这徐工师手艺非凡,所来求教之人众多。如此人才为何未曾纳入官府?”

  蒙恬虽为戍边大将,但内史才是他的本职,朝廷的官营匠作都归他管理。同时因为驻扎在上郡,这上郡内各县所下辖的官营的匠作也受其辖,方便统一调配,修筑长城。

  “公子有所不知,徐工师在册为工,乃白身......”

  经过蒙恬一阵解释,扶苏方才明白朝廷与地方的官营匠人几乎都来自世代匠做的官奴婢以及刑徒,自由身的工匠一般不太愿意被征调。自秦统一六国之后,六国所俘的军中匠人足够维持规模不小的官营工坊,所以便更少征调自由身的工匠。

  “原来如此。”

  扶苏恍然意识到秦朝还没有类似唐宋那般的匠人劳役制度,一般只有当官营匠人不够,或者大规模土木作业时才会征调民间匠人弥补空缺,平时这些自由身的匠人该干啥干啥,并不会过多干预。

  “那就看看这位徐工师本事究竟有多大。”

  扶苏几步间便来到门前,亲自敲响了大门。

  徐工师的门坊看起来颇为大气,从坊墙占地面积来看近乎占了城北三分之一的居民区。

  “还真是无工不富啊。”

  扶苏咂舌道。

  “谁啊?”

  门缝里探出一颗少年的脑袋,大概就是徐工师豢养的门童吧。

  “干什么?”

  “我等欲求徐工师制械,还请小先生帮忙传报。”

  扶苏诚心对掌握一技之长的匠人感到佩服,言语之间无不带着敬意。

  “做什么?”

  疑似门童的少年敞开大门,从背后的竹笼里掏出笔墨与木块。

  “师父正在歇息,你们跟我说就行。我记下后,师父就会按照次序打造。”

  说罢,还举出串成一串的木牌,展示给扶苏看。扶苏接过来,上面记录了所需打造的器械和姓名,以及所耗时日。

  倒也是颇有章程,难道这就是理工科的通性么?

  不过扶苏所求较为急迫,于是想问问有没有走后门的办法。

  “我等设计了一种器械,颇为精妙,希望能与徐工师面见详谈,不知小先生能否传报?”

  扶苏很是市侩地递上了两枚铜钱,“还请小先生通融通融。”

  蒙恬站在后面嘴角抽了抽,这铜钱还是公子方才专门问他讨要的。转而目光移向别处,心里暗道:真是不知道公子从哪里学到的。

  这位学徒一时间竟然被这铜钱吸引,双眼盯着都挪不开了,即使这样,他还是吞咽了几下口水,表示拒绝。

  扶苏自觉有戏,转而将铜钱强行塞进学徒的手中,“就当是见面礼了,小先生还是收下吧。”

  “好,我这就为两位禀报,还请两位稍等片刻。”

  学徒最终还是抵不住两枚铜钱的诱惑,利索地收下之后便去传报。

  “好好好,还请小先生快去快回。”

  扶苏果断应下,然后退回到巷路上,与蒙恬一道。

  “公子还真是...了解民情啊。”

  蒙恬一时之间不知道如何表达。

  呵呵呵。

  “利之所趋罢了。”

  扶苏轻笑摇头,“凡夫俗子鲜有大义,岂有定力。”

  “就是你说动了老夫的劣徒吧!”

  一道中气十足的声音从身侧传来,正是接到传报的徐工师。

  “找老夫何事?”

  扶苏赶忙上前,将走水过山的翻车、筒车乃至渴乌的原理和模样大致讲与他听。

  徐工师越听眼睛越亮,忍不住抚须点头,乃至最后大呼精妙。

  扶苏不觉地掏了掏耳朵,看来不单单是中气十足,还是个大嗓门。

  “若此物真有郎君所言那般神奇,老夫定会优先处之。不过这取水上山有何之用,这山上也不能种田,需要这么多水干什么?难不成为你寻欢取乐之用!”

  徐工师显然看出了扶苏等人的富贵,直言表示道:“老夫可没空制造奇淫巧计之物供你们富家子弟玩乐。”

  扶苏闻言对他更加钦佩了,于是坦言道:

  “徐工师,我等侥幸辟得梯田之法,可在垦殖山林,走水之物便是引水上山灌溉耕田。如今正值秋冬之际,新辟之地需要肥水养之,还望徐工师能特事特办。”

  “竟有如此神奇之法!”

  徐工师态度马上便不一样了,吆喝着学徒说道:“你去把这些活计全部退了,就说是老夫说的,他们会给老夫面子的。从即日起,老夫只为两位先生办事。”

  “徐工师大义。”

  “什么大不大义的,来,快进来!把这几件活计细细道来。”

  徐工师敞开两扇大门,邀请到。

  “那就恭敬不如从命了。”

  扶苏正好心存有几件汉代改良过的农具器械,正愁无处可交流呢。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