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刘知远起兵
赵延寿被耶律兀欲关在囚车里,带回了辽国,这个消息传到了河东,河东这些军将们都说,河中节度使赵匡赞是赵延寿的儿子,正好,可以趁机劝他归降,他爹都成了阶下囚了,他还不得过来跟咱们干?
刘知远觉得这个主意挺不错,于是就派了个使者去河中。不久又有很多传闻到处传,说是赵延寿已经死了,郭威又给刘知远献策,说是应该派人去河中祭奠一下赵延寿。其实这都是假新闻,赵延寿这时候还活着呢,他在监狱里边还过了二年,最后受尽了折磨,到死都没再出来。
刘知远召集将佐们开会议事,大伙都说:“要取河南就应该先拿下河北。为今之计,不如出兵井陉关,攻下镇州和魏州。这两个州拿下了,河北基本上也就平定了,那么河南自然就会拱手臣服。”
刘知远沉吟了半晌,说:“这个主意不好,我的意见是从潞州着手。”
有一个人就劝他,说:“这两个计划都不可行。如今辽国皇帝是死了,但是他手下的兵马那还是很强盛的,而且还都占据着不少城池呢。我们出兵河北,咱们兵少,路途又远,又没有其他的支援,如果人家辽兵一合兵,截住我军前锋,再切断我军的退路,到那时候,我军既不能前进,又无法后退,援绝粮尽,那可如何是好!所以,这是万不可行的。如果是从潞州进兵,那儿的山路又险又窄,粮食也少,不能供给大军,这也不是什么良策。我认为,应该从陕州、晋州进发,陕州、晋州这俩地方是最近才归附咱们的,咱们的部队打这儿过,他们必然欢迎,粮道也畅通,所以万无一失,不出两旬,洛阳、汴梁就可以攻克。”两旬就是二十天,要不了二十天,咱就能拿下洛阳和汴梁。
刘知远听了,连连点头,说:“你说的对,咱就这么办。”
节度判官苏逢吉这时候已经升任中书侍郎了,他也提了个建议,说:“现在史弘肇屯兵在潞州,辽兵已经陆陆续续跑了,不如咱们出兵天井关,可以直达孟津,这样更为便利。”
刘知远觉得这样也挺好,这方案太多了,刘知远选择困难症都犯了。这时候司天监的官员报告说,依照天象,这个时候不利于南行,应该由晋州、绛州前往陕州。刘知远综合考虑了一下,最后决定,于天福十二年,也就是公元948年五月十五日,从太原启驾。他随后册封自己的妻子魏国夫人李氏,就是那个李三娘为皇后,封自己的堂弟刘信为侍卫指挥使,弟弟刘崇为太原尹。又任命儿子刘承训、刘承祐、刘承勳,还有自己的侄子刘承贇为将军,封杨邠为枢密使,郭威为枢密副使,王章为三司使,苏逢吉、苏禹珪同平章事。所有那些已经归附的各镇将领,像赵晖、王守恩、武行德这些人,全都封了节度使。这封官就是最好的战前动员,你们现在一个个要保住自己的官职,那就得跟着我好好打仗,多打胜仗。我当了皇帝,你们这些官才有效,我要是败了,你们这些官也就作废了。
转眼间出兵的日子到了,刘知远就让刘崇留守太原,让赵州刺史李存瓌给他当副手,任命幕僚李骧为少尹,牙将蔚进为马步指挥使,负责军事,辅佐刘崇驻守太原。刘知远自己带着家眷,还有部下的将士三万多人,从太原出发。越过陰地关,前往晋州、绛州,他还打算要召回史弘肇,让他回来扈驾。苏逢吉和杨邠就劝他,说:“如今陕州、晋州、河陽都已经归附了,辽将崔廷勳、耿崇美也都跑了,如果召回史弘肇的话,恐怕河南会人心动摇,辽兵也有可能会去而复返,那就糟了,那不是前功尽弃了吗。”
刘知远还在犹豫不决,他就派了个人去,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史弘肇,史弘肇把使者打发回来,让他带回了自己的一道奏表,里边的内容和苏逢吉、杨邠看法是一样的。他也觉得自己不能轻易离开潞州。于是刘知远就让史弘肇继续屯兵潞州,不过你别就这么待着,你去把泽州也给我拿下来。
泽州的刺史名叫翟令奇,他一看,河东兵马来了,立刻关城拒守,史弘肇派兵前去攻打,一连十多天没有打下来。史弘肇有个部将,这人名字叫李万超,他说自己愿意去劝降,史弘肇说,行,那你去试试吧,祝你成功。李万超来到城下,就对着翟令奇喊话,说:“如今辽兵已经北逃了,现在天下无主,太原刘公,兴义师,定中土,所向披靡,你要是投降晚了,那可是要杀头的,你还不早做打算吗?”翟令奇在城上迟疑不决,李万超又说:“你是个汉人啊,为什么要效忠胡虏呢?况且这城池一破,玉石俱焚,就算你甘心为胡虏而死,难道老百姓也愿意吗?”翟令奇被他这么一说,也觉得自己这样守下去不会有什么好结果的,现在人家好言好语来劝你,这机会可得抓住了,当下就开了城门,迎接河东军进城。而且人家李万超也说了,屁股决定脑袋,你一个汉人就得为汉人谋利益,就应该以汉人为荣,这个叫天经地义,你去为胡人谋利益,一心想做个胡人,那个叫吃里扒外。
史弘肇接到报告,说是翟令奇答应归顺了,于是就带兵进了城。等到安民已毕,史弘肇留下李万超,让他暂时管理泽州,自己就又回去镇守潞州了。
这时候,辽将崔廷勳、耿崇美这些人又来了,带兵跑来进犯河陽,就是现在的河南省孟县以西那个地方,那个大力士武行德不是刚被刘知远封为河阳节度使了吗,他就带兵和契丹人交战,战况不太好,于是他就派人去潞州求援。史弘肇接到消息,立刻率兵南下,跑了三百多里,进入了孟州境内,崔廷勳这些人知道人家救兵来了,立刻向北逃了,他们经过卫州的时候,还大肆劫掠了一番。武行德出城迎接史弘肇,两个人联合,分兵镇守河南。
史弘肇这个人,沉稳坚毅,平时不太爱说话,管理手下那是非常严格,将校们有了过错,他是立杀无赦,所以他手下的兵士们所到之处,秋毫无犯,大伙都对他忠心耿耿,民心也都归附。刘知远能够从容南下,兵不血刃,都是由史弘肇做先锋,在前边开路,安定人民,所以才能这么顺利。
辽将萧翰奉耶律德光之命留守汴梁,现在他听说刘知远已经带兵南来了,而且崔廷勳、耿崇美这些人都已经跑了,他自己也知道,大势已去,中原这块地方待不住了,自己不如也北上回老家去吧。他筹画了好几天,还担心中原无主,必定会天下大乱,自己回去的路上恐怕也会生出各种枝节来。他就想了个办法,他假传耶律德光的诏命,让明宗李嗣源那个小儿子、许王李从益来统管南朝军国事务。他立刻派手下的部将来洛陽迎接李从益母子。花见羞王德妃听说以后,大惊,说:“我儿年少,怎能当此大任!”说着,就带着李从益跑了,藏到了徽陵城里。
那个辽将一看,这母子俩跑了,也跟着过来寻找,然后就强迫王德妃李从益母子前往大梁。萧翰带着兵拥着李从益登上崇元殿。李从益这时候才十七岁,而且是个亡国的皇子,胆子很小,这会吓的要命,他勉强支撑着,接受了蕃、汉大臣的朝贺。萧翰率领手下的部将在殿内向李从益下拜,让晋朝的文武百官都在殿外下拜,然后奉上了印绶和账册。花见羞心里明知不妙,这从天而降的富和贵,里边肯定是危机重重,后果都不敢想。她就一直在殿后站着,等到李从益回来,她心中还是惴惴不安。晋朝的大臣们又都一起进来拜见,王德妃赶忙拦着,说:“别拜别拜!快快起来!”晋朝大臣们也不听,黑压压的跪了一地。王德妃一连声地说:“快……快请起来!”
好容易这些大臣们都起来了,花见羞就开始哭,说:“我家母子孤弱得很,诸公推戴,明明不是福,而是祸啊!这可怎么办呢!”这伙大臣嘴里瞎支吾了一通,“恭喜恭喜,没事没事、再见再见”,然后一个个就都告退走了。
萧翰把事情办完了,然后留下部将刘祚带着一千来人保护李从益,他自己就带着其他的辽国官员和兵将向北回国去了。
.......
知识卡片:
赵延寿死了,这个人是个地地道道的汉奸、卖国贼,我简单说说我的看法,说不定对今天的人也有点启发,
赵延寿本来姓刘,他小的时候和母亲一起被刘守文的部将赵德钧抢了去,因为长得好看,又会做诗,就被赵德钧收养当了养子,跟着人家姓了赵,赵德钧后来投奔了李存勖,立了很多功,做了大官,赵延寿也跟着沾光,做了明宗李嗣源的女婿。
赵家这爷俩权力越来越大,野心也开始膨胀了,石敬瑭投靠契丹,从太原起兵的时候,他们爷俩也想跟石敬瑭学,也想当汉奸,结果人家耶律德光没看上他,选择了石敬瑭做代理人。
赵家父子被俘后,赵德钧死在了牢里,而赵延寿则全心全意投靠了契丹,成为了契丹侵略中原的急先锋,后晋被灭后,他想取石重贵而代之,做新一任的中原皇帝,结果被耶律德光骂的狗血淋头,他趁着耶律德光驾崩,契丹国内动荡,想要拥兵自立,也以失败而告终。
赵延寿是个地地道道的民族败类、白眼狼。我这么说,不是说你不能去国外工作发展,以前我们说安次韩延徽的时候也说过,韩延徽也是跑到契丹去当官,他还跟李存勖保证说,只要我活着,就绝不让契丹侵略中原,他能不能真的做到是另一回事,每个人能力有大小嘛,但是人家起码有这个愿望,在往这方面努力。
现在咱们国家也有不少人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选择出国工作生活,这完全没问题,他们身在海外,还可以把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介绍给全世界,增进中外人民的了解和友谊,本来挺好的。但是,有个别人出去以后,整天抹黑中国,甚至出卖中国的政治军事经济情报,帮助外国政府打压中国,那就是人人可以擒而诛之的汉奸国贼了,这个可不是我给他们上纲上线,全世界都一样,所有国家的人给敌对国当间谍的,基本上都是死路一条。
二战的时候,米国政府把日裔侨民全部当成潜在的间谍,全给关到集中营去了,那时候人家可不管你平时做了什么,也不管你心里有多么热爱米国,只要你是日裔,你就是潜在的敌人,人家可没时间考察你、了解你,先关进去再说。你以为你跟人家是自己人,不好意思,你不是
我说这些就想说明一个问题,你的种族基因改不了的,所以你得自爱,当香蕉人也没用,出卖自己国家民族的人都不会有什么好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