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三国:这才是豪华阵容!

第16章 诸葛亮

  听到刘贤如此‘大逆不道’的言论,诸葛亮脸色变了。

  诸葛亮是非常忠义的人,他流芳千古一半的原因,也是因为他的忠。

  诸葛亮忠于大汉。

  而现在,刘贤却在话语之中,透露出了对皇帝的不满。

  甚至有指责汉朝皇帝们的意思,难怪诸葛亮会变脸色。

  然而,刘贤说的,又非常有道理,诸葛亮想不出理由来反驳。

  如果是无知之人,遇到言论和自己的观念不符合的话,会立刻大声驳斥,或者掉头就走,说话不投机半句多。

  有学问的人遇到和自己三观不一样的言论,首先是思考别人说的对不对。

  有的人以立场决定屁股。

  而有的人,却是把逻辑放在第一位。

  “诸侯割据和王朝更替,向来都是上层贵族们的权力争夺,从来都和底层的百姓无关。”刘贤继续说道。

  “唉!真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诸葛亮听了心中剧震。

  这两句话,已经像是一首才华横溢,足以流传后世的诗了。

  而且,这首诗当中,还透露出了作者,对百姓疾苦的怜悯,和悲天悯人!

  想到这里,不由得再次看向刘贤。

  刘贤的几句话,再次刷新了诸葛亮对刘贤的印象。

  “没想到此人,不但有才华!”

  “还如此关心百姓的疾苦。”

  “完全不像一个出生在富贵人家的世家子弟!”

  “孔明兄,你觉得我说的对不对?”看到诸葛亮沉默,刘贤并没有打算放过他,问道。

  “刘兄的话振聋发聩!”诸葛亮闻言,只得说道。“不过刘兄刚才那番言语,颇有点对君父不敬之意。这样的话,以后还是少说为好。”

  “亮自幼读的是圣贤书,学的是忠孝之道,因此也不愿多听。”

  “和一贯学习的忠孝之道不符就不听甚至是反驳,完全不管我说的对不对,有没有道理?”刘贤淡淡的道,“这是典型的立场决定屁?”

  “在这样的人眼里,天地间立场最大,而不是道理最大。”

  “没想到天底下最孝顺的人,居然是最不孝的一个。”诸葛亮道,“刘兄以至诚至孝立足于世,如今说出的却是,如此大逆不道不忠君主的言论。”

  “孔明兄此言差矣!”刘贤道,“我对我父母是真孝,因为是他们生我养我,供我吃穿。”

  “然而朝廷,不但没有给我吃的穿的。我辛辛苦苦种出的粮食,它还要收走一大半。”

  “我稍微违反了一点朝廷的规矩,还要被他们抓起来。”

  “孔明兄,你说,我为什么要对朝廷孝顺?”

  “君父君父,父在养我,君却在吸我之血。”

  “刘兄,你的这番话,亮以前从未听人说过……”诸葛亮道,“此言论惊天动地,大逆不道,不尊圣人之言,亮世食汉禄实在是不敢闻之。”

  “世食汉禄?”刘贤听了笑了,“我来问你,汉朝皇帝他种地吗?”

  “不种地。”诸葛亮道。

  “既然他不种地,那么为什么说你吃的禄米,是汉朝皇帝给的?”刘贤道,“地,是百姓种的好,粮食也是百姓种的,所以与其说是世食汉禄,还不如说是世食民禄。”

  “整个社会上,但凡不种地的不劳动的,都是在靠百姓供养。”

  “吃的都是百姓的禄米。”

  “所以我们忠于的,应该是百姓,而不是皇帝。”

  “应该忠于百姓而不是皇帝?刘兄此言,亮真是闻所未闻。”诸葛亮道。

  “孔明兄,既然你说圣人之言,那么我来问你。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是什么意思?”刘贤问道。

  “这句话出自孟子,意思是百姓最重要,君主最不重要,国家次要。”诸葛亮道。

  “既然百姓最重要,那么为何历代皇帝,从来都没有管过百姓的死活还把百姓当牛马?”刘贤道,“这可是圣人之言,作为君父带头践踏?”

  “还有社稷次之这句话。既然汉朝的重要性还比百姓小一点,为何只见人说忠于大汉,从没见人说要忠于百姓?”

  “百姓比朝廷重要,却有人天天在说,有朝廷才有百姓。”

  “刘兄此言极其正确。”诸葛亮道,“亮的主公刘玄德刘皇叔,就是仁义满天下,以仁政治理州县。刘皇叔以仁治理属地爱民如子,这才是亮愿意追随他的原因。”

  “刘备的确是有仁义之名。”刘贤道,“然而他仁义的对象,却是士绅,而不是百姓。”

  “真正的百姓很多都是目不识丁的,他们没有能力宣扬刘备的仁义名声。而且他在管理徐州的时候,士绅代表还出头要求曹操继续让刘备当徐州牧。”

  “记住,真正对百姓好的君主,是会得罪士绅阶层的。”

  “是会被那些掌握了话语权的士绅抹黑的。”

  “此外,刘备之所以能得到士绅阶层的认可,其最大的原因不是别的。而是因为刘备将只有关张赵,兵不过千,兵少吃的就少收的税就少。”

  “收的税少,士绅当然就会支持他。”

  “等他哪一天壮大了,你以为他还会征那么少的税吗?”

  “等哪一天他的集团壮大了,要打大仗了,你以为他不四六征税三丁抽一?”

  诸葛亮闻言脸色再变:“刘兄如此诋毁亮之主公,亮不愿听之,你我已是话不投机,告辞。”

  “且慢,你只说我说的对不对吧。”刘贤道,“以诸葛孔明的智慧,应该把‘道理’摆在第一位,而不是把某个人,把立场摆在第一位。”

  “刘兄你说这么多,其目的是什么?”诸葛亮问道。

  “没什么,没什么……”刘贤淡淡的道,“闲谈而已,闲谈而已。”

  刘贤的目的其实很简单,就是想要挖刘备的墙角,让诸葛亮转投过来。

  诸葛亮不是很忠吗?

  刘贤就要告诉他,你忠于汉室,忠于某个人是小忠。忠于百姓才算是大忠。而他的主子刘备,也不是真正的仁义,真正的对百姓好。

  不过,刘贤知道。

  自己想要凭借一番话,就说服诸葛亮来投降,显然不可能。

  因此他才没有暴露自己的真正意图。

  不过,就算诸葛亮今天暂时不能投降,自己刚才那番话,已经在他心中种下了种子。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