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章 最锋利的是舆论
没过一会儿,几个宫人侍卫就将玉玺和印信都拿了上来。
“驷儿你来演示给朕看一看。”
嬴驷拿起了传国玉玺,他看了看反面印着的字,又把玉玺拿在手里掂量了一下。
嬴驷直接拿着玉玺在纸上深深的按了一下,瞬时一道印子就被刻了出来,玉玺上面的字被刻在了纸上。
大臣们看到后有些惊讶,他们确切的看到纸上的字是刻出来的,而不是画出来。
“等到一到墨迹干透之后,我们再印上第二个印子,然后是第三个第四个,直到全部印完。这就有一种很特别的层次感,一般人根本模仿不来。”
“难怪啊,难怪。朕总觉得这银票上的画极为的奇怪。原来它是一层又一层印上去,而不是一个个画出来的,当真是奇妙无比。按照这样的方法,那么制造出一模一样的银票岂不是很简单。”
“父皇圣明,儿臣也觉得十分简单。”
“非常好,我儿不愧是朕生出来的龙种。”
“其实儿臣的工序远不止这些,还有很多隐藏的工序,因此即使有些有心之人,他们知道了某些工序也是没有办法将银票造出来的。”
“你说来与朕听一听。”
“启禀父皇,这第一就是这个制造纸币的染料,它可不是普通的染料。”
“这么说?”
“这银票上的色彩都是五颜六色的,而秦国并没有这些色彩。而且染料中掺有油,它既能改变色泽又能染色,还能使纸币更加的光滑有光泽。”
“你这倒是出乎了朕的意料,还有呢?”
“而且在每一张真正的银票之中都藏了一些东西。”
“到底藏了什么东西?”
“藏了一些金丝或者说是银丝。”
嬴驷将一张银票当着众人的面缓缓撕开,立刻显露出了里面的金属细丝。
看到眼前的一幕,嬴政和诸位大臣都感到十分的吃惊。
“父皇,其实这些金属细丝上还刻有字。”
“什么?金属细丝已经这么细小了,上面居然还刻着字。”
嬴政立刻拿起一个小小的金属细丝细细打量起来。
“没想到上面还真刻有字,只是这字太小了,朕看不清楚。”
嬴驷直接从怀里掏出一个放大镜。
“父皇,此物名叫放大镜,只要拿着它对准那些字看,便可以在你的眼中变大,让你的眼睛能够更加细微的观察物体。”
嬴政在好奇心的驱使下立刻接过嬴驷手中的放大镜对着金属细丝上的字看。
嬴政仔细一看,果然看清了金属细丝上的字,分明就是大秦制造四个字。
嬴政看完直接把嬴驷的放大镜给没收了他想要留着好好玩一玩,嬴驷可憋屈死了,那放大镜明明就是他的东西,现在倒好,成了别人手里的东西了。
“除了这些,银票还是有些其他特征的,父皇您用手来摸摸看。”
嬴政顿时感觉一阵好奇,并用手摸了摸了银票。这银票当真是奇怪,边角上还有纹路和凸起。嬴政没有想到这小小的一张纸币,摸起来竟然如此有触感,这其中的玄机实在是太大了。
“父皇,这银票上的纹路并不是画上去的,也是印上去的。”
“这些纸币本身是有一定的厚度的。曾用印章将这些纸币制造出一定的凸起,然后纸币的边缘有花纹就可以营造出一种非常真实的立体感。”
“嗯,你做的很好。”
“驷儿,你所制作出来的银票,估计这天下没有人能够模仿出来。你可真是为我大秦煞费苦心,呕心沥血啊。父皇都不知道该要如何奖赏于你了。”
“儿臣不求任何赏赐。只愿大秦能够兴盛,父皇能够健康长寿。”
“好,朕当真是生了一个好儿子呀!”
“这天下最重要的向来不是什么学问,而是话语权,也就是大众的舆论。”
听到太子殿下的话,各位大臣皆是一愣。
舆论是个什么玩意?这东西有用吗?居然比学问还要管用。
嬴驷笑着对诸位大臣说道。
“是天下最为锋利的利器,从来不是什么刀尖剑戟,而是舆论。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就游走于各国诸侯的刀尖之上,他们将各诸侯国玩弄于手掌之中,他们就是真正掌握舆论的那些人。”
诸子百家也不过区区几百几千人,可是他们所发挥出来的影响力,却是无法估量的。他们所带来的舆论,上可灭国,下可动民,实在是不可小觑。
舆论就像一把把锋利的小刀一样,诸子百家,也都是一把把锋利的尖刀。
诸位大臣听了太子殿下的话直点头,认为太子的话非常有道理。
“所以有的时候并不是说百姓掌握了多少学问就能够违逆朝廷对抗朝廷。而是朝廷能够将舆论一直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掌握舆论的主动权。”
嬴驷接着笑着说道。
“只要舆论掌握在了朝廷的手中,那么无论是平民百姓还是权贵大臣,都得向朝廷低头,他们根本就没有自己选择的权利。因为舆论可以造就真理,让一些人,一群人甚至一大波人都无法反抗的真理。世俗之人根本就无法反抗,他们只有顺从的权利,没有反抗的余地。”
“等到了那个时候,大秦的话语权全部掌握在了朝廷的手里,那么照样可以让所有的人全部都顺从。”
“学点文学就想让自己翻身做主,掌握点知识就能够高人一等,那些都是痴人说梦的想法,不会实现也不可能实现。真正的权力和财富永远掌握在那部分少数人手里。”
“因为他们掌控着整个国家的舆论导向,他们能够以自己自身的利益需求,来主宰平民百姓的价值观。他们将百姓和权贵大臣都分为了不同的等级,使得不同等级的人无法冲破枷锁,上升到另一个等级,大部分的人都无法冲破和摆脱这种束缚。所以这些人根本无力与整个势力对抗,他们唯一能做的就是选择妥协。”
听了太子殿下的一番话,胜读十年书啊!大臣们纷纷在下面发出这样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