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灵帝笑了笑说:“好了,那就先去上朝吧,那些大臣都等不及了。”
可不是嘛,李恪和汉灵帝一谈就是将近一个时辰,外面的大臣急的都快骂街了。
李恪快步到了宫门,站在了朝臣的最后面,已经是低调的不能在低调了。
但是袁槐还是用异样的眼光看着李恪,与之异样的,还有何进和朱儁。
上朝讨论的内容很快就转移到了李恪等人的封赏上了,又是一阵激烈的讨论。
汉灵帝咳嗽一声后,朝臣安静的听他说话。
“朕,欲封李恪为冠军侯,平虏中郎将,领雁门太守,直接受朕节制,负责对边事宜。”
“李义为五原郡太守,高顺为云中郡太守。其余曹性,成廉,张辽,林七,墨隐,为军司马。”
汉灵帝的话语刚刚结束,马上就有大臣跳脚出来说:“陛下,不可啊!李恪,黄牙孺子!怎能担得起冠军侯?”
何进也站了出来,说:“陛下三思啊!非有功者不能封侯,这是高祖定下的规矩!”
朱儁出列说到:“是极,而且李恪才十五岁,哪能担任中郎将!”
李恪冷眼旁观,不发一言。
汉灵帝看向张让和赵忠,两人会意,知道到他们表现的时候了。
张让牙尖嘴利的讽刺道:“有些人,一点本事都没有,就知道打压其他人的功劳,有本事,自己去并州砍一个单于来!”
赵忠语气颇为阴柔的附和道:“呵呵,这些个人啊,还真不如咱们这些没卵子的。只知道盯着别人的封赏不放,自己没什么能耐。有能耐,自己去当一个平虏中郎将啊!”
张让笑嘻嘻的看向赵忠说:“所言不差,依我看呐,不如把他们都切了进宫才好呢。”
“吼吼吼!”
那些个大臣气的七窍生烟,这些宦官每次都是这样,仗着陛下撑腰,顾左右而言他,直接人身攻击!
何进大吼:“你们这些没卵子的鸟人,有什么骄傲的!我....”
没等他说完,朱儁赶忙拉回何进,到底是杀猪出身,就是沉不住气。
“陛下,李恪有军功在身,封赏本无大碍,但是冠军侯实在就过了吧。这让全天下的子民怎么想?这让其他没有得到封赏的边关将士怎么想?”
这时袁槐那个老狐狸出来说话了,说:“陛下,不如这样,将冠军侯的候位换成其他的物质奖励。而且,李恪年纪轻轻的能不能担任平虏中郎将还未必。”
“如果李恪不能胜任,那么朝廷的名声怎么办?威望荡然无存。”
汉灵帝点了点头,袁槐这番话确实说到了他的顾忌。
但是汉灵帝还没有发话,他想看看他们具体能够吵到什么程度,等到局势乱做一滩的时候他再出来和稀泥,这是汉灵帝一贯的套路。
张让见汉灵帝现在没有说话的意图,马上就会意了。
召集自己的党羽开始向何进等人攻击,罗列罪名和人身攻击之类的惯用手段都用上了。
两方吵得水深火热,大有一言不合就开干的样子。
而本应身处旋涡中心的李恪却悠游自得,他分辨不清那些是卫家找的人,那些事皇帝和宦官的人。
所以他只能在一旁袖手旁观,分析局势,然后摸清各家的党羽都是哪些。
但是袁槐等人也注意到了李恪,心想:“岂能让他置身事外?”
于是袁槐向汉灵帝提议道:“不妨让李恪来谈论一下。”
汉灵帝点头,朝堂随即安静了下去。
李恪看了看周围的众人,也不怯场,说:“臣有上中下三种决策。”
何进面露冷笑,心道:“这小子好是能虚张声势!”
汉灵帝淡淡的回应:“讲。”
“这上策,就是给臣十万兵马,粮草等保障,臣能封狼居胥,建不世之功!”
那边的大臣有的笑出了声,这小子不知天高地厚!
何进更是毫无遮拦的放声大笑。
汉灵帝感觉有些丢脸,说:“这个就算了,说说其他的吧。”
李恪无视其他人的言语和丑恶面容,自顾自的说:“中策,给臣五万兵马,臣能燕然勒石!”
燕然勒石,就是前任冠军侯窦宪的成就,也就是把北匈奴王庭给打跑了。
众人笑的愈发肆无忌惮,这和上策不是一个难度,相当于一回事吗?
汉灵帝砸吧砸吧嘴说:“下策,下策。”
李恪叹了口气说:“给臣两万兵马,臣能保边陲永镇。”
众人也不笑了,没什么意思。只是轻蔑的看着李恪,心想,这小子昨晚喝多少?
汉灵帝似乎没了耐心,说:“朕准你就地征兵一万,你能不能守住边陲?”
李恪点点头,肯定地说:“能!”
汉灵帝于是赶紧发话,说:“现在封李恪为平虏中郎将,领雁门太守,就地征军一万,前往并州。赏百金和万匹布,钱百万。”
“郭蕴为并州刺史,节制诸将,与平虏中郎将李恪共领五千虎贲军前往并州平定羌胡叛乱。”
郭蕴,历史上为雁门太守,是袁家门生,唯袁槐和袁逢马首是瞻。
让他担任刺史,是刚刚袁槐和汉灵帝谈妥的条件。李恪必须有人制裁,这个制约他的人就是郭蕴。
“李义为五原太守,高顺为云中太守,协同平虏中郎将镇守边陲。两人赏布匹一千。”
“其余曹性,成廉,张辽,林七,墨隐,为军司马,受李恪调遣。也赏布匹一千。”
“其余有功的将士皆赏钱财一百。并安抚阵亡的将士家属。”
各个大臣都没有异议,这个封赏已经是将李恪的功劳最小化的结果了,再小也不能了。
李恪对这也很满意,只是这汉灵帝有点小气,每人才赏百钱,加起来也没给李恪的封赏多。
当了平虏中郎将,李恪就能自己招募手下了,这还是不错的,每年还有两个举孝廉的名额。
东汉实行察举制和征辟制,其中举孝廉是一个重要的名头。
但是李恪未成年,也没有人给他举孝廉。所以李恪是当不了孝廉了。
同时期三国的诸侯除了刘备都是举孝廉出身,比如曹操袁绍袁术马腾等人。
李恪能够给别人举孝廉,相当于自己可以每年召两个党羽。
别人受李恪举荐成为孝廉,身上就刻下了李恪的印记。
袁氏门生故吏遍天下靠的就是这制度的漏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