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大明:千古一帝从土木堡翻盘开始

第9章 偏师断后,张辅请命

  “快说!”朱祁镇话中含怒,用力拍了拍太师椅的扶手。

  周围的官员也一个个都是对着张辅怨声载道。

  有破局之法早说啊,弄得大家吓出一身冷汗。

  老东西吊大家的胃口是吧?回京师看我怎么收拾你。

  朱祁镇这么想到。

  怪不得史官都记载你毫无政治头脑!

  张辅也知道自己好像把场面弄得有些窘迫,他也尴尬的擦了擦头上的汗,随后朝朱祁镇行了一礼,说道:

  “臣的计策或许有些荒唐,还请陛下先恕臣的罪。”

  “天子一言九鼎,你说吧,不追究你的责任。”

  张辅站起身,壮着胆子说道:“臣以为,陛下可在土木堡留下部分兵马断后,也先若是率兵支援阿剌知院,则此部可趁机击其侧翼,瓦剌人阵型必然散乱,如此则能给大军拖不少时间。

  只因陛下适才说过,要把大军成建制的带回去,所以臣从一开始就有些为难,毕竟留下的这支人马,几乎可以说是十死无生,能回去多少人,只能看天意了。”

  大帐内又陷入寂静。

  群臣或是闭口沉思,或是交头接耳,都在讨论张辅所说的计策。

  留下来部分兵马断后,为大军争取突围时间,可行性的确很高。

  只是他们的下场是什么?以一支偏师去抵抗瓦剌的十余万大军,这几乎可以说是以卵击石,加之土木堡的营地已经断水多时了,留下来的人完全可以说是让他们去送死。

  可惜除了此计,貌似也别无他法了。

  朱祁镇的面色非常难看,他抿了抿嘴唇,问张辅道:“你确定这些兵马能拖住也先的大军?”

  张辅点了点头,随后走上前,指着舆图说道:“陛下与诸位同僚请看,也先所部大部分驻扎在土木堡以西,若是想要驰援土木堡以东的阿剌知院,无非是从南北两侧绕过去。

  但是土木堡以北不到两三里地,便是高山幽谷,这里地势狭窄,不利于他们骑兵行军,加之北侧山里的麻峪口还有我军少量兵马驻扎,也先也必然不会把自己陷入到两面夹击的情况之中。

  因此我分析,也先想要绕过土木堡,必然是从地势开阔的南面绕路,留下的人马只需要留意南面即可,这样提前设好伏兵,必然能留住也先。”

  张辅的一番冷静分析让众人对他提出的计策心悦诚服。

  然而问题来了,谁愿意留下来断后?

  朱祁镇看向群臣,问他们道:“诸位之中,可有人愿意留下来断后的?”

  静!

  不少将领赶忙低下头,妄图装作事不关己的样子。

  又有谁愿意留下来心甘情愿的赴死呢?

  朱祁镇看着他们的反应,心也凉了半截。

  他内心清楚,如果选出的将领不心甘情愿,不抱着必死的决心去阻拦也先,那么瓦剌突破他们一定非常容易,效果绝对要大打折扣。

  既然如此,那还不如不要分兵,大军一起行动,死到临头的时候能跑几个算几个吧!

  于是朱祁镇艰难开口:“既然你们都不愿意,那我也不勉强你们了,大军一起...”

  “陛下!”舆图旁的张辅出声打断他。

  一时间,大帐内所有人都看向张辅。

  张辅毅然决然的说道:“臣愿意留下来率军断后!”

  群臣的眼光之中都有些震惊,没想到张辅居然主动请命,把这个几乎没有生还可能的任务给揽了下来。

  朱祁镇呼吸有些粗重,他看向张辅,“英国公为何愿意如此?”

  “臣年事已高,这条老命留着也没什么用了,让臣留下来吧!”

  须发皆白的张辅平静的说道。

  这个理由的确是很有说服力。

  张辅自永乐六年受封英国公以来,宦海沉沦四十载,如今已经七十五岁高龄了。

  此刻的他,也许是想效仿他的父亲,便是靖难之役时,同样是为保护燕王一脉而死的河间王张玉。

  也许是想偿还永乐年间让他领兵南征安南、三伐漠北的明太宗对他的赏识。

  也许是宣德初年之后地位一落千丈,看惯了世间冷暖之后产生了厌世的情绪。

  总之此时的张辅已经看破了生死,决定牺牲自己,把生还的机会留给后辈。

  就像他的名字一样,在生命的最后去辅佐大明。

  朱祁镇站起身,目光有些复杂的看向张辅。

  随后,他恭敬的对着张辅一揖到地,“英国公大义!”

  “英国公大义!”在场的所有文武大臣都对着张辅行礼。

  张辅面色有些苍凉,摆了摆手,“无妨!我张家世受皇恩,本就该如此。

  只是陛下,老臣还有些事,想单独与您详谈。”

  朱祁镇一愣,随即吩咐其他人道:“各营现在应该都准备的差不多了,你们去看看还有没有什么没准备充分的。

  顺便再让大军集合,等会儿朕亲自去给他们做战前动员。”

  众人应声允诺,随即领命而去,一个接一个的鱼贯而出,离开大帐。

  不多时,中军大帐内就剩下朱祁镇与张辅两人了。

  “英国公有什么想说的?”朱祁镇问他。

  张辅又朝朱祁镇行了一礼,说道:“臣想以死来为子孙后代求一份恩荫。”

  “这个是自然的,朕回去必定会善待你的子孙。”

  张辅颇有些无奈的解释:“陛下,臣其实是为了张家袭爵一事来求陛下的。”

  朱祁镇又不明白了,袭爵之事有什么好说的,就按朱元璋指定的“立嫡不立贤,立长不立幼”的规矩来呗!

  张辅看穿了朱祁镇的想法,对他说道:“臣家中情况特殊,嫡长子张忠身患残疾,而他也难以生育,虽然偶然诞下的一个儿子张杰,但其母又是身份卑贱,坊间也多有风言风语,质疑其母有红杏出墙之举。

  所以思来想去,臣想把爵位传给庶长子张懋,可张懋乃是臣老来得子,如今才不过八岁,若是争夺起来,必定争夺不过嫡系那一脉。

  所以臣这么说,一是请陛下做个见证,回京之后让张懋嗣爵;二是请陛下也给嫡系那一脉也荫个官位,让他们不至于一无所有。”

  朱祁镇恍然大悟,这怕自己死了之后家人争夺家产打起来,所以想方设法把一碗水端平,让两方都有所收获。

  清官难断家务事啊!

  “你放心,朕答应你!等回京之后让张懋嗣爵,再给你嫡子一份世系锦衣卫的差事,让他们也能活下去。”

  张辅恭恭敬敬说道,“如此则死而无憾,臣在此谢过陛下了!”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