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章 关心民生疾苦的朱元璋
“产量真有这么高?”
朱元璋喃喃自语,又像是在问陈旭。
这让陈旭一时不知所措,自己是该回答还是不该回答呢?
他将求助的目光看向姚明恭,希望从姚明恭的眼神里得到解决的办法。
“哈哈哈!”
忽听朱元璋突然发出一阵畅快的笑声。
这突兀的笑声将陈旭又是吓了一跳。
只听朱元璋忽又问道;“你叫什么名字?”
“啊?”
陈旭一愣,随即反应过来,马上回道;“回陛下,微臣名唤陈旭。”
“陈爱卿。”
朱元璋坐回龙椅上,看着陈旭,口吻淡淡,但却面露笑意,“咱命你暂停手中所有的事务,全力推广红薯,并加以研究红薯的种植方法,以得到红薯的最大产量。”
“臣遵旨!”
陈旭恭敬的回道。
“姚爱卿。”
“臣在!”
“咱命你一定要配合好陈爱卿,使大明的百姓都知晓红薯的高产,处处都能看到红薯的身影。”
“臣遵旨!”
姚明恭拱手笑道;“陛下,此等能活人无数之物,只要略加以宣传,必使百姓们趋之若鹜。”
“但……?”
“但什么但?”
朱元璋瞪了姚明恭一眼,笑骂道;“有什么话你快说!”
“咱烦的就是你们这帮罗里吧嗦,有话不好好说,总想吊着人家胃口的酸腐文人!”
“是!”
姚明恭笑笑,尴尬的道;“臣以为此事先不宜张扬出去,因为……。”
话还未说完,便被朱元璋毫不客气的打断,“为何不宜张扬出去?”
他站起身,手指着姚明恭,怒道;“天下有多少灾民你难道不清楚吗?”
“他们正饱受着饥饿,在生死边缘徘徊,而你如今竟要求将此事不要张扬出去?”
“说!”
“你究竟是何居心?”
“陛下!”
姚明恭慌忙拱手道;“臣以为此事现在不宜张扬出去,是因为陈主事此次带来红薯的种子不多!”
“您想一想,要是现在就向全大明推广,那需要多少红薯种子啊?”
“只有来年在京畿地区的皇庄中种植红薯,且看北地的收成如何,再行推广也不迟啊!”
朱元璋闻言,略显沉思,方才缓缓的道;“你说得不错,可成千上万流离失所、食不果腹的灾民可怎么办呢?”
“咱一想到他们凄苦的模样就寝食难安呐!”
说着,他好似想起了当年父母与哥哥姐姐们衣食无着的凄惨模样,眼眶不禁有点泛红。
“陛下宅心仁厚!”
姚明恭恭维道;“臣等佩服之至!”
“你不要拍咱的马屁了。”朱元璋叹道。
忽的他看向陈旭,“陈爱卿,红薯种子你带来了吗?”
“回陛下!”
陈旭恭恭敬敬的回道;“臣带过来了。”
“哪儿呢?”
朱元璋瞅瞅陈旭,急不可耐的道。
王承恩迈着小碎步,急匆匆的从房外拿来一兜红薯,媚笑着放在御案的旁边,从中拿出一根红薯,恭恭敬敬的递到朱元璋的手里。
拿着红薯,朱元璋小心翼翼的看着,像看个宝贝疙瘩一样,眼中泛着异样的光彩。
御书房内众人都没有出声,静静的看着朱元璋,房内一时寂静无声。
过了良久,朱元璋才轻轻的把红薯放在御案上,又看了看,才看着众人。
“咱听说红薯的吃法有很多,有蒸着吃的,有煮着吃的,有像青菜一样炒着吃的。”
他面带笑容,缓缓的道;“但咱还听说有一种吃法,就是像当水果一样生着吃,不知味道咋样?”
“有没有水果那般鲜美?”
说着,他微微吞咽了一下唾沫。
见状,王承恩小心的躬身道;“陛下,您要不要将这么多吃法都挨个试试?”
“混账的话!”
哪知朱元璋当即瞪了他一眼,开口便骂,“现今红薯多金贵!”
“要是咱吃了一根,培育的红薯种子就少了一根!”
“这些你难道都不知道吗?”
王承恩被朱元璋一顿责骂,慌忙跪倒在地,叩首道;“奴婢该死!”
“奴婢该死!”
心里却在不断腹诽,“臜家今天招谁惹谁了?”
“每次臜家都想讨好陛下,可每次都挨陛下的一顿骂!”
“算逑,臜家今天不说多余的话总行了吧?”
“起来!”
朱元璋又是一瞪眼。
姚明恭在旁笑道;“陛下,臣看王公公说的没错。”
“您要不尝尝,怎知道红薯的味道如何?”
“又叫臣怎么向大明的百姓们推广下去呢?”
“再者说了,等天气好转一些,陛下可派人前往福建等地去收购红薯的种子。”
“这样一来,陛下即可品味红薯的滋味,又可让陈主事有更多的红薯种子可培育,这不是一举两得吗?”
“对!对!”
朱元璋哈哈大笑,指着姚明恭道;“你说的不错!”
随即看向陈旭,“陈爱卿,如果按刚才咱所说的吃法,你估计需要几根红薯?”
“回陛下!”
陈旭略微思索了片刻,便回道;“臣以为三根红薯足够满足陛下刚才所说的吃法。”
闻言,朱元璋又是一阵哈哈大笑。
随即看向王承恩;“你即刻通知御膳房,按咱刚才所说的吃法,都一一做出来。”
又对姚明恭和陈旭说道;“你俩陪咱吃完这些红薯,然后再回去办公。”
“是!”
两人异口同声的答应了下来,而陈旭更是激动不已。
…………
翌日早朝。
朱元璋端坐在龙椅上,目光扫视着群臣,但今日的目光却柔和了许多。
群臣们大感讶异,不知道陛下今日为何会面带笑容。
从他们自十月初开始,每次早朝,就见陛下一副冷冰冰的模样,好像在他们的记忆中,就从未见到陛下在早朝时笑过。
但群臣们虽然讶异,但依旧战战兢兢,因为他们不知道陛下什么时候会突然又变回原先一副冷冰冰的眼神?
“诸位爱卿。”
朱元璋微微带着笑意缓缓开口,“咱昨日先得到上天所恩赐给大明百姓们的红薯。”
“而据陈旭陈爱卿带回来的消息,此红薯在福建等地亩产可以达到十五六担之多。”
群臣们闻言,皆纷纷交头接耳,小声的议论起来。
“妈呀?”
“十五六担?”
“原先传闻亩产七八担,我就觉得不可思议。”
“想不到现在竟已达到亩产十五六担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