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大宋:朕即天下

第36章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求追读)

大宋:朕即天下 青山斜阳 3131 2024-11-15 08:51

  出了崇徽殿,阎文应用衣袖擦了擦额头的汗渍。

  殿内的氛围太可怕了!

  随后,他借着殿内传出的烛光,低头看了一眼奏疏的封面。

  这形制,明显是御史台上呈的奏疏。

  到底是谁,惹得娘娘如此生气?

  看着手中的奏疏,阎文应心里就像猫挠的一样,好奇的不行。

  呼!

  吸!

  连续做了两次深呼吸,阎文应强行压下了心头的杂念。

  不该看的,不看!

  而后,他瞥了一眼站在廊道间的掌灯小黄门。

  “走吧。”

  小黄门施了一礼,然后提着一盏白麻八角宫灯,缓缓向着延庆殿的方向行去。

  今天的夜,好似特别的黑,一如李及现在的心情。

  收到同年好友薛映的提醒,李及立刻召来了家中管事,问了一下近两年的田价。

  然后,他就彻底明白了原委。

  如今京师周边的地价,连荒田都要300文一亩,哪还有200文的行情?

  200文,那是十几年前的价格!

  虽然明知道自己被人算计了,但李及并没有想着自辩,他最先想到的是‘请罪’。

  低价买田,的确属实。

  不论原因如何,确有‘抹黑’先帝之嫌疑。

  想到这,李及移步来到书房,他准备写一份自请外放的奏疏。

  君子可欺之以方!

  在计划之前,丁谓就料到了这一点,以李及的为人,很可能会暗自吃下这个闷亏。

  当然,如果李及要向太后自辩,丁谓也留下了后手。

  延庆殿。

  看到阎文应送来的那份奏疏,赵祯立刻就瞧出了其中的问题。

  前世,他在研究真宗丧制的时候就觉得奇怪,李及的卤簿使当得好好地,为什么忽然换成了晏殊。

  原来问题出在了这里。

  李及,这是被人给阴了,在天子丧葬中出了纰漏,主官肯定要被追责。

  而这,也是李及被外放到杭州的缘由。

  这一次,恐怕也不会例外。

  前几日,丁谓准备给寇准贬官的事,最后虽然失败了,但寇党的残余,也就是周起、王随、王曙、盛度四人,却没能逃过贬官的命运。

  治不了寇准?

  还治不了寇党残余?

  前任杭州知州王随,由知杭州改为知通州。

  杭州作为东南名郡,其繁华程度,丝毫不输于西京洛阳,且杭州还是两浙路的路治,似这等大州知州,自然不能随便除授。

  级别不到,哪有资格去杭州?

  王随之前的知州是王钦若,再前任是吕夷简的岳父马亮,再再之前的是戚纶、王济、薛映、张詠等人。(注1)

  这些人,随便挑出来一个,也是一时风流人物。

  而李及,很快就会加入这个队伍。

  半晌,赵祯抬起头来,草草地扫了阎文应一眼。

  “阎押班,你先去外殿候一会。”

  “臣,谨奉。”

  紧接着,赵祯又环顾一圈。

  “你们也去外间候着。”

  屏退众人后,赵祯坐在榻上,装模作样地眯起了眼睛。

  刘娥将章疏送过来的目的,还用问?

  肯定是借他之口,问问‘先帝’的意见。

  赵祯觉得这件事,可以稍微谋划一二,他倒不是想安插自己人。

  现在的他,在外朝可没有心腹。

  虽然王曾看起来是帝党,但两人从未私下交流过,严格来说,王曾只是忠于大宋,而不是忠于他。

  赵祯插手这件事,只是单纯地试探一下刘娥。

  看看刘娥能否接受‘先帝’遥控指挥官员选调。

  三班院长官的选任范围,其实很宽泛,文臣、武臣,乃至高级内侍,都能勾当三班院,只是品级方面有所限制。

  一般而言,文臣的阶官需六部员外郎(从六品)以上,武臣需要东、西上閤门使(正六品)以上。

  并且,三班院长官的任命方式多为天子御笔除授。

  该选谁?

  赵祯的脑海中划过了一连串的人名。

  首先,丁谓的人,绝对不行!

  这次下黑手的人,十有八九是丁谓。

  刘烨?

  片刻后,一个人名从赵祯的心间划过,历史上接任李及担任勾当三班院的就是刘烨。

  尽管刘烨去年才接任户部副使,但搁在北宋前期,任期不满就调任的情况,很常见。

  不过,赵祯并不打算选派刘烨。

  对于这种频繁转官的现状,赵祯是很不满意的,任官一年半载,刚刚熟悉状况,差遣就变了,吏治能好,那才是怪事!

  沉吟片刻,赵祯提起御笔写到。

  【擢翰林学士李谘勾当三班院,原三班院勾当、枢密使直学士李及,转任知杭州】

  赵祯委任李谘,一是因为他的品级合适,翰林学士作为侍从官,继任三班院勾当,绰绰有余。

  至于第二点,更加重要。

  李谘是新喻县人(江西新余),虽是南方人,但他和他的同乡晏殊一样,两人都不结党。

  另外,真宗朝时,李谘担任知制诰期间,同寇准多有矛盾。

  由李谘勾当三班院,刘娥多半是不会反对的。

  拿李谘投石探路,很合适。

  “传阎押班入内。”

  话音刚落,阎文应立刻迈着小碎步踏入内间,施礼道。

  “官家,臣在。”

  “将奏疏送回崇徽殿。”

  “臣,谨奉。”

  不多时,这份奏疏,又回到了刘娥手中。

  翻开奏疏,看到末尾处的那行小字,刘娥眉头一挑。

  这是先帝的意思?

  没错。

  见到御笔的那一刻,刘娥当即就想到了先帝。

  单看这份奏疏,乍一看,好像是李及错买了民田。

  但实际上的内涵却远非如此。

  这是丁谓和王曾的交锋!

  弹劾一事,多半是丁谓搞的鬼。

  如果不是揽政多年,绝对无法做出这般精准的判断。

  而官家今年不过十三岁,此前虽然旁观过一些政事,但理论和实际,完全是两回事。

  朝堂之上,各方派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是非我即彼。

  就拿知通进银台司祖士衡而言,祖士衡的妻子是李宗锷的侄女。

  李宗锷本人是北方系的中坚,如果不熟悉朝局,多半会将祖士衡划派到北方系中。

  但祖士衡却不是北方系的官员,他是丁谓的人。

  一如李谘,单看履历,他既是南人,又和寇准有怨,很容易将他判断为南方系的人。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李谘既不是寇党,也不是丁党。

  ‘先帝啊,先帝,你对六哥,真是……’

  “唉。”

  良久,崇徽殿内响起一声叹息。

  ————————

  注1:资料来源:北宋经抚年表,中间少了一个薛颜,薛颜不怎么出名,不符合语境,省略了。

  顺带提一嘴,提到杭州,怎能不提望海潮。

  此时,柳永的望海潮已经名传天下,望海潮是咸平六年(1003),柳永二十岁时写得,这首词是送给孙何的。

  没错,就是那个状元孙何。

  柳永写词的目的,大抵是为了行卷,所谓行卷,即士子在科举前,将所作诗文,送给当时的名流或者高官,求得赞誉,以此来提高文望的手段。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