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夫子霸宋

第16章 事非经过不知难

夫子霸宋 墨落皇朝 5856 2024-11-15 08:52

  杨夫子估计,十万流民渡过淮河,如果安顿不好。

  两淮流域必然会出现大批乱匪,而且是有甲胄的精锐匪军。

  面积最大的淮南西路首当其冲。

  本就被金贼肆虐过,再来一批精锐乱匪。

  弹压不住,就是小朝廷的腹心之患。

  未来成为顽疾,也未可知。

  无力弹压,自然要甩锅。

  淮南西路这边,多半会把杨夫子定为这批乱匪的源头。

  双进士杨夫子,差不多会被朝野称为‘淮西匪首杨某’。

  这还要看伯祖杨时夫子的面子够不够大。

  名声不够响,面子不够大。

  龙池杨家也会成为过眼烟云。

  南渡求生、南渡送人头,又是一个给了答案的选择题。

  题外生路也有,但‘淮右布衣’不是杨博的选择,不想选、也做不了。

  事涉生死,杨夫子的大脑只能快速运转了。

  至少七万人打底儿,就食地也不好选择。

  淮南西路一片凋敝,粮食绝对充沛不了。

  目前来看,最好的就食地,就是江南两路了。

  离着最近的就是江南东路的建康府了。

  去建康府,就要凑黄天荡的热闹。

  两万青壮,对阵宗弼的十万大军,还是送人头之旅。

  接下来几天,杨博纠结于几万人就食地的选择。

  而南渡人马,也在滚雪球似的不断壮大。

  有了杨夫子的拣选之法。

  上官悟这边,也忙的不可开交。

  为了尽量的节约粮食。

  带甲执兵的时间要求,从整个白天,增加到了一天一夜。

  在上官太尉看来,这是根本不可能通过的选兵之法。

  带甲执兵一天一夜,第二天是不能休整的,实际上就是两天一夜。

  几天时间里,令人难以置信的选出了近五千青壮。

  喝稠粥的标准,也调整到了带甲执兵一天。

  带甲执兵不是竖立不动。

  而是身着五十斤的扎甲,背负三十斤粮食,手执十多斤的战斧,行军六十里以上。

  甲胄或许轻重不一,粮食或许已经不足三十斤,战斧或许也没有十斤以上。

  但每天六十里的行程,是杨夫子定下的。

  不计生死的行程。

  现在看来,杨夫子还是有先见之明的。

  晚一天,饿死的就会多过一路累死的。

  不能称之为人的甲士五千,可以饱食。

  能喝稠粥的也绝对是军中力士,三千。

  加上原本金家寨的一千多人,万余人的精锐甲士。

  除了没有训练,已经基本成型。

  有了这样的筛选标准。

  能带甲半天的青壮,现在只配喝稀粥挑扁担。

  当队伍接近淮河岸边的时候。

  站在杨夫子对面的金六郎跟上官太尉,脸上满是恐慌神色。

  十八万人!

  粗略统计,十八万人!

  而且多半是壮丁。

  如今可带甲执兵一天一夜的精锐甲士,也只能喝得上稠粥了。

  饱食,对于残民、流民、饥民、灾民,是个致命的选择题。

  跟杨博面前的题目一样,都是有了明确答案的选择题。

  一天一夜也好,两天一夜也罢,为了吃饱他们不惜命。

  路上掩埋的尸骨,见证了万余最精锐甲士的诞生。

  下一阶层,能带甲执兵一天的,数量也已过万。

  如今甲士的选择已经停止。

  除了缺粮,甲胄也没了。

  金六郎这边,还研制了半稠粥出来。

  汴梁城的残民,经过最初几天的三餐饱食,打下了底子,性命无碍。

  可后来的这些灾民,就只能跟随大队,靠着一点点食物吊命了。

  稠粥、半稠粥、稀粥、草根稀粥,森严的饮食等级,确保了队伍井然有序。

  饮食等级之外,还有一道全天常备的救命粥。

  不到奄奄一息的程度,救命粥谁喝谁死。

  因为食物短缺,行军的速度加快,每天损失的人员也不在少数。

  这些都只能被忽略。

  接下来的渡淮,才是杨夫子抉择的关隘。

  今天找来金六郎跟上官悟面谈,说的也是南渡之中,最大的这个关隘。

  “小夫子,已经十八万人了,要赶紧渡河,散去这些灾民。”

  这几天,金六郎跟杨博几乎没有见面的时间。

  为了防止有乱匪趁机作乱,金六郎已经用上了弹压的手段。

  各自分开的队伍,拉开了足以决定生死的十多米距离。

  擅自越队者格杀。

  这也是杨夫子的主意,很好用,但也很累人。

  晚上是贼人串联的好机会。

  越是夜晚,金六郎这边的压力也就越大。

  他手下的人已经接近崩溃的边缘了。

  “散?

  散了,咱们就得拿项上人头赎罪!

  让十八万乱民涌入淮南。

  咱们还不如直接投了淮水妥当。”

  横了一眼已经不知所措的金六郎,杨博红着眼说出了原因。

  从刘家寺大寨,得到的武器太多,数量属于未知。

  即便装备不了十八万人,三分之一应该是没问题的。

  算上乱七八糟的农具之类。

  十八万人,也算是有武装的乱民了。

  甲胄的数量差不多明确,各种甲胄,差不多两万余。

  最关键的还不是这两万余甲胄。

  而是杨博拣选出来的精壮。

  这批人的基础素质太好,有甲胄有兵器。

  一旦作乱,小朝廷怕是无力剿灭的。

  “贼配军,十八万人马,打不打得金兀术的东路军?”

  将自己人金六郎压住,杨夫子转头看向了上官悟。

  这位上官太尉,算是专业人士。

  应该可以给出相对专业的建议。

  “据守城池,可战!

  平地,战之必溃!

  溃散之后,金贼军马掩杀,十余一二,算是万幸。”

  听了上官太尉比较客观的说法,跟杨博自己的分析差不多。

  打金贼游骑小队,胜算很大。

  对上宗弼的东路军主力。

  在冲积平原上大兵团作战,结果跟上官悟的说法一样。

  战之不胜,则不当战。

  无路可退,则不当退。

  进退皆死,不如战死!

  选择的机会并不多,目前来看,只有战死这一条最痛快。

  心里有了成算,赤红的双眼微阖,杨博杨夫子继续开口。

  “贼配军,如果是在长江的旧河道之中呢?”

  史料跟经验,是杨博的依靠。

  但到具体实施,差别可是不小。

  进入黄泛区之前,杨夫子信心满满。

  如今的杨博,焦头烂额。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自人数过了六七万,杨博一直呆在前军,从没有往后面走过。

  热乎乎的历史,一样不忍卒读。

  纠集着脑中的史料、演义,杨博也在不断完善求生之路。

  黄天荡是大江支流的汊湖荡,老灌河故道,是胜败的关键。

  杨博琢磨着,扼守河道,也不是不能战一场。

  将家眷妇孺放在后军,十八万人,可战之兵至少十万以上。

  加上各路援军,即便大败。

  有了各军辖制,十八万人,也不至于就地成为乱民。

  至于仗怎么打,只能临场现浪了。

  “如无必要,最好不战!”

  盯着面无表情的杨夫子,上官悟心里有些忐忑。

  杨夫子知兵而且果断,是军中帅才。

  所以上官悟也就接受了杨夫子贼配军的叫法。

  如果喊他上官太尉,他这边反而心里发虚。

  杨夫子是厉害,可对上金兀术,那就两说了。

  到如今,还没人真正挫败过金兀术的东路军。

  “此战过后,你上官太尉比肩赵知州不在话下。

  或有可能比肩韩刘两位。”

  听到上官太尉自杨夫子口中而出,上官悟立马就心虚了。

  比肩韩世忠与刘光世,想都不敢想的。

  这是自种折二将门之后,大宋的风云人物。

  虽说风评不怎么样,但也是皇帝行在臂膀依靠。

  没有护驾之功,还能比肩韩刘。

  那杨夫子所说的截击金兀术,只怕是空前的大战。

  以步军对战金贼马军,这等同于寻死。

  上官悟直接一言不发,僵在了当场。

  “六郎,下去查一下,看看有没有人能联系到各处的乱匪。

  知会这些乱匪,三月间,金兀术搜山检海得来的千船珍宝,将泊在建康府的黄天荡!

  东京汴梁城十八万义军,已然南下堵截。

  建功立业在此处,天降横财也在此处!”

  见上官悟这个贼配军不给力,杨博索性就将情报爆了出来。

  各处乱匪想要成事,缺少的就是钱粮。

  而多半乱匪的首领起事,为的也是钱粮。

  想着参战的一位位宋军将领。

  杨博这边索性送上了一场饕餮盛宴。

  成了,你好我好大家好。

  不成,道友贫道一起完。

  以现在的时间算来,金兀术不是在赶去黄天荡的路上,就是已经蹲在黄天荡了。

  情报泄露给金贼也无关紧要。

  自己这边正常赶路,也能恰逢其会。

  “杨夫子,慎重呐!

  勾连乱匪,可是朝廷的大罪!”

  事涉各路起事的乱匪,上官悟就僵不住了。

  这个比弃城而逃要严重的多,必死无疑之罪。

  “那是义军,宗泽宗太尉在汴梁已有成例。

  怎能说是勾连乱匪呢?

  贼配军,莫要妖言惑众。”

  上官悟的话,让杨博这边加了小心。

  这也是需要背书的,只是如何背书,还要细究。

  “杨夫子说的是。

  聚各路义军江南勤王,是我等本分。”

  看着面前大宋好儿郎指鹿为马,上官悟只有敬服。

  这就是大宋文人士大夫。

  事情的好坏,不看结果,全凭嘴上功夫。

  “粮食还能用几日?

  队伍之间,切不可有勾连。

  非饿毙之人,不得出队列,擅出者格杀!

  渡河之时,六郎先走,贼配军殿后,作乱者格杀!”

  上官悟的勤王说法,只是说法,人不散,怎么说都可以。

  散了,没有背书,他杨博杨夫子就要背黑锅。

  问了粮草,再次强调了行军纪律。

  杨博也在寻找着自己的不足之处。

  初中、高中晨跑动辄几千人。

  大学的运动会、联欢会,动辄几万人。

  这些杨助教不仅经历过,而且组织过。

  想要不乱,班级之间禁止串联,就是基础。

  对于学生,训斥就是最好的手段。

  对于流民大军,杀人是唯一的手段,也是最好的手段。

  好在有粮食钳制,队伍最大的损失,在拣选精壮上,一路累死过一些。

  饿病而死的也有一部分。

  但总的数量,对于十八万的基数,算是很少了。

  即便很少,杨博这边也不太好接受。

  他能做的,就是尽量不下去,尽量不去看。

  “不计种粮,可供甲士饱食十日。”

  听了金六郎的回答,杨博这边稍微的轻松了一下。

  及早的控制粮食,显然也是正确的选择。

  大概估计一下,依照粮食的数量,十五天还是能坚持的。

  “病马、残牛杀上一些,渡河之前,让所有人吃上两顿肉汤。

  可以多杀一些,汤汁要浓厚一点。

  尽快勾连各路义军。

  贼配军,差人联络淮西官府,杨夫子要上书。”

  将脑中想法吩咐下去,见两人走了,杨博这才喟然一叹。

  南渡之路,是求生之路,也是杨博的抉择之路。

  杀伐果断四个字,字字重逾千钧。

  本以为做皇帝,只是后期艰难。

  旅程过半,在杨博看来,做淮右的布衣猛虎,过程更是艰难。

  相对于筚路蓝缕,端坐畅谈才是杨夫子所擅长的。

  端坐前军,以言语指挥六七万到十八万流民。

  目前看来,除了一些小瑕疵,大的变乱没有。

  粮食也足够南渡,结果算是不错的。

  选择看似很多,但根据自身素质来判断,其实选择真是不多。

  定好了抉择,杨博杨夫子就开始琢磨上书之事了。

  弘农杨虽说是两朝进士及第,家里也算是官宦人家。

  但正经的官府行文,却一次也没接触过。

  杨博杨助教,虽说知道一些,但现在该如何行文却是不怎么清楚。

  别说行文了,依照弘农杨的记忆,思维很清楚,但怎么说出来,还得自己斟酌。

  依照水浒开口,倒是没出大的纰漏。

  明朝的书对宋朝的人,众人都能听的懂。

  再过一段时间,杨博也就可以慢慢融入了。

  如果能对接上淮西官府,只要消息到了赵苟爷的行在。

  最大的黑锅,杨夫子也就甩出去了。

  或许与行在有了联络,黄天荡也不用去了。

  只是十八万流民的安置,也是个问题。

  古之四民,士农工商。

  正经来说杨夫子麾下的十八万流民,应该是流人才对。

  无房产、无田产,官称就是流氓了。

  所谓救民于水火,无民自然无须救。

  想着赵苟爷的小朝廷说走就走的尿性。

  扶危济困,杨夫子也就不做期待了。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