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夫子霸宋

第23章 黄天荡(二)

夫子霸宋 墨落皇朝 6142 2024-11-15 08:52

  坚定了信念之后,望着山下的江川,杨博缓缓开口。

  “李娘子,此战是定国之战。

  死人盈野,在所不惜。

  北地,短时间是回不去了。

  如今淮南、江南乱匪肆虐、民生凋敝。

  想要经略淮南、江南,在大江之南再造玄黄。

  必须打掉宗弼这头恶虎。

  我让你写的檄文,就是为了聚集江南乱匪决战宗弼。

  一战功成,宗弼伏诛、乱匪凋散。

  淮南江南得以喘息,朝廷得以在江南立足,一箭三雕之计。

  可惜,乱匪至今未至,宗弼虎踞江湾。

  杨夫子有些力薄了。”

  搜遍脑海,杨博也找不出现在南宋能反攻江北的机会。

  将心中擘画的图卷,说给李易安听。

  杨博也是为了减少自己的心理压力,至于李易安听不听的懂,那都是无所谓的。

  失掉了黄河防线,也就是失掉了淮河以北的土地。

  赵苟爷的小朝廷,也就只能偏安江南了。

  守江必守淮,这也是前朝、后世一代代积累的经验。

  尤其是对手是游牧民族的时候。

  失却黄河天堑,防线之后,几乎都是一马平川之地。

  除了坚壁清野,没有别的办法可以阻挡游牧民族的攻势。

  被牵去五国城的两位赵家皇帝,稀里糊涂的丢了黄河防线。

  坚守的地利也就没了,如今河南、江北的沦落,就是必然的结果。

  收复故土,喊声口号倒是简单。

  但如今的小朝廷,无论是经济,还是战力,都不足以维持与金贼的战争。

  没有诸多的巧合,收复失地也只能在淮河流域。

  一代战神岳爷,用生命试过,客观条件不允许,主观上更是如此。

  这点倒是与赵苟爷绍兴年间的施政方针相吻合。

  以西北尚存的西军精锐牵制金贼大部。

  借机扫平两淮跟江南的乱匪,将主要精力,放在经略江南上。

  以经济优势,抵挡金贼的战力优势,也是得到过验证的。

  攘外必先安内,用在这里算是妥帖。

  至于北伐,无论是兵员素质,还是经济实力,小朝廷都不具备。

  未来北伐也是一次次的送人头之旅。

  而且打的还多是北地伪齐,属于自家内斗。

  死的几乎都是汉家儿郎,何苦呢?

  调整兵员、整顿经济。

  有了实力,才有北伐的底气。

  如今态势之下,杨博也认为,高呼收复故土的口号。

  低头经略两淮、江南,才是符合客观规律的。

  将心里的谋划带着忧愁说出,杨博的心气立马就顺畅了许多。

  给李易安讲解完之后,他心里对于未来的趋势,掌握的也更深刻了一些。

  “小夫子果然有气吞万里如虎的气势。

  易安不及。”

  听到身后名人拍马,杨夫子很是熨帖,这话听着就舒服了。

  散掉心中愁绪,还能被人热乎乎的拍上几下,感觉真是很舒服的。

  “李娘子,你若是能时常这么拍几下。

  杨夫子多给你留几个半阙,让你做念想如何?

  杨夫子最喜欢美人儿拍马。”

  看着对面小杨夫子的无耻样子。

  李易安恨的牙痒。

  面前小杨夫子才情胸襟都是一等,只是气度为人……

  “恃才戏耍无出杨少安者。

  小夫子,这样可得半阙否?”

  被人如此戏耍,虽说心里羞愤,但充满才情的诗词,才是李易安的最爱。

  性起之后,连一直压在心头的愁绪都散去了不少,李易安也是面带红晕,出口调侃杨博。

  看着李娘子脸上的红晕取代了愁绪。

  杨夫子心里满是恶趣味,出来再进去,岂不是更妙?

  促狭的笑着又给了半阙,让李易安陷入愁绪的名篇。

  “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东风恶,欢情薄,一杯愁绪,几年离索。

  错、错、错……”

  三个错错错,仿佛一记记重锤,敲在李易安的心头。

  砸碎了她的短暂欢愉,又将她重重的砸入愁绪之中。

  小杨夫子的词,有婉约如许者。

  又有气吞如虎者,善变不过杨少安。

  李易安的心绪,被杨少安牢牢的抓在了手里。

  “善于撩人心弦者,不过杨少安。”

  气哼哼给了小杨夫子评价。

  李易安开始琢磨起刚刚那半阙。

  杨少安促狭讨厌,但诗词确实无双。

  几句就写尽了少年欢愉,也写尽了她的别离之苦。

  词人爱词,想及下半阙,心里不由得有些愤愤然。

  调笑一下名人,只是消遣的手段,杨博这里也是有正事儿的。

  “李娘子,再给行在写一份劄子。

  就言说张浚练兵可以,掌兵不成。

  张浚此人虽有枢密院的经历。

  但文人一个,做不得帅才。

  此时西北的陕州,正是跟完颜娄室西路军决战的好时机。

  让行在警告张浚,莫要学着古人约战,金贼狡诈。

  大军作战,麾下兵将良莠不齐。

  一旦溃一部,一部就能溃一军,必然导致满盘皆输。”

  劄子,就是杨博所谓的上书。

  说是折子、奏疏也可以。

  官方的叫法就是劄子。

  这还是李娘子给科普的。

  写劄子的规制,知府夫人也是轻车熟路。

  对于陕州的金贼西路军,杨博没什么坏心思。

  对于宋军,虽说革弊要打破重来。

  但富平一战损兵十余万,也是西军的惨事。

  后续导致西军将领们被西夏掘了祖坟,更惨!

  对于友军,该拉一把还是要拉一把的。

  小朝廷不听,张枢相不理会。

  兵败之后,也会彰显杨夫子知兵的本事。

  “杨夫子,如此指责朝廷的执政,有所不妥。

  张浚枢相之尊,怕是会恶了小夫子。”

  压下心中的羞涩与愤然,谈及正事。

  李娘子还是拎得清利弊得失的。

  “他一幸进的酸儒,安敢不知羞耻的随意指挥大军?

  原话写在劄子里。

  问问这酸儒。

  三十六计可能倒背?

  三国志可精研过?

  神宗朝的武经七书可看过?

  虎钤经可读过?”

  张浚是个官场的投机者,为了搏名,自然忽略了其他。

  张浚想要借战事搏名邀宠,就是导致西军凋零的罪魁祸首。

  杨博看不上他,也是很正常的。

  陕州,包括西北一路,易攻难守,小朝廷很难保住。

  如果没有富平一败,或许可以有保住的机会。

  以后镇守川中的吴家将门,如今就在张浚治下。

  如果张浚能知人善任,西北还能经营。

  西军在兵力上是占优的。

  阵战,完颜娄室不是对手。

  如果能借机大败完颜娄室。

  这边再弄掉宗弼,那就把金朝整个拉进了战争泥潭。

  后面的战争就不是部落劫掠战了,而是正经的国战。

  国战需要粮饷,也需要人力、财力的总动员。

  金朝在经济上,可没小朝廷的手段,拖垮只是时间问题。

  “杨夫子,只是责问,恐被人说是言之无物。”

  杨夫子如此硬怼朝廷的执政。

  李易安很佩服,思索了一下,也提出了建议。

  “先送酸儒一首诗,杨夫子有些气不顺。

  古来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劄子里就以酸儒称呼他,按我原话来,不然气势不足。”

  剽了陆夫子的读书示子,杨夫子心里顺畅了一些。

  略一思索西北的战事史料。

  唯有山地战,可保西军不失。

  “李娘子,下面说的你润色一下。

  西北多山地,与金贼骑兵之战,当以山地战为主。

  战胜不追,战败不退。

  忠州刺史吴玠、吴璘兄弟擅于山地作战,可大用。

  以骑军诱敌,以步军杀贼。

  积小胜为大胜,蚕食完颜娄室的西路军。

  有奇险之地,一定要埋伏金贼。

  打的他们不敢轻易出城,就是酸儒张浚的本事了。

  金贼如若守城,那就堵上四门。

  困死完颜娄室的几万金兵。”

  说完之后,杨博回想了一下,基本就这些了。

  川中吴家将门的吴玠、吴璘兄弟都给张浚点了出来。

  如若富平再败。

  只要能活着走出黄天荡,杨夫子定要用葫芦金瓜锤死搏名邀宠的酸儒张浚。

  以整个西北,作为上进的踏脚石,这样的人死不足惜。

  完颜娄室跟完颜宗弼是一体两面。

  有机会重创两人,金朝上下必然要重新估算小朝廷的战力。

  黄天荡跟西北,也是互有关联。

  总的来看就是一场分了东西两路的战役。

  胜了黄天荡不足以吓退金朝。

  两路全胜,金朝必然投鼠忌器。

  “小夫子,指摘朝政,与干涉朝政大不相同。

  吴玠、吴璘兄弟之说,还是不要写在劄子里了。”

  大略记下杨博的建议之后。

  李易安在纸上轻点随身的毛笔,做出了建议。

  “一定要说!

  不说怎能彰显杨夫子的宰执之能?

  一旦跑了宗弼跟娄室。

  杨夫子对行在还是有大用的。

  听说民间尚有做邸钞的商家。

  找找看,将杨夫子的两份劄子,传遍江南。”

  养望之事,不仅在诗词之上,为政也是大计。

  杨博的岁数太小,只能跟酸儒张浚一样,做幸进之辈。

  一步步来,时间太慢。

  有了莫府山做后盾,黄天荡大战一场。

  无论胜败,杨博的生存几率都是极大的。

  现在的杨博还不算是正经体制内的人物,可以随便浪。

  等真正进了体制,就不能随便浪了,需要按照体制规则浪。

  胡乱打破规矩,只能被众人抵制。

  文臣士大夫精擅内斗。

  被所有人以破坏规则的原因,针对、抵制,那就很难翻身了。

  而现在正是不讲规矩的时候。

  朝野上下心惊胆战,也是最容易留下深刻印象的时候。

  这样的机会,杨博不会轻易放弃的。

  宰相、执政不是那么好做的。

  许多资历,都需要朝野众人的认可。

  李易安刚想凭着小半生经验,劝说一下。

  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却打断了她的劝说之词。

  “小夫子,淮西李成求见。”

  自杨博接了旨意,已经可以称作杨知府或是杨太尉了,杨府台也可以。

  但在老子金六郎的约束下。

  金二依旧称呼杨博为小夫子。

  对此杨博也是欣然接受。

  府台太小,太尉不是他想要的官职,还是杨夫子顺口、顺耳。

  “可带了人马?”

  听到李成来了,杨博这边也是皱起了眉头。

  伪齐、金朝的悍将,勇力过人、治军严苛。

  算是南宋的小吕布,两面三刀的无耻货色。

  “带了十余精骑,想要独自上山拜见杨夫子。”

  听了金二的回答,杨博的眉头皱的更紧了。

  这厮跟汴梁城的聂渊一样,倒是颇具胆色。

  “让他上来。

  三娘,让十二力士找隐蔽的地方呆着。”

  李成是个有眼色的,弄不好在小朝廷还有士大夫作为耳目。

  所谓礼下于人必有所求。

  这位三姓家奴,怕是得了高人指点,又想着反正了。

  李成劫掠河北路、淮南西路,做了不少恶事。

  未尝没有文人士大夫做后盾。

  兵匪一家可以发家,文臣却是匪徒最好的后盾。

  还是那句话,杨博不介意以极恶揣度现在的文臣士大夫们。

  莫府山的主峰不过百十米的高度。

  杨博所处的位置还不是主峰。

  金二跟李成上来的速度极快。

  看到一身灰绿色布衣的李成。

  杨博一眼也就看出了他的心思,果然是想反正。

  李成几次起落,都是因为劫掠之事。

  杀人放火金腰带。

  布衣,就过分了。

  “你这贼厮,就是淮西有名号的李天王?

  杨夫子在东京汴梁城也有过天王的名号。

  咱们天王相会,可是犯了冲。

  你说是打杀好呢?

  还是锤杀好?”

  条件有限,没有桌椅板凳,杨夫子也不好坐在地上。

  只能拎着许久未碰的葫芦金瓜。

  阴沉的望着杀戮无数的李成。

  直接打杀是不成的,这两面三刀的无耻货还有大用。

  李成有勇悍之名,身架自然壮阔。

  一米七几的样子,体格跟金二差不多,车轴汉子一条。

  “杨太尉威名,小的自然听过。

  小的此来,也是带了十万人马,小的对太尉有用。”

  见李成的目光不时扫过周围。

  心理上的东西,也被杨博看了个通透。

  “汴梁城的上官悟,弃城而逃,是杨夫子保下的。

  今天刚去了建康府城。

  上官太尉的尊号,算是定了。

  你李成也想要吗?

  想要也简单,舍了你的大半人马。

  与杨夫子并肩在黄天荡,与金兀术杀上一场。

  韩世忠那贼配军说了,金兀术此行,携宝船七百余。

  此战若胜,杨夫子不尊承诺,你也有宝船可得。

  若杨夫子说了算,你既得宝船,又得太尉之名。

  之前朝廷许过你淮西招捉使一职,那是临时的差遣。

  杨夫子可以许你一个统制官,自带兵马。”

  没给李成开口表忠心的机会。

  说的再好,也没电视剧好看。

  杨博自问自答,给李成分析了利弊。

  李成此来,大概率不是做了金贼走狗。

  而是奔着财货、官职来的。

  想来是几次反复不怎么顺利,心里起了颓意。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