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章 对垒
七月中旬,北平城中。
朱高燧将永平守将赵彝、郭亮的信使送走,转身回到客厅。
几天前他们刚刚团灭了宋忠所部,将宋忠、俞填生擒,斩杀彭聚等人。
二哥将这些事报告上去,父亲非但没高兴,反而斥责他骄傲自满。
朱高燧知道这是父亲演给众将士看的。
毕竟从起兵开始,自己这边可以说是处处以小博大,却还屡屡获胜。
这很容易让人生出骄狂之意,父亲想要借着二哥告诉众人任重道远的道理,朱高燧自然没去掺和。转而帮着父亲联络旧部。
经过父亲的准许,他亲自派徐安去联络还在开平的另一半燕王旧部。
果然没过多久,这些人跨过燕山,疾行两百余里来投奔父亲。
至此,老爹朱棣手里的兵卒扩充到约莫六万人。
除开守在各地的不算,机动兵力达到了三万之数。
不仅如此,通州、蓟州、遵化、密云、怀来、居庸关等地,加上刚刚来投的永平。
自己这边的燕军总算有了一个基本盘。
正当众人想要松一口的时候,一道消息从南面传来。
应天府终于动了。
……
应天府,奉天殿。
“啪。”
朱允炆重重合上奏疏,整个人显得十分阴沉。
下方的齐泰闭口不语,此时他可不会去触皇帝霉头。
瞥了眼一旁的黄子澄,他心中冷笑。
这就是按照他的计划实行的结果:燕王反了。不仅反了还顺带起北平周边的地区。
刚刚皇上看的就是燕贼派人送来的檄文,兵部送来的时候自己大致看了一眼。
燕王话语的意思可谓字字诛心,以质问的口吻询问当今皇上为何被给诸王活路?
齐泰此时心中只能哀叹,毕竟当初他没能阻止这种急躁的方式,自己可还担着“奸臣”的名声呢。
想到这他再次看向黄子澄,见对方也只是低眉不语,一点都没有要出注意的意思。
正想着,忽然听到皇帝开口。
“齐尚书,朕欲发兵讨伐燕贼,不知当如何?”
齐泰闻言上前,恭声回答。
“皇上,此时若要出兵,当调遣开封士卒。之前曹国公在此练兵,所为的就是应变北方不测。”
说着他从袖中掏出一封折子,朱允炆结果查看,不禁眉头竖起。
“十万人?齐尚书,为何只有这些人?”
齐泰叹了口气,将早就准备好的话语说出。
“皇上,现在西北、西南都不太平。朝廷不能不管,况且燕军只有区区五万人,朝廷调遣十万可战之兵当足以。”
说着他又拿出舆图,指给建文帝。
“皇上请看。臣所说的十万人是自朝廷调遣过去的,咱们还可以让房昭守住山陕门户,伺机东进袭扰北平。再调遣宁王营州三卫,同时让辽东都督杨文派遣一支偏师。这样形成四面包夹之势,依臣算来当有十三万之众。足可平定燕王之乱。”
朱允炆闻言点点头,他们再次是事先商议,这件事非同小可。
到朝会上也要在议一议,那时候就是查缺补漏。
齐尚书的意思与自己相似,唯一不同的就是对于山陕地区的心思。
点点头,朱允炆笑了出来。
“齐尚书果真是朕的肱骨,只有一点朕不甚明了。不知卿家为何没说领军之人?”
齐泰闻言躬身。
“领军之人当有皇上圣裁,臣下岂可妄言。”
朱允炆满意地笑了,似有意似无意看了眼黄子澄,见他不开口。
他心中叹息,转而询问其齐泰的意见。
“卿家觉得谁去合适?”
“皇上……”
“卿家但说无妨。”
朱允炆笑着看向齐泰,他想知道自己和齐尚书所言是否一致,毕竟自己对于兵事并不了解。
齐泰看着这一幕,只能装作思考。
过了片刻这才将自己早就想到的人选说出。
“皇上,臣以为耿炳文耿老将军最为合适。”
说完他低着头,没去注意朱允炆微微扬起的眉头。
“这……卿家所言倒颇合朕的心意,然耿老将军年事已高,况且老将军以‘善守’闻名,平定叛逆恐怕……”
朱允炆说着再次看向黄子澄,此时见他还是一副沉默之象,心中更是气恼。
“罢了,我看顾成将军颇为合适。要不就如此,以耿、顾两位将军为首,统率副将军李坚、宁忠等人北伐叛逆。”
“皇上圣明。”
齐泰见皇帝自己拿了主意,也没再多劝,毕竟眼下谁也不知道燕军到底有多强。
现在到不担心燕王能翻起什么浪花,因为他们更担心燕王流窜漠北。
刚刚皇帝之所以担心耿炳文,就是害怕一向稳重的他错失机会,放燕王出关。
到时候再想剿灭这股势力可就难了。
不仅如此,眼下已经七月。
燕王现在占据北平,彻底阶段了从辽东到关内的陆路。
自己要是不早做准备,大宁、辽东都有断粮的危险。
而且……
朱允炆还没告诉其他人,他更担心自己的好叔叔去游说杨文、宁王。
毕竟这两人,一个是朱棣的兄弟,另一个更是与他一起作为辅政之人见同袍之义的杨文。
二人朱允炆都有些信不过。
随后二人又在具体细节上进行讨论,期间黄子澄还是一言不发。
朱允炆也就当他不存在,与齐泰将诸多细节讲清。
第二天一早他便召集群臣,宣布讨伐燕王的决定,同时在方孝孺的建议下。
将燕王朱棣移除宗室,这正是宣布二人彻底撕破脸。
将来燕王若是战死倒是罢了,要是被活捉,命运恐怕不会好。
就在应天的调兵诏书如雪片般飞向全国的时候,北平的朱棣也完成了整合周边的任务。
傍晚朱棣坐在书房中,看着刚刚送走众人返回的三儿子,他疲惫地揉揉额头。
“都安排下去了?”
听到父亲的问话,朱高燧点点头。
“都安排下去了。”
“嗯,这次歼灭宋忠等部。干得漂亮。”
“多谢爹爹。”
听着儿子不骄不躁的回答,朱棣睁开双眼,此时眼中闪过一抹欣慰。
思索片刻他将一封信递了过去。
“爹,这是?”
“看了再说。”
朱高燧闻言打开,不禁眉头一皱。
这个卜万,有这么厉害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