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殿试
大殿内气氛凝重,就算落一根针都能听见。
只听朱厚熜哈哈一声笑到:
“还想毛大人代朕去看一看太祖呢!”
“既然如此那便算了吧!”
这个时候众人也都是松了一口气。
杨廷和刚刚提醒的是,现在大明还离不开毛澄这个礼部尚书。
对此朱厚熜嗅之以鼻,没有谁离不开谁。
地球离开任何一个人还是会照样转,礼部也是一样。
不过现在还不宜和杨廷和等人发生矛盾;
要是将登基比做结婚的话,那么现在朱厚熜和杨廷和等人都还处于蜜月期。
都想让这个国家变得更好,是不宜争论这个问题。
当然,朱厚熜刚刚也只是想给杨廷和这些人一个警告。
于是定年号的这个事情就被朱厚熜拿捏了。
“绍治”这个年号被朱厚熜否决了,那当然就轮到另外两个年号了。
朱厚熜并没有太多的想法,义无反顾的选择了嘉靖。
其实这几个年号都有一定的寓意的。
“明良”字面上的意思大家都懂。
而“绍治”之前也解释过了。
至于“嘉靖”的话:
“嘉靖”典出《尚书.无逸》:“不敢荒宁,嘉靖殷邦。至于小大,无时或怨。肆高宗之享国五十有九年”。
从字面上看“嘉靖”即有清算过去拨乱反正之意,含蓄的表达了文臣集团对过去正德时代的不满。
同时这句话原本是对商高宗武丁的称颂,武丁长期生活在民间后入继王位,这一境遇与朱厚熜相似,群臣特地以武丁比喻朱厚熜希望他成为像武丁那样贤明、长朔的君主。
毕竟是一群内阁高层在一起商量的,这些年号不论哪一个都是非常好的。
嘉靖这个年号也就选定了。
定了年号自然是不会现在就施行。
也得等到明年再说了,几年还是正德十六年。
古代的王朝更替在我们看来往往只有纸面上的几句话,但是其中的微末细节,也是不足为外人道矣!
现在摆在朝臣和朱厚熜面前的还有另一件大事情,那就是殿试!
殿试一般是在3月份就已经完了,但是由于朱厚照的驾崩,再加上朱厚熜的即位,这些事情耽搁了不少时间。
其他的流程自然是早就完成了,也就差殿试这最后一关了。
这一关是皇帝作为主考官,中了进士的之后也可以称自己是天子门生了。
这次殿试对于朱厚熜来说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
因为现在的原因,朝廷之中大多都是武宗一脉的旧臣,也就朱厚熜的师傅袁宗皋可能是朱厚熜这一边的,其余人自然都是不确定的。
而大礼仪事件之中的关键人物张璁,也是这次殿试选拔上来的。
所以这次殿试不仅是对朝廷,而且对朱厚熜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张璁未来也是对付杨廷和等人的好帮手。
现在的朱厚熜当然是没有办法和杨廷和等人抗衡的。
不要看刚刚他能拿捏住毛澄,其实这也是毛澄自己作死,杨廷和这些人也不好说什么。
但是如果朱厚熜随意任免,将毛澄或者杨廷和送到南京去,估计整个朝廷都要罢工大半。
无他,这就是杨廷和总揽朝政这么多天树立下来的威信。
说实话朱厚熜是不想减税的,但是就是由于“民意”,他不得不妥协,甚至看遍朝廷,竟然没有帮他说话的人。
连他的师傅袁宗皋也来劝他。
说明了自己的这个皇帝的声望这些根本就不行。
这些大臣们自然是知道现在的皇上只是一个民间长大的小藩王而已!
朱厚熜并没有想太多,现在势力不足他得认,但是减税这个事情留下的锅,那就得杨廷和背。
新皇上任来一场减税自然是有利于巩固民心,但是现在的明朝是什么情况?
国库家底早就被朱厚照败光了,而国之税收重地江南一带更是收到了宁王叛乱的影响。
宁王的叛乱先是给江南一带经济带来了强烈的影响,再加上朱厚照的南下巡游,又使这种灾难得到进一步的加深。
在朱宸濠起兵之时,朱厚照以亲自率兵征讨为由,开展了一场空前的南下出巡游乐活动。一路上游山玩水,捕鱼打猎。
每到一个地方,文武百官需戎装步行迎送车驾,随行的幸臣江彬还不时传旨征索财物,稍不如意,则羞辱、殴打地方官吏。
朱厚照玩得开心,但是那些百姓还有官员们都是苦不堪言了。
而就依靠现在这种经济情况,杨廷和等人还让朱厚熜减税,不得不说胆子是真的大!
朱厚熜没有想太多,估计到时背锅的也不是他,毕竟谁都知道自己这个皇帝什么都没有做。
朱厚熜没有继续多想。
。。。。。。
殿试也是在众人商议的时间举行了,本来三月份的殿试移到了五月十五。
但是由于殿试说得好像很严肃,毕竟能面见天子嘛。
实际上这群“准进士”早已玩得不亦乐乎了。
按照殿试的规则其实也就是排个名次罢了,殿试一般不淘汰人。
额,就相当于现在考大学,你已经考进去了,但是还有一次考试要排的是名次。
不过其实殿试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对以后的走向影响很大。
就单说前三名。
前三也就是我们熟悉的状元、探花、榜眼。
这三个人可以直接进翰林院的。
至于翰林院的b格:明朝有一句话——非翰林不如内阁!
如果你想要往上走,进翰林院肯定是容易一些。
即便是这样,殿试也比前面的乡试这些容易多了,这些才是真正的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至少殿试不淘汰人!
当然能够参加殿试的基本上也都是科举的精英了!
朱厚熜无聊的在殿里面坐着,殿试的流程
————————————————————
ps:明朝殿试的流程
当日早,先由礼部官引考生至奉天殿,并分列于丹墀的东、西两侧,面朝北方站立,文武百官则按常仪穿戴侍立。
百官及考生站定后,鸿胪寺官请升殿,陛下则身着常服御殿,鸣鞭,百官及考生行叩头礼后如常侍班。
皇帝颁赐策题,再由侍官传送,放置于策题案上,然后执事官将策案搬置于奉天殿的中间通道。
鸿胪寺官引考生向皇帝行五拜三叩之礼,礼毕东西侍立。礼部官分发试题,诸考生跪受,行叩首礼,然后答卷。
整个答题过程中,除监试官、巡绰官等考场官员外,其余官员不得留在考场。遇到特殊情况,如下雨或大风天气,考生将移至大殿两侧的廊道答题。
殿试考生与乡试、会试考生一样,所需的试卷纸以及笔、墨、砚均需自备,草卷、正卷各备纸十二张。
考试到中午的时候,由光禄寺造办午餐,午餐规格如下:
每桌,茶食五楪,果子五楪,按酒五般,点心一楪,汤二品,饭一分,菜四色,酒五钟。进士每名馒头二箇,汤一碗。礼部晚宴并早粥,用鹿一只,猪二口,羊三只,鹅十二只,熝猪肉八十斤。粳米三斗,火熏三腿,鸡蛋一百箇,豆腐五十连,煮粥猪肉五斤。油、醋各二瓶,酱六斤盐十斤,细粉五十斤,花椒十两七钱,胡椒五两,香蕈、麻菇各五两,香油六斤,酒九十瓶。
可见,殿试酒饭是有固定份例和规制的,总体比较丰盛,可以满足考生及各类考官的身体需求。参试考生的午餐规格比考官简单,每人馒头两个,汤一碗。
殿考一直到当日下午结束。《明会典》有载:“诸举人对策毕,诣东角门纳卷而出。”即殿考当日下午答策完毕,诸举人到东角门纳卷,而后由此门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