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正德,胡闹出了大帝之姿

第75章 去辽东的任务(上)

  郑纲失魂落魄地回到武安侯府,将酒楼里太子殿下说过的话对父亲复述了一遍。

  武安侯郑英听完了儿子的话,叹了口气说道:“一步错,步步错啊!”

  郑纲低着头,有些埋怨当初父亲就不该跟着张家兄弟去得罪太子。

  郑英也是肠子都悔青了,就算自己不愿意投资,那不给钱就是了,何必要跑到皇帝那踩太子一脚,结果太子没踩着,自己反而里外不是人了。

  想到太子只给了他家三天的时间,郑英决定亲自去见一见太子,想要知道太子要这么多的大木干什么?

  郑英亲自到东宫求见太子,朱厚燳可以晾着郑纲,却不能晾着郑英,晾着郑英顶多算是小孩子闹脾气,晾着郑英那就是不尊重大明重臣了。

  朱厚燳收到郑英求见的信息,立刻将郑英请到了东宫正殿,在郑英给太子行礼,两人寒暄了几句没有营养的话后。

  郑英沉不住气,先开口问道:“殿下!您要那么多大木做什么?”

  “造船!”

  郑英心中震惊,太子要造船干什么,这事能答应吗?

  电光火石之间,郑英的心中百转千回,还是问道:“殿下!朝廷禁海,您造船做什么?”

  “本宫造船做什么,这事不劳武安侯操心,本宫就想知道武安侯敢不敢接这单生意?武安侯大可放心,本宫不会亏待商业伙伴,保证你在辽东的伐木有利润。”

  “殿下!恕臣多句嘴,您造船陛下同意吗?”

  朱厚燳不高兴了,脸色沉下来说道:“陛下同不同意,这似乎不是武安侯该操心的事吧。”

  “臣明白了!”郑英咬牙说道:“殿下这笔买卖臣接了,不知殿下让臣将大木运到什么地方交割?”

  “这才是一句痛快话!”

  “丘聚!”

  “奴婢在,”

  “给本宫将辽东地图拿过来。”

  很快一张辽东地图便拿了过来,朱厚燳指着辽东一线的边墙说道:“整个辽东现在只有百万人口不到,偌大的辽东人口太少,不足以震慑心怀叵测的蛮夷。

  因此辽东的人口急需增加,想要增加人口就要有足够多的土地,然而辽东到处都是原始森林,这些森林不砍伐下来,就无法进行开荒种地。

  因此朝廷一直鼓励百姓到辽东伐木开荒,不过辽东苦寒,百姓并不愿意到辽东生存。从大明立国开始朝廷就努力在往辽东移民,甚至在辽东封了一个辽王。

  可是这么多年过去了,除了朝廷强制移民过去的军户,辽东人口增长缓慢,地广人稀的结果就是辽东腹地空虚,若是有一天铁岭关以北的蛮夷强盛起来,突破铁岭关,整个辽东就会成为蛮夷之地。”

  郑英蒙了,这不是说伐木吗?怎么就扯上了辽东移民了,辽东移不移民岂是他一个小小的勋臣能置喙的?

  “殿下!您的意思是?”

  “本宫没有别的意思,本宫想说的是,要想让辽东人口增加,就要让中原百姓看到去辽东的好处。

  若是去了辽东能过上比在中原更好的生活,你说百姓会不会踊跃向辽东移民?”

  “殿下!您是说让臣在伐木的同时从中原向辽东拉移民?”

  “没错,中原如今人口增加,土地兼并严重,越来越多的百姓已经活在了生死边缘,这对于大明来说就是一个潜在的威胁。

  本宫必须要将这种威胁扼杀在萌芽当中,想要百姓活下去,首先就要让百姓有地种,有钱花,中原大户太多,百姓根本竞争不过这些不用交税的大户。

  你若愿意去做这件事,到了辽东之后,就积极从中原吸引流民到辽东伐木开荒,一方面为本宫提供原木,一方面积极增加辽东的人口。

  你也放心,这件事本宫不会让你吃亏,你只要成功在辽东安置一户五口之家的百姓落户安家,本宫补偿你五十两银子。”

  郑英沉默了,他知道自己现在遇到了一个天大的机会,只要自己点头应下来,自己很有可能会在未来成为辽东的话事人。

  “殿下!让臣去辽东没有问题,可是辽东总兵这个职位陛下未必会让臣去啊?”

  “这不是你操心的事,本宫既然能让你去,就能将你安置到辽东的位置上。”

  “这事臣应下了,臣保证在臣的任上,每年为辽东增加一万户。”

  “武安侯!你是个聪明人,既然你应下了这个差事,本宫就必须要提醒你,做本宫的人,好处本宫能给足你,责任你也得给本宫担起来。

  辽东以辽阳为中心卫所体系已经跟不上军事需要,你到了辽东之后,抽调各个卫所,边军中精锐士卒,给本宫练出一支一万人马的骑兵。

  这支骑兵本宫要求能够对上两倍以上的蛮子骑兵能够全胜而归,每年这支骑兵都要给本宫出边墙扫荡周边的蛮子部落。

  其余的边军则其精锐编成三万边军步兵,用于边墙防卫,其余的老弱卫所,全部转为民户,不再承担军事责任,他们的任务就是为四万边军提供粮草后勤。”

  郑英冷汗下来了,这哪是让他去辽东任职,分明这是让他跟整个大明的卫所军官作对啊。

  转为民户,普通军户当然乐意,从此分到土地,成为自耕农,不再受军官欺负,可是军官就不同了,他们都是世系职位,只要大明还在,他们永远都是军官。

  一旦转为民户,他们这官怎么办?难道想让他们这与国同休的铁饭碗砸了吗?

  干这种断人饭碗的差事,历史上就没有得到好下场的。况且若是辽东开始军户转民户,那么其他边镇的军户要不要转,整个大明的军户几百万,这是一个庞大的群体,弄不好自己将会死无葬身之地。

  “殿下!这事陛下首肯了吗?真要这么做,引起的反弹可不是一般的大,弄不好会动摇大明的根基啊!”

  郑英没有拍胸脯答应,说明他是听明白了,有顾虑才是正常的,朱厚燳沉声说道:“任何的改革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要设计出一套妥善的办法。

  军转民最难的不是普通军户,而是世袭军官,这些世袭军官都是跟着太祖太宗打天下的功臣后人,本宫也不能让功臣后人没了下落。”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