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听书
“啊?不至于吧,这可是救命之物。”宁蓁儿满脸震惊。
熊仲麟也提醒:“殿下,这些人参是朝鲜的贡品,若传到宫里去...”
“首先,现在正是盛夏,人参根本用不上;其次,它们是父皇所赠,所有权属于本王,本王怎么处置都行;第三,府上遇到难处,求人不如求己。”朱载坱满脸严肃,而后挥手示意:“熊二,速去速回,记得多问几家。”
“殿下,奴婢...”熊仲麟仍旧犹豫。
朱载坱在他肩上拍了拍,安慰道:“本王主意已定,你们都不用劝了,况且这贡品人参,即便出现在药铺里,也不是寻常人家吃得起的,咱们现在用来救救急,等王府将来有钱了,还可以买回来的。”
“行吧...”熊仲麟点点头,转身带着人参离去。
“殿下,那奴婢...”宁蓁儿欲言又止。
朱载坱轻轻挥手,“你也赶快出发吧,不过到了永宁宫,不准提人参的事,只说户部没发岁禄,让母妃借二百两应急。”
“诺...”宁蓁儿行礼告退。
朱载坱刚才粗略数了数,那箱子里约有三十根人参,也不知道熊二询价如何,如果价格太低的话,他还需要想别的办法。
北方的蒙古人不安分,俺答汗刚刚来京城‘八日游’,人参这东西,京城按理说并不多,他很希望价格能高些。
朱载坱原地踱步,突然右拳砸在左手掌心,自言自语:“朝鲜国王进贡之物,怎么能像普通药材售卖呢?贡品这两个字,也不止十两吧?得想办法好好包装,否则贱卖就可惜了...”
朱载坱走出寝殿,一边散步,一边思考,如何才能搞更多的钱。
不知不觉间走到前院,郭可鸣等人已布置完办公区域,正在集体参观自己的书斋。
“诸位,本王这书斋如何?”朱载坱突然出现在门口。
“顺王殿下?”十几个府官同时回头。
郭可鸣与杨国臣,带头迎出来行礼。
“听说殿下要午休,怎么此时过来了?”
“夏日炎炎,睡不着啊,不知不觉就来了。”
朱载坱脸上笑嘻嘻心中MMP,心说资金的问题不解决,你们这群老家伙又靠不住,本王哪有心思睡午觉?
郭可盈拱手一拜,笑着说:“殿下书斋收录的种类庞杂,其中不少都是精装史书,是个不错的地方,刚才老朽还与他们打趣,大家公务不繁之余,能否来此借阅解闷?”
“当然可以,但无论谁借都要做记录,本王书斋里这些书,可是花了大价钱的...”朱载坱意味深长地回答。
朱载坱略带影射的话语,两位长史马上就听出弦外之音,那就是顺王殿下不高兴。
您不高兴,莫非我们高兴?
郭、杨两人,以前在部堂就职,那都是实权部门。
人前风风光光、人后油水满满,可现在生生被人挤走。
我们两人才六十出头,这区区年纪能叫老么?严阁老七十几都干得起劲。
郭、杨不是严嵩心腹,此时借机被调出部堂,其实根本怨不得他人。
身在官场情非得已,明明没有表态站队,但也会被动打上标签。
“殿下放心,老臣与郭郎中商议过,此书斋也算王府财物,每一本书都会登记造册,保证一本都不会丢。”杨国臣郑重其事。
朱载坱点头戏谑:“顺王府的财物,有杨右史打理,自然井井有条,本王绝对放心。”
郭可鸣怕杨国臣脸上挂不住,连忙岔开话题:“殿下身体不适,以前在永宁宫,每日只练字半个时辰,上半年在诸王馆读书,也是每日半个时辰,您看每天这半个时辰,我们该怎么安排?”
朱载坱瞟了郭可鸣一眼,心说我怎么想的,你能不知道?
一千二百两买书都传遍了,本王的用意只怕也不是秘密,何必明知故问?
“练字先算了吧,王府现在有些困难,纸笔暂时不用也不买,郭左史安排人,每日读书给本王听,就用书斋里面的书。”朱载坱指了指书架。
“殿下考虑得周到,老臣见书斋里面史书分量多,多了解历史上的往事,便可以史为鉴,知兴替,明得失。”郭可鸣点头附和,心说至于那些话本,根本拿不上台面。
朱载坱当即立下规矩:“读史书可以,但切记不能照本宣科,像本朝的实录那样,把日常琐事都念出来,本王听了就会犯困,你们只需把史书中的故事,单独摘出来讲给本王听,适当根据故事,拓展讲讲也行。”
“呃这...”郭可鸣瞄了一眼,随行的八名教授,心说讲故事也行,咱备的人够用。
郭可鸣点头应道:“殿下放心,老臣会让他们提前准备,保证故事讲得有深度。”
“不错,不错,郭左史办事,本王放心。”
朱载坱说话的时候,有意看了看杨国臣,拉踩的作法不言而喻。
杨国臣微微眯着双眼,根本没有当回事。
郭可鸣忙打断问:“殿下,您现在打算...”
朱载坱步入书斋,随手在书架上取下一本书,一看原来是《左传》。
在以前世界上学的时候,他学过书里不少的选篇,于是手执书本,漫不经心地说:
“既然凑巧得闲,你们哪位教授懂《左传》的?下午本王讲几个故事听听。”
郭可鸣听罢,对着人群中一精瘦中年男子吩咐:
“卢教授,本官记得你精通《左传》,就给殿下好好讲几篇。”
“卑职领命。”卢儒翰拱手应下。
卢儒翰接下《左传》,跟着来到书斋隔壁的茶室,只见朱载坱半躺在罗汉床上。
“殿下...”
“开始吧。”
卢儒翰清了清嗓子,缓缓说道:“左传第一篇,名曰‘郑伯克段于鄢’...”
“等一等。”朱载坱坐了起来,“这篇本王听过,直接换下一篇。”
卢儒翰点点头,捧着《左传》继续:“隐公二年没有小故事,隐公三年倒是记载了三则,第一则是郑武公、郑庄公,先后担任周平王的卿士...”
卢儒翰担心朱载坱听不懂,讲的时候转化成口语描述。
饶是如此,朱载坱仍听得眼皮打架,因为他听多了后世爽文,春秋时代的礼仪故事,他的兴致不怎么浓厚。
未时三刻,当熊仲麟出现在茶室外,朱载坱立刻来了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