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崇祯一号铳
“草民李若琏参见陛下!”
一见面,李若琏就给朱由检行了个大礼。
朱由检看了看宋应星,将火铳递给李若琏道:“那就开始吧。”
李若琏听到这话,连忙接过火铳,又取过火药,操作了起来。
宋应星对李若琏此人颇为看好,又给朱由检说起了和李若琏相识的过程。
有一天,宋应星在大街上见到李若琏在卖刀,又见他身材高大,生的颇为威武,就给了他一两银子。
李若琏却用这一两银子,买了一些饼,但自己并不吃。
细问之下,原来李若琏是要将这些饼带回家给自己老娘吃。
宋应星见此,不由得想起了自己亲娘,于是将他带在身边做事。
朱由检听了这些话,心道这个故事怎么这么耳熟呢,点头微微一笑道:“自古忠臣必出孝子之家啊。”
如此孔武有力又有人品之人,竟落魄到要卖祖上之物了,大明之失啊。
“砰”
一声爆炸,接着是一股白烟升起。
一个小太监已经将靶纸跑了过来,边跑边道:“中了,陛下,中了!”。
朱由检近前一看,果然,一个圆洞正中靶心!
“快将整个靶都拿过来!”朱由检急着想知道这个燧发枪的威力。
说完,他竟是等不及了,自己就急忙往靶的方向跑去。
王承恩等人对视一眼,也跟着跑了过去。
这个靶,是一块约为五厘米厚的木板,只见一个大洞洞穿了整个木板,这无法看出起威力啊。
“威力如何。”
“皇上,臣已经用猪肉和护甲试过了,三十丈内,当可杀死着重甲的敌人;一百丈内,对着轻甲的人有伤害;一百六十丈内,可以杀死不着甲的人。”
宋应星似乎被朱由检兴奋的情绪感染了,声音中也透露出压抑不住的激昂。
朱由检快速的换算了下,大约分别是一百米、三百米、五百米。
这个威力,距离黄火药的威力,还有很大的差距,但是在明末,已经很可观了。
“好,好!”朱由检停了下,又说了一声:“好!”
“宋爱卿,你要朕怎么赏你?”
听到这话,宋应星顺势道:“请陛下为此铳命名!”
朱由检是个命名无能者,想了想道:“就叫崇祯一号铳吧。”
宋应星接着脸色一正道:“皇上,臣只不过做了点微不足道的工作,赵士桢神器谱已有燧发枪的图谱,臣在设计中大量借鉴了其中思想;大明工匠只是不肯将好的火器拿出来,现在臣让工匠计件得银,质量上定能有所改善……;而且皇上也给了臣足够的提点。”
这话倒是把朱由检说愣住了,在他的印象里,应该是贪污导致工匠没有好的材料,怎么就变成工匠不肯出力了?
“先生,这工匠不肯拿好的火器出来,是何解?”
宋应星点了点头道:“陛下,臣这些日子了解过,工匠分为三种,住坐、轮班、留存。轮班匠每三四年为官府服役三个月,住坐匠每月服役十天……轮班工匠一年出几钱银子,就可免徭役……至嘉靖年间,这已经成为一种赋税……”
朱由检听宋应星絮叨了半天,终于是明白了,这大明工匠,明初是要定期来相关部门工作的;明中晚期,已经变成大部分工匠给钱就不用来了。
而来的,大多是工匠里相对较差的那帮人……
“现在兵仗局工匠月银多少?”
宋应星默算了下道:“皇上,现在兵仗局一天约有二十到三十文工钱,一个月约有不到一两。”
一个月一两银子,朱由检也不是第一天来大明了,默想了下,管事太监再贪污下,如果不将兵仗局里的好东西顺出去卖掉,一个工匠一家几口人,那真是难以生存了。
“王承恩,将工匠的平均工资提到二两银子,就从朕的内帑里发,一定要发到每一个匠人手中,但是如果再有工匠将兵仗局器物拿出去卖的话,朕可就要杀人了。”
兵仗局作为二十四监之一,本来就是朱由检内帑出钱。
“皇上,臣有个不情之请……”
朱由检看了一眼宋应星,原来这位科学家也不是没有需求啊。
“先生请说。”
“臣一直忙于火铳研发,无暇管理这些匠户,能否请臣的大哥来管理,他……”
刚学了韩非子的朱由检,正愁没法赏宋应星呢。
“好说,那就先充任典簿吧,若是立功,定有重赏。”
宋应星原以为会有点麻烦,没想到这名字还没报呢,朱由检就先答应了。
这边,宋应星安稳住了,轮到李若琏了。
此时验枪完成,这李若琏如何安排,却是一个问题。
“李若琏,你如此壮汉,怎沦落至此?”
李若琏突然跪在朱由检面前道:“陛下,草民家中世代为兵,近年来,京营之中,正直之人是越来越难过了,草民恳请陛下革新京营。”
没想到这李若琏竟然世代在京营当兵,而他竟然宁可卖祖物,也不肯同流合污。
朱由检一时间有些不敢相信。
但若是他知道历史的话,就会明白,这李若琏在崇祯帝上吊后,作为大明最后的一批锦衣卫,领着自己的一帮手下,全部为大明殉国了。
“这么说,你还是个正直之人了?”朱由检的话中带着笑意。
要革新京营,何其困难,大明京师基本上家家户户吃皇粮,而这些吃皇粮的人,大部分都在京营。
各个武勋的子弟,各个文臣家的仆人,还有各种空饷,这些占据了京营构成的大部分。
革新京营,这直接就是对武勋、文臣开战,或者换句话说,是对整个北京城开战。
明朝中后期,没有一个皇帝不想革新京营的,但没有一个皇帝真正动手的。
“草民不敢,但草民绝不为一点吃食,就放弃良知。”
朱由检听到这话,微微皱起了眉头,这人,到底怎么样,还不知真假。
他想起了关羽名言,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毁其节。
没想到,这污浊的明末,竟然还有一个理想主义者。
按照韩非子的理论,这样的人,赏和罚应当如何进行呢?
罚,这李若琏是不怕,京营都能说不要去就不要去,那就试试赏吧。
“朕看你这铳法,打的甚好,有意提你做腾骧左卫都指挥使,你意下如何?”
说罢,朱由检双眼紧紧的看着李若琏,似乎想从他脸上看出点什么来。
可惜,什么也看不出来。
李若琏宠辱不惊道:“陛下,草民能入腾骧左卫就已经满足了,寸功未立,不敢骤居高位。”
这个回答,让朱由检都有点怀疑人生了,昨晚刚看的韩非子,怎么出门就遇到个不配合的。
是所图更大,还是怎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