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回到明朝当苟王

第41章 突然变卦的歪脖子皇帝

回到明朝当苟王 蹦南天 2992 2024-11-15 08:55

  令人失望!

  听着这几个刺耳的字,赵巽皱起眉头。

  说谁呢?

  他不禁抬起头,认真审视自家儿子,身形扭歪着,仍旧是没个正形,可偏僻脸上的笑容令他有些不爽。

  就仿佛……看不起他这个当爹似的?

  “我,让你失望了?”

  赵巽也笑了出来:“你一个干啥啥不行的废物,也有脸说老子?有能耐你给老子考个进士,老子就承认你这句话。”

  又是读书。

  赵旭揉了揉额头,很是无奈。

  他哪里是什么读书的料啊,对于那四书五经倒是浅浅的知道一些,可凭这点东西,是万万考不上进士的。

  大明的科举可是比后世高考难太多了,三年才在数百万读书人中取用三百人左右,放在后世,随便拎出来一个都是县状元级别的,怎么比?

  所以自一开始他就放弃了科举这条路,又因大明很快就要完犊子了,还得想法子搞点钱跑路啊。

  要搞钱,就要有后盾。

  他虽从没想过依靠自己老爹挣银子,但自家老爹这个身份却是他最后的后盾了。

  真要出什么事,将老爹给拉进来,嗯,好歹能抗一抗的吧?

  这也是他教那牛良心站出来扭转局面的关键所在。

  能保住他自己,继续藏在后面,不至于被人盯上,其二便是可保住自家老爹目前的饭碗。

  老爹稳住了,再用一年多的时间赚点银子,就可以想着跑路了。

  至于现在向南跑,太难了,很危险,至少单靠他自己的力量的不行的。

  “爹,不必着急收拾行囊,目前没事的。”他说了一嘴。

  “你不懂的。”

  赵巽摇头。

  对于朝堂间的那些事,他很清楚,陛下那边要否定制糖作坊。

  作坊无用,且给朝廷带来的灾难,那么他这个主管北直隶的户部郎中注定要第一个倒霉。

  “朝堂间,出事了,我会被贬官,不出意外的话,应该还是去四川道!”赵巽叹了口气。

  至今为止,那四川道还缺人呢啊!

  “那就再看看吧。”赵旭也未多说。

  对于这个老爹,他也是无奈。

  若非是他先前去求那伪国丈田弘遇帮忙,他这老爹早就去四川道了。

  而今这一次,又是他在背后使劲了,教那牛良心出面,才勉强保住了老爹。

  哎!

  碰上这样一个老爹,能怎样呢?

  活了四十多岁了,难道还不懂朝堂之间的人情关系?不知道出事后,第一时间想着找人?

  “您若是离开,还如何给大明正骨啊?”他顺口问。

  “这……”

  赵巽一顿,却是不知说什么好了。

  他是想着给这大明正骨,奈何……位卑言轻啊,说不上话。

  至于向上爬,又太难。

  这朝堂,是你有些能耐、学识就能爬上去的吗?

  都是人情关系啊!

  “不管怎样,我会都会尽力,尽全力为百姓谋福祉。”

  “啊……”

  赵旭摊手:“那您,努力哈!”

  转来翌日。

  早朝之时,有人公然提议否定了制糖作坊的正确性,说那十余万流民正是因为先前时候作坊赈济两万流民引起的。

  赈济流民是好事,看给朝廷带来麻烦与灾难,就不妙了。

  “臣附议!”内阁首辅周延儒站出来,力挺此观点。

  “啊……”

  上侧,崇祯皇帝静默许久,缓缓道:“此事,朕知道了,李待问李师傅又向朕请辞了,再说吧。”

  百官皆侧目。

  怎么回事?

  不对劲了啊!

  按理说,事情是从内阁传出来的,那么否定那制糖作坊便势在必行,是定论,只要有人在早朝提出,装模作样的走个流程也就完事了。

  结果,陛下这边竟好像改变主意似的,言语间,似是要将诸多问题都推到那户部尚书李待问的身上,对于那制糖作坊,就……不管不顾了?

  百官之首的周延儒也是讶异不已。

  确实不对劲啊!

  他很清楚,陛下这边都准备动那制糖作坊以及牵连其中的一干人等。

  也正是如此,他才放出风声,包括重启那钱谦益等事宜,也都是他授意的。

  然后呢?

  到头来,陛下竟是改变了主意。

  这一遭下来,白玩了?

  “朕再看思量,故礼部侍郎钱谦益确实德才兼备,此等能臣,当重用啊,户部尚书李待问身体多疾,数次致仕,朕也知他辛苦不易,便准了。”崇祯皇帝开口。

  下侧百官又是面色古怪。

  大概意思,明白了。

  李待问致仕,户部尚书这个位子,由钱谦益来。

  至于制糖作坊那边,陛下只字未提,更遑论对错?

  很快,消息传开。

  户部衙门,郎中赵巽正忙着,得知消息后,整个人僵愣原地,有点懵。

  什么个情况?

  没事了?

  这就没事了?

  不应该啊!

  按理说,陛下要动制糖作坊的事情都在百官传开了,只待早朝走个过场,便会下定论。

  然后……陛下突然就改变主意了?

  没道理的啊!

  “赵大人,陛下召见。”此间,有小太监走来。

  “啊……”

  赵巽心底又是一颤,脑子空白。

  陛下在这个时候召见,他又什么都不知道,接下来面对陛下的问题如何作答?

  “劳烦公公,敢问……陛下因何事召见下官啊?”他问。

  “不知道,去了便知。”那小太监只是随口应了声。

  赵巽不好多问,便按捺着。

  这边正走着,自旁边又来了两道身影,是内阁首辅周延儒和一个小太监。

  二人简单打了招呼,来到养心殿。

  “复起钱谦益的圣旨写好了,内阁、六科这边过一遍,以最快速度送去江南,教钱谦益快些来京城。”崇祯皇帝开口。

  周延儒忙是应下。

  崇祯皇帝沉了口气,继续道:“朕仔细考量了一番,那制糖作坊,不能动的,非但不能动,还要好生护着,毕竟在背后还有着两万流民啊!”

  周延儒又是应了一声,并不意外。

  对于这位君王,他大抵摸透了,朝令夕改这种事,并不罕见。

  崇祯皇帝转而望向了赵巽:“赵师傅,先前,为了赈济流民,你是立下功劳的,朕还未赏赐,考虑到你刚升迁不久,不便再加官,故,这个赏赐啊……你有个儿子是吧?”

  啊?

  赵巽愣了一下。

  看陛下这意思,是要奖赏自家儿子啊?

  “是,臣有一子,十分拙劣!”赵巽躬身。

  “嗯,这事吧,朕也大概有所耳闻。”

  崇祯皇帝缓缓点头,心底却是越发的好奇了。

  在一些人的传闻之中,赵巽之子赵旭,读书不怎地,二十岁了只是一个秀才,为人呢,又没什么骨气,是个怂蛋,软骨头。

  可,就是这样废物的一个人,竟是不声不响的干了这么一件大事?

  啊?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