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大明逍遥王爷朱高煦

第24章 淇国公被道德绑架,文臣为名,惊!文皇帝现身武英殿!

  这样的阶级对立,往往没有绝对的胜负。

  对此,朱高煦已经是懒得去深究了,他只想做个逍遥王爷。

  尤其是尝试过批阅奏折何等的艰辛之后,朱高煦更加的是想就藩,当个懒政的土皇帝。

  如若真说感受的话,代为监国批阅奏折的朱高煦就相当于是在学时期写老师的作业,还是写到深夜都写不完的那种恐惧。

  只是想想,朱高煦便是不寒而栗了。

  见自家王爷打哆嗦,花瓶王妃潸然泪下,‘赵王这个不当人子的东西,剥削汉王府多少银两?如今,汉王都身穿单衣,别说蟒袍了,单衣都是替换着洗来穿的,偏偏,汉王还落个被文臣戳脊梁骨的骂名,难呐!’

  “田契、地契、银两都合算好了?”

  朱高煦见花瓶王妃和王针停下手头事务,不由放下茶杯发问。

  “回王爷,奴婢清点好了田契、房契,和账簿上的相差无几,只是有些银两不对称,某些佃户一亩卖了足足三两银子,虽然这样的账簿不多,只是却也溢价了不少。”

  花瓶王妃手攥狼毫,撅起心疼的嘴角。

  如今的王妃亦是成了那勤俭之人,眼下汉王府用度本就紧巴巴的,见到银两的出入自是心疼。

  朱高煦无所谓的摆手,“溢价也是正常,不溢价才有鬼呢,你想做生意,别人难道不想吗?看谁能发扬光大就是了。”

  长远投资佃户的朱高煦,不在乎这几个银两,说到底,做大事不可惜身。

  做大生意,能斤斤计较吗?

  反倒是花瓶王妃的作用被朱高煦拓展了出来,这么多的账簿只用两个时辰就做完了。

  放到后代,花瓶王妃妥妥是那金牌会计师呐。

  花瓶王妃委屈的轻咬朱唇,心里颇为矛盾。

  只是,她性情羸弱,且做主意上素来遵从王爷,既然王爷这么说了,那就如此吧。

  只是,近日来,王爷言辞有些古怪。

  她身为枕边人,对此是有芥蒂的。

  王爷为何屡屡是商人口吻,言辞中少了先前的虎啸山林的气势了。

  王针也是投来账簿无错的神情,实则朱高煦也清楚,这夏原吉绝对是没有胆子来克扣自己的用度的。

  此次锦上添花,也是出于防备。

  防人之心不可无。

  而朱高煦以为,待北迁事定下来,西山的难民就可以先以着朝廷名义迁过去了。

  不然,朱高煦可没有能力迁让上万人去往西山的煤山。

  这块西山,是以着自己名义收购下来的,也是作为自己的经济砥柱,可一定要看护好了。

  有了煤山,就想要盐矿,朱高煦却也没着急,贪多嚼不烂,做生意的银两倒是充足,可一旦投入人力,物力,这银两就好似是流水般哗哗的倒出去。

  不然,朱高煦把煤山,盐矿收购回来如何?难不成看样子吗?!

  不会经营。

  那和空守着金山银山而又无法使用又有何区别呢?!

  自己的事情稳步延伸。

  朝廷的事情……

  朱高煦无力反驳。

  文臣闹的再大,文皇帝一意孤行他们又能如何?!

  说到底,永乐年间并非贫寒。

  百姓应该是可以安居乐业的。

  毕竟,明孝宗开辟了大明空前绝后的盛世,甚至还是五帝同朝的盛举。

  而后,建文,文皇帝等全去完善制度,如今的大明王朝底蕴实在雄厚。

  那为何朝廷用度紧紧巴巴的?!

  大臣们从上到下透露着一股子的穷酸劲儿,没钱!没钱!!没钱!!!

  如此盛世王朝只是迁都一事,就宛如要了文臣们的老命一般,好似迁都了,他们这些朝廷的大臣,万民的领导者就好似吃不起饭,穿不衣一般。

  归其根本,还是文皇帝大刀阔斧的原因。

  不仅要修缮天下第一奇书,永乐大典。

  还要开运河,下西洋。

  仅是如此也就罢了。

  还要迁都。

  还要赐佃户于百姓。

  最根本的是,打仗。

  一个朝代之中,没什么比打仗更费钱的。

  文皇帝对打仗,尤其是打鞑子更为上劲,不死不休的架势。

  几经合计之下,明朝的经济纵使是钢筋铁骨,也经不起这般消耗才是。

  也是因此,这才把累卵之地的朝廷交给自己这个代为监国身上。

  心念至此。

  汉王府外,宫女蹑手蹑脚的深入府邸内,打断了朱高煦此刻的思绪。

  “放肆,随意出入汉王府邸?没规矩了吗?”

  趴在地上的王针撇头将视线扫去。

  宫女趴在地上,怯懦的道:“奴婢该死,只是,宫里来人传达旨意,命汉王面圣,商榷北迁。”

  朱高煦:“???!”

  此事不是翻篇了吗?!

  为何,还会牵扯到皇宫?

  当朱高煦听到宫女传达来的消息后,这才是恍然。

  在一旁,文臣们见北迁一事已经无可更改,只好是做拖延事态,拖则生变,为的是这个‘变’字。

  文皇帝寻自己,约莫要么是商榷对策。

  要么是为了一致对外。

  无外乎两种可能。

  朱高煦自然是清楚文臣们都在针对他,所以,以此来施难。

  能攻击他汉王爷的无非是,政策。

  这大大小小的政策,朱高煦近日也批阅了无数,想要再去斟酌国策必然是不太可能了。

  而此刻。

  文臣们,皆是等看他汉王笑话。

  朱高煦甚至可以想象……

  文臣们一个个瞪大眼睛,故作惊诧的模样。

  什么?这就是汉王爷的政策?!

  完善了朝政的话,文臣们必然是非议,什么?我还以为汉王有多大能耐,不过如此嘛。

  没有完善了朝政,文臣们必然是口蜜腹剑,汉王监国失察,早知如此了,不然为何河南山东不下雨?!还不是你汉王监国失察的缘故?!别狡辩了。

  我们文臣喜欢安逸,为了安逸,才不想去北迁,哪怕深谙北边的百姓苦不堪言,那是百姓的事情,我们文臣尽力了。

  但你汉王喜欢北迁,那你就是有问题,谁跟你汉王去北边吹凉风啊?!

  不过,于朱高煦而言,朝政大事处理明了与否并不打紧。

  他并未重视。

  说到底,自己今后是要就藩的。

  只是。

  老爷子派发任务,完成才能去就藩。

  “这……”

  朱高煦便不能坐怀不乱,无动于衷了。

  花瓶王妃不知陛下因何召见,心里揪了起来,见朱高煦穿戴素衣,“王爷,这陛下何事?莫不是王爷犯了事?”

  结合近几日,文臣堵门事件。

  花瓶王妃有理由揣测,汉王在外做的事很危险。

  眼见花瓶王妃又快哭丧着叽叽喳喳起来,朱高煦坦荡的摆手,“王妃莫慌,不过是北迁罢了,来人,移驾面圣。”

  花瓶王妃见朱高煦不想说,还跟在身后喋喋不休。

  史书记载,花瓶汉王妃便是如此性情。

  汉王每每带兵打仗,参政国策,花瓶王妃便是尾随而至,絮叨不断。

  皇宫内,内阁,武英殿,层次分明的山石地砌铺成的地板,开阔的殿堂由着墨绿色舔以庄严色彩,文臣足有成百上千,依旧是昨日死谏的文臣们。

  甚至,较为昨日更多。

  各郡县,户部,吏部,刑部,工部,兵部等民间散落大臣也相继的纷沓而至。

  北迁一事,已然事关六部,事关百官,所以此刻六部以及百官代表人皆是莅临此地。

  而朱高煦,亦是尾随而至,静待于内阁武英殿的王座殿侧,红蟒帐纱外的絮乱议论声也是贯入耳边。

  “恕金忠直言,什么君王死社稷?汉王是君王吗?什么天子守国门?汉王是天子吗?!”

  兵部尚书金忠沉咛道。

  金忠可谓是太子朱高炽的坚实班底。

  为了当年还是世子的太子,四处奔波。

  某种意义上来说,朱高炽这个世子之所以能成为太子,极大程度上都是金忠在后谋略的。

  解缙会死,会贸然站队,也和金忠有脱不开的关系。

  金忠既然选择了朱高炽,那便是免不了和汉王对峙。

  所以,金忠在史书上记载是为人忠厚,颇有才学,与道衍能力相差无几,都是阴阳术的顶尖大师。

  只是,依照金忠的立场,必然是和汉王免不了摩擦。

  只是,金忠又尚不知,此时的汉王已经非彼汉王。

  还以为,汉王说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是对监国位子还恋恋不舍着。

  “北边尚且有沈永将军镇国,我大明只是被草原各部侵扰了些地区,还并未到了国破山河的时刻。”

  “不错,北边有沈永将军,我等何须急切迁都?怕不是某些人,唯恐天下不乱。”

  “什么唯恐天下不乱?!那是不想交权。”

  “哼!”

  “……”

  大臣们分拨为一方势力,左侧以文臣居多已经开喷了,各种内涵,尖酸刻薄的话冒出。

  朱高煦一愣。

  “好家伙,你们直接点我名字得了。”

  这几乎是摆明面上的针对了。

  只是,沈永将军是什么鬼?!

  这群文臣还不知道,此刻北方已经是如履薄冰了吗?!

  难道还不知道,这个无能之将沈永已经败了草原吗?!

  朱高煦立刻警觉。

  他曾阅览大量明史,尤其是永乐年间的,不说大小事务全都一清二楚,脑海里还是有个轮廓的。

  算上时间线来看,沈永兵败是永乐十七年没错。

  只是,这事为何没有传进朝廷,传进文武百官的耳边?!

  朱高煦思忖刹那,帐纱外已然是两极分化,阶级对立。

  “放肆,武英殿上如此喧哗,尔等还记得自己是朝廷命官?!还知道自己身为臣子?!妄议汉王,该当何罪?!”

  淇国公邱福一双英眉紧巴巴的皱在一处,见状,文臣们、身兼爵位等人立刻是阴阳怪气了起来。

  “淇国公讲兄弟情分,殊不知这朝廷已经被汉王所耽搁,竟是还支持汉王,臣下都要以为,你淇国公是汉王的淇国公,而并非朝廷的淇国公了。”

  听到此话,淇国公邱福语塞了。

  只因这一拳道德绑架打得他喘不过气来。

  这句话让帐纱内的汉王听上去极为耳熟。

  直呼精辟。

  这不是先前自己道德绑架的文臣们说的话吗?!就硬抄?!

  这帽子盖在头上,哪怕是久经沙场,早已喜怒不形于色的淇国公也都变了脸色,一阵青红交接,有口难言了。

  而文臣自是穷追不舍。

  “这朝廷受损,算你淇国公的还是我等文臣的?国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朝政大事,岂容含糊?”

  “为汉王鸣冤?做邱福的可以,做淇国公的不行,敢问淇国公,你可分辨清楚了?”

  开口的便是身附爵位的大臣,武英殿下,自是身份浅的文臣便也是说个痛快。

  只因,法不责众。

  何况,又有这么多的大臣针对汉王,他们为何不敢?!

  待日后,逢人便说我上谏过汉王,面子岂不是足足?!

  汉王、淇国公都被我骂了,你是个什么东西?!

  你不会真以为,你身份比得上汉王吧?!

  对于这个,朱高煦可以理解……

  文官博名。

  那么如何搏名?!必然是站在高不可攀的身份人身上,随意大小便,然后去外边吹嘘,运气好还能铭传千古。

  淇国公沉默。

  这唇枪舌剑太厉害了,根本无力反抗呐。

  见状,朱高煦也是直呼精辟,什么叫做唇枪舌剑,辩口利辞?!这便是了。

  说起来……

  明朝的文臣亦有死谏的资本。

  从明太祖始,文臣便是可以约束皇帝的言行举止,如有不对,便可以直言不讳,甚至谴责的词语都可以用上。

  而明太祖也属于是自我约束了,被文臣们说的险些自闭。

  自此,明朝便是有文臣死谏的名声流传下来。

  只是,明朝还是那个明朝,明太祖的年代却一去不返。

  纵然,永乐年用的还是明太祖年的法制,可毕竟皇帝已然不同。

  文皇帝可谓是心狠手辣的第一人呐。

  公然评说王爷,这几乎是羞辱皇亲,简而言之,你不满意朱高煦可以,但你不满意汉王爷,这意思便截然不同。

  而随着一声金锣沉闷的传音,武英殿便是立刻安静了下来,原本嘈杂的声音更是荡然无存,朱高煦这也才是初次了解到,安静到落针可闻的这一词,并非是夸张词语。

  老人身披素衣,衣领、袖口上皆为发白,面貌孔武有力,是一个古代人的标准的刚毅脸庞。

  身材枯槁,皮肤皱褶,可以看得出来老人年轻时是臃肿的体态,只是因为国政,从而导致日渐消瘦。

  只是,此人气质绝非是能用言语表达的。

  杀气与威严浑然一体,且,不只是纯粹的杀气和威严,更倾向于迟暮之年的一条老龙。

  不错,或许只有这种虚幻的描述,能涵盖下此人的气场了。

  “这便是那个上能靖难遗孤,下能裸奔吃翔的文皇帝吗?!”

  此刻朱高煦心中只有两个字来表示他的心中的敬畏:

  “久仰。”

  “久仰。”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