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太子爷,您这么说话不亏心吗?(求推荐)
詹事府詹事,太子首席讲师郭正域今儿起了个大早,满肚子的说辞,走向皇宫。
心里想的是怎么能好好教育一下这位给自己惹事,跑去教坊司富春院吃花酒的太子爷。
自从上次朱常洛成功地背出了“大学”之后,近几天的朱常洛的课业完成情况令郭正域颇为满意。
郭正域连忙调整了他的教学计划,除了必备的圣人言之外,郭正域还特地从史书中节选了一些片段,供朱常洛学习。
今天的讲课也甚是顺利,太子爷认认真真、老老实实地读着圣人书,郭正域几次想开口劝谏,见到了朱常洛乖巧读书的样子,到了嘴边儿的话都被咽下去了。
上完了每日的基础课程,朱常洛不停地缠着郭正域。
连问写《礼记》里的问题,郭正域治《礼》出身的,自然是口若悬河,侃侃而谈。
日近午时,快吃饭的时候。
郭正域终于绷不住了,道:
“太子殿下,平日里出了熟读圣人经书、研习《礼记》之外,还要多看《皇明祖训》啊!”
“常洛时时温习,不敢遗忘。”
朱常洛低着头,乖巧答道。
“那为什么朝堂内外都在传太子殿下驾临富春院,还写了《雨霖铃》呢。”
“郭先生教训的是。”
朱常洛略微抬头,瞥了一眼一旁的大伴王安,慌忙又低下头去。
“哦?”
郭正域不由得浮想联翩,难道真的是王安搞得坏?
“是大伴带我去的。”
朱常洛憋了半天,似乎是鼓起了勇气,道。
一旁的王安听了脸都白了:
太子爷,天地良心,不是我带着您去青楼,而是您带我逛楚馆。
带着太监上青楼也就算了。
回来还颠倒黑白。
今儿个您说这话,是亏心不亏心啊?
郭正域半信半疑,嘴上叫骂:
“阉竖之人,安敢动我国本?”
“郭先生不要这样。”朱常洛忙站了起来,拉住自己的好师傅郭正域,贴着郭正域身边,小声道,
“王安的干爹是陈矩,就是那个掌着东厂的大太监。
郭先生您可万万不能得罪王安啊,得罪了他就是得罪了陈矩,
得罪了陈矩,就是……”
朱常洛说一半不说了,郭正域哪能不明白他言下之意?
得罪了陈矩,就是得罪皇帝陛下,嗯?
这王安居然是皇帝陛下的人?
难道说?!
郭正域似乎相通了什么关节,恍然大悟。
怪不得这么乖巧的朱常洛回去逛青楼,原来这是一个阴谋!
郭正域闭上嘴了不再讲这件事,只是嘱咐朱常洛安心静养,好好学习。
朱常洛连忙点头,如小鸡啄米。
眼看着郭正域离开了,王安忙给朱常洛跪下磕头,言说自己和陈矩再无关系。
朱常洛爷收起了那副小白兔的表情,淡淡地安慰道:
“我自然知晓。”
……
“我就知道!”
李府厅内,吏部天官李戴坐在主位,詹事府詹事郭正域、左都御史温纯左右陪坐。
郭正域先是叙述了在太子那里的所闻,李戴不由地感叹出声。
“这么说,是……”温纯手指天上,发问道。
“定是如此。”
李戴和郭正域齐齐点头。
王安是陈矩的人,也就是皇帝陛下的人,这件事儿做出来,又对皇帝陛下最为有利。
没准王安就是迎了上意,引导太子殿下去的富春院。
这么说,合情合理。
“你拿你儿子做博弈的筹码吗?”郭正域看着李戴道。
“我从不拿我的亲人做筹码,你呢?”李戴看着温纯道。
“我也不拿,谁拿自己亲儿子当政治筹码啊?”温纯答道。
“昏君!”
李戴三人齐声说道,继而抚掌大笑。
“哎,我御下不力,还是让一个御史把太子爷给参了。”
温纯长叹一口气,虽是识破了昏君的阴谋,但事情还是冲着不利的方向去了,这种感觉很不好受。
“不怪你,沈一贯那厮,居然不仅批红,皇上下礼部议论,还没给“封驳”回去。”
李戴也是叹了一口气。
“封驳”是内阁的一项特殊权利,如果内阁诸人认为皇帝的旨意不合理。
集体决定便可以内阁的名义否决了皇帝陛下的旨意。
“主上所言有误,身为臣子你难道不会封驳吗?”郭正域看向温纯道。
“旨意有误,纵使是拼着官儿不做了,我也要更正。”温纯看向李戴道。
开玩笑呢,听话的人能当左都御史吗?
“我也不会。”李戴答道。
“奸贼!”三人齐声道,骂的是沈一贯。
他们仨也算是常年和沈一贯不和,老对头了。
“还好礼科言官深明大义,把皇帝旨意给封驳了。”李戴呵呵笑着。
封驳权不只是内阁有,“六科”也有。
“太祖保佑!”温纯、郭正域听道了皇帝旨意最终还是没有下到礼部,便安下了心。
“太子殿下这首词写的倒是不错,景也好,词也好。”温纯捋髯笑道。
“你有一个好徒弟啊。”李戴也笑着看向郭正域。
郭正域却是叹了口气,道:
“我该辞官了,出了这事儿,没脸再当太子讲师了。”
……
“我就该把这群科道言官,统统抓紧锦衣卫的诏狱里面!”
启祥宫中,朱翊钧来回踱步。
腰中的宝刀早已经抽了出来,拔刀四顾,恨不得“封驳”了他圣旨的科道官就在面前,一刀劈了。
朱翊钧也不是没有别的方法,他可以强行下旨,也就是下一道“中旨”,命令朱常洛出京总理全国矿税。
其他官员接到“中旨”可以不从命,可以退休不敢。
但太子不能退休啊,只能被迫执行。
但若是下了“中旨”,就再也没有回旋余地了。
朱翊钧其实是不愿意下“中旨”,他还清晰地几个,前几年和盈朝众正对着干,“中旨”特封了一个辽东总兵官——李如松。
也许是没经过正常手续的圣旨不太吉利,转过年儿李如松就死在了蒙古鞑子手里。
朱翊钧虽是不喜朱常洛,但万不得已,他也不想用“中旨”这种方式,逆着盈朝众正做事。
思来想去,还是一筹莫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