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李渔三顾金华山

第5章 二仙闻茶 朝真探儒

李渔三顾金华山 李因上 4542 2024-11-15 08:56

  午饭,朱万侍带李仙侣至鹿田村用餐。村人先上一盘汤溪鸡子面。

  面条金灿灿,比普通面条更柔更韧。李仙侣尝之,汤汁异常鲜美。问其做法,答曰:生鸡蛋打糊,加淀粉,加水调成糊状,下锅煎成一张圆薄饼。将薄饼切成细条,像煮面一般下锅煮熟,再加上葱、姜、蒜和辣椒,如此这般,鸡子面鲜味既出。

  食至一半,又上金华土汤圆一碗。

  金华土汤圆,形似圆球,又多一个尾巴,有团圆和富余之意,又名汤团。相传元朝至正十七年(1357),朱元璋屯兵金西,部下连攻克徽州、休宁后,攻婺州未取。朱元璋便亲自率部前往支援,在九峰山遇谋士刘基、宋濂,很快就攻下婺州府。次年十二月,朱元璋亲临汤塘村农户家中。农户见来了一群官兵,不敢念慢,忙张罗着开锅做饭。

  农户将米粉调匀揉成面团,调和瘦肉、豆腐、萝卜成菜馅,包进米粉团中,下锅煮熟,每人七只分碗装给客人品尝。朱元璋一生行军生涯,饥一顿,饱一餐,还真没吃到过这样的美食,连称好吃,便问农户此物何名?农户也答不上来,便请朱元璋命名。朱元璋刚好为汤塘村命名,又在这里吃到带汤的米团,便说,这个就叫汤团吧。从此,汤溪汤团,名扬四方,成本地招待客人的主食。

  午后,李仙侣与朱万侍两人已饱腹,在厢房休憩,见窗外有陈子龙向观景先生告辞下山。看观景先生屈膝其面前,似有事相求。陈子龙气宇轩昂,又能平易近人,非常人也!李仙侣后悔没来得及向陈子龙自报家门,相结为密友。

  李仙侣问道:“贤弟与那卖绿茶女子,可有相会?”

  朱万侍答道:“已相会。”

  李仙侣感叹道:“噫!如此春光美景,岂不乐哉!”

  朱万侍摇摇头说道:“非也!光天化日竟安排在洞中幽会,有何事不可见人?”

  “囡囡家难免害羞,你俩相会之处可是双龙洞?”李仙侣想起昨日双龙洞奇遇。

  “非也。是双龙洞不远处之二仙洞。”朱万侍问道:“谪凡兄可曾去过双龙洞?”

  “我昨夜所至,经冰壶洞后出洞,这双龙洞和冰壶洞原为相通矣!”

  “谪凡兄不可打诳语矣!山路难走,我白日去二仙洞尚且还需半个时辰。未曾听说有人夜半无事游双龙洞和冰壶洞。加之,这两洞并不相通。”朱万侍偷笑说。

  李仙侣颔首以对,自知昨夜之事过于离奇,不足以向外人道也。

  朱万侍继而描述二仙洞胜景:

  二仙洞,又名双龙古堡,位于双龙洞西侧仅有半里之遥,得名于黄初平在此修炼。兄长黄初起在赤松子的引导下,随黄初平一同修道炼丹、普济劝善,后兄弟俩双双成仙。

  洞中有三层深洞,二层地下河及五条廊道,五座大厅等组成,岩洞特征叹为观止。石花、石笋、石钟乳、石幔、瀑布等自然景观令人目不暇接,尤其是洞内天然形成的大峡谷,及由生物藻类形成晶莹剔透的石花,在溶洞景观中都属罕见。

  “如此神仙之境,相伴相游者,可情定三生矣!”李仙侣拍手叫好。

  朱万侍忽而垂头丧气只管摇头。

  李仙侣细观朱万侍脸色问道:“为何看你脸上无光,无精打采。”

  朱万侍有些许愤怒,道:“哼!举岩的右手大拇指上,竟戴着戒指,与朴庵先生的无异。”

  李仙侣感叹道:“听贤弟所言,这卖绿茶收入甚是丰厚!”

  朱万侍看向李仙侣,眼中充满不悦,说道:“非也!我刚去厢房,见朴庵先生手中戒指不见矣!”

  “呜呼!莫非是朴庵先生弄丢戒指,为举岩所得。”

  “恐怕这朴庵先生是好色之徒!”朱万侍言毕,亦忘乎所以。

  李仙侣似乎故意袒护朴庵先生,说道:“那朴庵先生定是家产万贯之人。”

  “我确认那戒指仅为赝品。”

  李仙侣撇开话题,道:“举岩小姊所受为赝品戒指,岂不是很伤心?”

  “举岩爱慕虚荣,见钱眼开,不说也罢。”朱万侍转念问道:“朴庵先生是何人?我看你还所受他一个信封。”

  “江南如皋之旧友。顺路带家信耳!”李仙侣摸着怀中这封信,还未拆开过。

  “真是扫兴,那我去鹿女湖边再转转。”朱万侍一扬袖子便出门。

  鹿女湖是鹿田村前的一口小塘,常有浣女洗衣。有一块岩石如天外飞来之峰,安插在鹿女湖畔。浣女晌午洗衣,常以此岩石遮蔽烈日。

  朱万侍见石后有一朵倩影,搓洗衣物强健有力,被其气势所征服。观其浣衣,犹如敦煌壁画之舞女千姿百态、刚柔并济、美轮美奂,囊括汉代之婀娜,唐代之雄健,宋代之窈窕,集万千宠爱于一身。

  朱万侍无意打扰,隔岩问道:“敢问小姊芳名?”

  “奴家无大名,小名酥饼。”女子轻声细语回答。

  “酥饼?此名甚好,我最爱吃酥饼,每月要吃一百个酥饼矣!”

  “呵呵呵,公子定是大户人家,每月竟然能吃得起一百个酥饼。”

  “卖绿茶的人家,就给女儿取名叫举岩。那你家是做酥饼的?”

  “不是。”

  “你家卖酥饼乎?”

  “也不是。”

  “那你为何叫酥饼?”

  “呵呵呵,我不告诉你。”酥饼害羞的样子,更是激起朱万侍兴致。

  “小姊为何晌午才来浣衣?”

  “鹿女湖小,早晨村姑皆围池浣衣,身子挤不进去,只能轮到晌午。”

  “鹿田山谷可修一水坝,蓄金华山之无根水,小湖方可成大湖。湖面成明镜镶嵌于青山,湖水碧清如镜,群峰倒影似画,胜似高山海景、人间仙境,以供鹿田村民所需。”

  “公子理想之宏大,定是成大事之人,奴家爱慕不已。”石后倩影起身,貌似激动万分。

  朱万侍平生第一次碰到主动向自己表达爱意的女子,也耐不住性子,绕过巨石,想一睹酥饼真容。却见石后伸出一对粗壮的手臂,抱起朱万侍高高举起。

  “我的爹娘啊,这是何物啊!”朱万侍悬在空中,惊慌失措。

  “洒家就是喜欢你这般瘦弱的公子。”下方是一个粗壮的女声。

  “自称奴家的小姊何在?”朱万侍自知中埋伏,已泪眼汪汪。

  “洒家便是……”女壮士的声音消失在鹿女湖畔。

  鹿田寺中李仙侣正与观景先生畅谈。

  观景先生问道:“公子何不随御史公子一起?”

  “御史公子去鹿女湖畔,不知何果。”

  “鹿女湖畔有色姑,当小心谨慎为是。”观景先生一挥袖子,便向寺外走去。

  李仙侣听罢,心中便觉新鲜。只听说过色鬼,却没听说过还有色姑,只当先生之言为玩笑耳。两人向西北方向走出两里路,现一洞口,曰朝真洞。

  朝真洞口向西,前临深壑,背依青峰。洞前眺望,唯见四周芙蓉、鹿田诸峰挺立,宛若百僧朝圣求真,因而得名(又名真人洞,据传洞内曾有石真人)。此洞以“曲折深长,崎岖高旷”闻名,洞高约三丈米,全长半里。

  李仙侣问道:“观景先生,我方才看到洞中有一道青色的奇光,与山下智者寺中看到的一模一样。”

  “哦?洞中所住为载存先生,原主持鹿田寺内外事务,因失脚摔下山崖,落下终身瘫痪。”观景先生言毕便带路进洞,欲一同探望载存先生。

  历经主洞,引向两个支洞。左侧支洞,口小肚大,形似度母(观音变化为女身)手中的横倾花瓶,故名“观音”;右侧支洞也肚大口小,但尾长,形似螺蛳,故名“螺蛳洞”。洞内有行书题刻“燕真人洞”等字迹,稍北平地之上,有一巨石如印,呈圆柱状,约两人高,下与山根不连,仅存一线。洞内有“石棋盘”和“天池”,相传为当年仙人用水与弈棋之处。洞顶有一罕见大石梁,长达数丈,上有无数千奇百怪的钟乳石,纵横交错,侧垂悬挂,极为壮观。

  洞尽,有一人塌卧在石床上。

  李仙侣问道:“载存先生为何独居于此?”

  载存先生是一个微胖的中年男子,头发花白,蓄两撇八字胡,脸色苍白不显血色。据说,他咽喉部位被观景先生开一个大洞,全靠流食灌入此洞维持生命。

  “朝真洞是燥洞,湿度小,可居人。从古至今来此修仙之人颇多,沾有仙气。望此仙气能让载存先生康复矣!”观景先生斜眼视之,叹息一声。

  李仙侣越是靠近载存先生,这道青光便愈发强烈。他确定这道青光便是从载存先生身上发出。

  “达达道长也曾来看过载存先生,说他身上有一道青光,仍东方之炁所显现。”

  “何为东方之炁?”李仙侣想起达达道长所言,这东方之炁必与中土之炁为同类事物。

  “不知,只知南方之炁显现于山下智者寺界构大师,是为赤色。”观景先生手中变出一串念珠,是为僧人之意。

  “鄙人曾在达达道长身上看到一股乌气。”

  “达达道长掌管北方之炁,是为黑色。”

  “鄙人曾得达达道长所授一本《太乙金华宗旨》,此书有何用?”

  “凡人修炼可强身健体,神人修炼可凌驾三界。”观景先生脚下变出一朵云,有腾空之势。

  “先生已成仙?”李仙侣惊慌失措。

  “戏法耳!”观景先生袖子一挥,这朵云马上便消失。

  李仙侣应景喝彩,说道:“可否将此戏法教于鄙人?”

  “此戏法源于载存先生。若先生颔首答应,我必将此戏法,尽数传授。”观景先生似乎有意叼难李仙侣。

  “莫非载存先生可起身?”李仙侣回头,双手紧握载存先生的右手。

  其手冰冷无余温,片刻后竟渐升温,再过片刻,温度已高至滚烫。李仙侣受惊吓,松开双手一跃而起,低头再看向自己的手掌心,竟无灼伤痕迹。

  回望载存先生,其右手已浴火自燃矣!

  见此景,观景先生亦惊慌失措,出门打水,欲浇灭此火。怪矣!此火遇水不灭,愈燃愈旺。观景先生出门叫帮手。

  李仙侣却见载存先生身上青光腾空而起,在洞顶汇聚成为一旋转混沌。待观景先生领帮手到来之时,青光早已尽数灌入李仙侣体内。众人低头望向床榻,载存先生身躯逐渐化为虚无。

  后排瑞峰和尚说道:“众人莫慌!此洞方才射出青光万丈,是载存先生虹化涅槃之兆。”

  一炷香的时间,载存先生已荡然无存,所着衣物完好无损。

  “我是何人?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这是载存先生,生前最喜欢研究的三个问题。”观景先生心中仍有不舍。

  “他是一位儒学大家;他的思想来自历朝历代孔孟经典积累;他的思想将会被后人发扬光大。”李仙侣不由自主道出。

  观景先生微颔之,右手捋着自己的山羊胡子,勉强面带微笑,心中五味杂陈。

  众儒生听闻后,转忧为喜,纷纷告走相庆。

  李仙侣愈发面红耳赤,体内已有两轮金华相存相依、相生相克。

  “载存先生已逝,公子可想学戏法?”观景先生对李仙侣刮目相看。

  此时,李仙侣亦自觉得奇怪,方才还觉得这种戏法很奇妙,如今却对这种外在现象不感兴趣,只能婉言相拒。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