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回到大明当朱棣

第17章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自古以来,间谍与反间谍都是一个大命题。

  战争中,为了争取主动权,占据上风,敌对双方都会尽可能地了解与掌握敌方的力量、战术等多方面情况。

  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的确有它的道理。

  知己,就是清楚自己的实力和任务;知彼,则是了解敌人的实力与企图。

  知道自己的情况很简单,可要了解敌人的内部情况就会很难。

  除了从外围一些渠道了解之外,主要手段就是通过谍报人员来获取了。

  除此之外,每一方都有只想知道对方情况,而不想让对方过多了解自己的心理。

  于是,就产生了反间谍的活动。

  三十六计有云:

  疑中之疑,比之自内,不自失也!

  是谓反间计。

  通俗一点来说,就是巧妙地让敌人的间谍反过来为我所用。

  投降与我,给对方来个出其不意的反戈一击!

  在关键时刻有大作用。

  在朱允炆和朱棣彻底撕破脸的过程中,就有几个人起了很大的作用。

  两个朱棣的人,一个朱允炆的人。

  都叛变了。

  着实让人很难理解这种礼尚往来的自古传统美德。

  叛变朱棣的是他自己王府的长史葛诚,以及王府的护卫军指挥之一的卢振。

  叛变朱允炆的则就是这位皇帝亲自任命的北平都指挥张信。

  有明一代,王府长史总管王府事务,隶属于王府长史司。

  简单来说,就是就相当于藩王府的大管家,所有王府的大事小事杂事都归他管。

  所谓王府的高级打工人,王府各级官员的头。

  掌王府政令,辅相规讽!

  总的来说,如果藩王有什么要求或者是有什么大事要禀报给朝廷的,就由长史上书奏折给中央朝廷。

  也就是二者相互沟通的桥梁,传递信息的一个中间通道。

  倘若藩王有了什么过失,朝廷也会直接询问长史。

  官阶不高,正五品,却在藩王府中有着较大权力。

  说白了,就是中央朝廷用来限制封藩王行动的制度下的一个官职。

  始于洪武年间,在现在建文朝已经完善得差不多了。

  甚至朱允炆还多设置了一些王府机构制度官职来约束教化诸藩王。

  而葛诚就是这样一个人,他是燕王朱棣王府的一个长史。

  至于护卫军指挥,就更好理解了。

  就是一个在燕王朱棣上千护卫军中的一个二五仔武官。

  一个葛诚,一个卢振,一文一武,形成了朱允炆北平谍报分部的头头。

  在洪武末年,葛诚就被任命成了燕王府的长史。

  而这一天,朱棣派葛诚去南京上书奏事,走一个正常的流程。

  然而,意外却发生了。

  这上京汇报工作的葛诚被朱允炆秘密的召见了,出现在了皇帝内苑谨身殿。

  这葛诚具体给朱允炆说了什么,已经不得人所知,湮灭在了历史的潮流中。

  但是能够确认的就是,这葛诚直接背叛了朱棣,将王府里面的事一五一十的都给朱允炆说了。

  朱棣如何如何装病,王府怎样变成了兵工厂,私下里燕王的心腹如何招兵买马。

  所有他知道的一切都给朱允炆讲了。

  将燕王府的底细翻了个底朝天。

  当然,其中肯定不免有威逼利诱,以及仗势欺人之举。

  但是这些都不重要了。

  朱允炆就此在朱棣府中埋下了一个炸药桶,安插了一个谍报人员。

  信息战无所不在!

  而也正是因为这一趟的奏事之行,让朱允炆下定了要铲除朱棣的决心。

  一颗定心丸就这样被朱允炆吃下去了。

  一道道圣旨被朱允炆盖上了他的大印,然后快马传去了北平。

  逮捕四叔吧,我这个侄儿已经对他失去耐心了。

  为了大明天下,这次我要大义灭亲。

  皇爷爷,这就是您分封的藩王,孙儿实在没办法了。

  但是,你有张良计,我有过墙梯。

  深受朱允炆信任的北平巨头之一、北平都指挥使之一、被朱允炆亲自命令逮捕朱棣本人的张信,却毫无征兆的选择了背叛朱允炆。

  倒向朱棣。

  这张信直接将朝廷要逮捕燕王的旨意告诉了他,并且表示自己愿意弃暗投明,归顺燕王殿下!

  此时已经快四十岁的张信,做出了他人生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决定。

  而正是这个决定,让他成了永乐一朝朱棣的宠臣。

  活到了八十一岁才去世,生前是隆平侯,死后更是追赠郧国公,荣耀一生,青史有名!

  而这一切都是因为这张信是一个极其孝顺母亲的儿子。

  听妈妈的话,让他人生发生了这个重大的转变。

  张信是安徽临淮人,出身于军人家庭。

  张信父亲是跟着朱元璋打江山的红巾军老战士,他接替父亲的职务当了永宁卫指挥佥事。

  正四品。

  后来因为有功劳,又升到了都指挥佥事。

  正三品。

  朱允炆登基之后,朝廷大臣推荐他到了北平任都指挥使。

  用以监视朱棣。

  妥妥一个二代子弟,还是深受新皇信任的幸运小子。

  而上天更是待他不薄。

  话说这一天,张信接到了朱允炆给他的密旨。

  逮捕朱棣!

  但是张信早就对朱棣的名声有所了解,很是敬佩燕王的为人,更是认为这人有成大事的气魄。

  在古代,讲究一个天命在人。

  说你有王霸之气,那你很可能就是有帝王之资。

  丝毫的第六感就能让人开始多疑起来,信心坚定之人很是难得。

  张信就是这样一个人。

  于是乎,接到圣旨之后,张信内心开始动摇起来。

  抓?还是不抓?

  这是一个问题。

  一边是朝廷的逮捕命令,一边是朱棣明显的造反可能。

  但是燕王这人看起来是个能成大事的人,万一成功了呢?

  那到时候自己岂不是就有了从龙之功?

  张信很是为难,不知如何是好,就这样一脸生无可恋地回了家。

  到家之后,张信的母亲看着自己的儿子这番模样,也是有些疑惑,赶紧问出来原因。

  谁知道这张信也是个二愣子,口风不严,居然直接将朝廷的密旨给他母亲看了。

  还把自己心中的想法给说了出来。

  我就是想说这样随便泄露朝廷秘密的人怎样被朱允炆信任的,着实让人不解。

  但是事实就是这样,听到儿子说的事之后,张信的母亲很是惊讶。

  “儿子啊,这燕王朱棣所在之地是有王气存在的,你父亲还活着的时候就已经这样觉得了。”

  “你可千万不能抓他啊,要我说,你应该主动去告诉燕王,然后投奔与他。”

  “和他一起干,这是有大大的前途的!”

  命运就是这样的神奇,让人捉摸不定。

  一个堂堂正三品大员,就这样被他母亲影响,做出了背叛朝廷的决定。

  投奔朱棣!

  夜晚,张信偷偷用计去造访了朱棣,然后主动表明了自己的心意。

  情真意切,眼泪哗哗的流。

  燕王啊,咱老张就跟着您干了!

  从此之后,您是君,我是臣,未来大业可成!

  朱棣也是感动的一塌糊涂,想到朝廷都已经下旨逮捕自己了。

  这也是没有了回旋的余地了。

  当即命人叫来了道衍和尚和朱能张玉两人,几人开始了靖难前的最后一次密谋。

  起兵在即!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