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终章
吴三桂被围了。
在事情发生之前,这是他万万没想到的。
为什么本来好好的队友,忽然就成了敌人。
以至于,他腹背受敌。
朱慈烺遇刺,他是高兴的。
虽然他打着为皇帝复仇的旗号,但他也明白,这是他当皇帝最好的机会。
平分天下?
能当皇帝,谁跟你平分天下!
朱慈烺活着,他没法动手。
朱慈烺也不是那种柔弱的傀儡皇帝,是真的有兵有手腕的。
只要朱慈烺活一天,他就必须当一天的臣子。先不说能不能打的过,就是动手他,他也是谋朝篡位,会如王莽一般留下千古骂名。
朱慈烺自己死了,在他看来,是天赐良机。
可现在,皇帝梦还没做成,这仗,似乎就没法打了。
“报!西方出现敌军踪迹!”
“报!东方发现敌军踪迹!”
“报!北方出现敌军踪迹!”
“报!南方也发现敌军踪迹!”
一时间,都是各种各样的敌军出现的讯息。
虽然还没开始打,但他已经感觉到如山般的压力。
四面八方,都是人!
自己,这是被围了。
他揉了揉眉心,无奈道:“前军不变,后军变前军,成翼字镇,保护前军突围。前军集中力量冲击杜清的部队,从那里突围。”
到底是打仗的老手,很快,吴三桂就认清了现实。
事不可为便不为。
他的人不见得比敌人少,但他的劣势在于被人包了饺子。
只要能突围出去,换被动为主动,那这仗,就还有的打。
若是无法突围,敌人都不需要大肆进攻,只要将他们围起来,慢慢等他们粮草耗尽即可,届时,自然不攻自破。
看现在的样子,敌人,似乎也就是打的这样的算盘。
毕竟,蠢蛋或许会有,但谁身边还没个智囊了?
吴三桂的调动能力还是很强的,不久,大军就开始动了。
前后两军,几乎是对半分成了两半,变成了背靠背的姿态,也都是前尖而两侧张开的翼字镇。
若是从天上看的话,倒是像个菱形。
吴三桂骑上了马,看向身旁的耿精忠,说道:“老耿,你带十万人冲击清军,不求速战,尽可能拖住更多人。”
耿精忠点点头。
他又看向尚之信。
“侄儿,你五万人控住右翼,掩护前军突围。”
至于剩下的左翼,他则是亲自镇守。
三王都留了下来。
谁来突围?
他看向了自己的两个儿子,吴应熊和吴应麒。
“应熊带两万人朝淮思忠那里牵制,应麒带余下人,全力突破杜清的兵营,突破后,迂回到左后方与为父里应外合,击溃霍德阳的队伍。”
“是!”
“是!”
如此,吴三桂便已经安排好了。
其实,最重要的突围任务,他是想自己去做的。
可是另外二王都让他安排下来断后了,他要是也走了,难免会让人不信任,让儿子来,又好像是贬低了二人。
无奈,他只能自己留下。
但要突围的目标,只不过是一帮起义军而已,战斗力相对要差不少,组织性纪律性都不如他常年训练的士兵,硬碰硬,他还是占上风的。
打一帮草寇,他不认为会出现什么意外,是个人都行。
鼓声响起。
军队,便动了起来。
几十万人,一动起来,根本就摸不清敌人虚实。
哪里有多少人,敌军主帅的目的是什么,除非从上方观瞧,不然很难察觉,只能靠赌。
兵法,往往就是对赌。
以实击虚,便能赢,以虚击实,那便只能输。
吴三桂的主要目标是杜清,便让次子吴应麒带主力突围,为了掩护他突围,又让吴应熊打掩护。
吴应熊的战斗经验更加丰富,用两万人做奇兵来诱导,让吴应麒带近二十万大军做正军,来总攻。
用兵讲究的奇正之法,他还是记得的。
虽然读书不多,可兵法,他还是经常研究。
这玩意儿就是得多看,多想。
毕竟满清入关前,甚至以《三国演义》当做兵书研读,由此受益匪浅,还打了不少胜仗。
吴三桂的布置,自然是没有毛病的,只可惜,他的对手,也不是寻常货色。
本来他是将大力气都用来防御敌军围堵了,就是为了给前军制造突围的机会。
可却发现,他们前进多少,敌人就回退多少,完全不给他们正面交锋的机会。
连续几次,吴三桂察觉到了不对劲,眉头一皱,认为此事不简单。
“糟糕!”
忽然感觉不妙,不多时,探马来报,说吴应麒的大军,在前方遭遇了敌军主力,损失惨重。
他意识到,自己这一次是赌输了,于是赶紧命自己的左翼五万兵马,转守为攻,抓紧突围。
双方兵力差不多,虚实也只是相对的,既然以为是虚的地方有重兵,那么自己认为有重兵的地方,自然便是虚的。
如此,正好突围!
战场变化,瞬息万变。
奇兵可以随时变为正兵,正兵也可以随时变为奇兵。
目的是突破包围,只要能出去就好。
这一回,吴三桂毫无保留,直接全速前进。
敌军很快便被追上,双方一交手,敌军便溃败下来,丢盔弃甲,连锅都丢了一地。
吴三桂哈哈大笑:“果然是假的,兄弟们,丢掉辎重,跟我冲,把他们杀的片甲不留!”
在吴三桂的命令下,五万左翼兵丢掉了大半辎重,轻装上阵,急速追赶。
很快,他们便追到一处树林。
沿路,还能看到零散的一些敌军丢弃的辎重。
但刚深入,吴三桂便发觉了不对。
可此时想走,已经来不及了。
霎时间,周围的树林里,万箭齐发。
瞬息之间,便有数千人中箭倒地,人喊马嘶。
“撤退!撤退!”
只能看见箭,却看不见敌人。
此时,吴三桂也知道中了埋伏,他也慌了。
此时,最好的应对措施,是原地防守,他却慌乱之下选择了撤退。
这几万人,可不是几个人。
几个人随时都能喊,喊不住也能拉住。
可几万人一旦开始败退,就是几万匹马都拉不回来。
撤退的话刚喊出去,军中便乱了。
随即,两侧埋伏的敌军冲了出去,直接对着他们就是一顿冲杀。
如此,更乱了。
此时,吴三桂再想要控制队伍,已经不可能了。
只得跟那些士兵一样,自顾自逃跑。
可惜,他太显眼了,多少人盯着他呢,这可是大功。
没跑多远,他便被人下了绊马绳,让直接给甩了出去。
还没回过神来,便被几个兵丁冲上来,直接给五花大绑了起来。
在他被抓后不久,耿精忠和尚之信也投降了,至于他的两个儿子,老大吴应熊被流箭射中坠马,被乱马踩死。二儿子在不敌后,也被活捉。
不久,他们都被押往一处,至于那些士兵,则被没收了所有武器装备,尽数被遣散了。
士兵们没有意见,打了这么久的仗,他们早就不想打了。
唯有那些军官不是很满意,毕竟好不容易混到那个位置的,忽然变成平民,心里的落差让他们接受不了。
不过,他们想走,也不好走。
所有军官都被留了下来,跟那几位领头的一起当人质。
清廷也知道,留下这些军官,回头必定还会组建旧部,是个麻烦。
而将士兵放了,那些兵最多也就聚拢成几百人的山匪,没什么威胁。
老三王被抓了,新三王押着老三往去邀功。
玄烨非常热情的接见了他们,并当面承认他们的王爷身份。
这下,他们就合法了。
他们很高兴。
玄烨留他们住一些时日,好让人定做全新的蟒袍以及各类封赏,他们也同意了。
一切,看似就这么安定了下来。
但是到了第十日,一个本不该出现的人出现了。
朱慈烺,来了。
他带着十万大军,兵临定远关。
定远关外,几大起义军的兵将们看到大明的国旗都愣住了。
心说皇帝不都死了么,这是怎么回事?
尤其是当他们看到出现在军阵最前列的那位身穿龙袍的身影时,更是疑惑了。
朱慈烺一开始也没理他们,因为还不到时候。
他在等一个人。
果不其然,没过多久,定远关的城楼上,便出现了一个人。
爱新觉罗·玄烨。
一个很年轻的皇帝。
比朱慈烺还要年轻十几岁。
此时的朱慈烺,也都已经三十多了,看起来已经相当成熟。
“朱慈烺,听说你身中数十箭,我还以为你死了呢!”玄烨在城门楼上大喊,“你这是诈尸了,还是诈死啊!”
朱慈烺没有说话,伸手从旁边接过一把狙击步枪,远远的瞄准了玄烨的帽子。
砰!
只听一声枪响,下一瞬,玄烨只感觉头上一凉。
他下意识的缩了下脖子,一抹脑袋,帽子竟然是不翼而飞。
城门楼距离朱慈烺站的位置,至少有一千五百米,他扯着嗓门大喊才能将声音传到对面。
但对方,却能在这个距离下,对他发动攻击。
“我能打中你的帽子,也就能打中你的脑袋。自己开城门,省的我麻烦。”
比起玄烨,朱慈烺的气度就显得不凡许多。
他不需大声呼喊,声音便如洪钟便远远传去,且无比清晰。
这倒不是他内力深厚,完全是因为他在阵前准备了一个大功率的高音喇叭,自己手里拿着麦克风,可以随时开关。
“朱慈烺!我这里,可是有几百个人的命呢,你就不想知道,他们都是谁么!”
朱慈烺此时特别想发动命令直接开炮。
但是他是皇帝,必须是象征着光明与正义的。
至少在表明上,要表现的在乎那些人一些。
“我给你十万两,把他们都放了。”
“十万两,连一个吴三桂都不够!”
“你想如何?”
“你若是敢一个人进来,我便将他们都放了!”
玄烨只是刚才被吓坏了,这会儿在说气话,故意激朱慈烺。因为他认定朱慈烺不敢,这让就可以嘲笑对方是懦夫。
可令他万万没想到的是,朱慈烺竟然淡然的应道:“好。”
“哈哈哈!你个懦夫,我就知道你不······诶?”玄烨愣住了,他悄悄从城垛子上把头冒出来,问道:“你说什么?”
“好。”朱慈烺又回答了一次,“我进去,你放他们出来。”
“你认真的?”玄烨还是不敢相信。
这一次,朱慈烺没有回答,而是一夹马肚子,嘴里轻呵一声:“驾!”
他胯下宝马整体毛色红如赤血,一看便是宝马。
这轻轻一呵,宝马便快速奔跑起来。
众人大惊。
因为这马跑得太快了。
快到不真实,甚至直接留下了一连串的残影。
与它比起来,其他宝马都满的向蜗牛爬。
但这还不是最可怕的,更可怕的是,宝马跑到城门下后,玄烨还没来得及让放缆绳,朱慈烺一个纵身,身影也变成了一串残影,瞬间便爬上了数十米高的城墙。
玄烨只感觉眼前一花,一只有力的大手,便拍在了他的肩上。
“我来了,放人吧。”
玄烨吓了一个激灵,一回头,眼前所见,正是朱慈烺。
他揉揉眼睛,死活不敢相信自己所看到的。
能征善战的武人他见多了,这神仙般的手段,可是第一次见。
“走吧,找个地儿坐坐。”
“哦,哦,好。”玄烨也没了皇帝的气度和骄傲,乖乖的跟在边上,仿佛成了朱慈烺的小弟。
二人漫无目的的走着,远远的,有一队兵马一直跟着,四周墙上,也时常有弓箭手探出头来。
朱慈烺都知道,但不在乎。
他搂着玄烨的肩膀,显得十分亲昵。
“该放的放,该杀的杀,你明白吗?”
“明白,明白。”玄烨连连点头。
“让你做皇帝不可能,但你撤去兵权,我允你保留家族。百年王朝,千年世家,你明白吗?”
“明白,明白。”
“让你的人都撤了吧,他们伤不了我,但可能会误杀了你······”
就在这样一次有些戏剧化的情况下,明清两位皇帝进行了第一次会面。
而大明皇帝朱慈烺,也第一次在外人面前,展现了自己本人超越常人的力量。
甚至有人传言,他是神仙下凡,不多久,到处的茶馆都是他的故事。
诸王的兵都散了,他们也被留在京城养老,虽没了兵权,却保留了体面。
这里的情况不同,无法完全照搬北美洲的模式,但进行了因地制宜。
之后十年,国内修养声息,终于摆脱了贫穷,百里无人,千里无鸣的场面,再也没有过了。
持续稳定的发展下,国力逐渐强盛。
在这十几年里,朱慈烺派出了各部兵马,也陆续统一了欧洲、南美洲、澳大利亚、非洲,以及东南亚地区各国。
地球,在他的手里,第一次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统一。
在他七十岁的时候,他已经年近四十的长子继位。
之后的三十年,朱慈烺沉醉于科技民生领域的研究。
在他一百岁的时候,他的孙子以四十五岁继位。
自他开始,每一代帝王,都要进行严格的考核,再也没有立小皇帝的说法。
在他一百二十岁的时候,他亲手解除了自己一手打造的封建王朝,皇帝不再是唯一专政,权力下放,任何一个重大决策,都要经过各部投票。
此时,地球文明,在他的领导下,领先原本轨迹数百年。
在他一百五十岁寿终正寝之时,天下,已经完全太平了一个世纪。
即便在他死后,这样的和平也将继续延续下去,多方制衡的管理模式,代表着稳定。
至少数百年,天下无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