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必烈汗的金帐内,蒙古大臣和汉人大臣争得不可开交。
“大汗,我族自古马背上打天下,骁勇善战,无往不胜,如今这天下的版图,不可谓不宏大。皇祖铁木真创下的丰功伟业,到了大汗您这里,千万不能变了味道,让世人耻笑!您是继位的蒙古大汗,而不是继承了汉人衣钵的皇帝!”蒙古大臣说。
“马背上得来的天下,岂可马背上治天下?皇祖铁木真打到西方的多瑙河边,却因为无法管理广袤的土地和分散的人口而向东撤退。打天下易,守天下难,为今之计,只有建立系统的行政系统,建立中央集权,实现统一管理。腐朽的南宋王朝节节败退,如今百废待兴,急需推出一系列的新措施,整肃朝纲,安抚黎民百姓!”汉人大臣说。
“建立中央集权?笑话!两个机构复杂的政治体,金国和宋国,都成了我蒙古铁骑下的残垣败壁。那些系统的行政机构,都不过是用来层层盘剥老百姓的官僚,最终让人民不堪赋税,民不聊生。宋朝就是最好的例子!大汗,我们要保留皇祖铁木真留下的千户制,切不可本末倒置!大汗,切不可因听多了汉人的《三纲五常》,读多了《尚书》,《易经》而忘了我们是草原游牧民族的铮铮铁骨!难道大汗也要建一座瑶池,成为那个历史上纵欲享乐的皇帝吗?一个汉人和尚,竟胡说八道,惑乱人心!”
“休得无礼!”大汗喝斥了蒙古国大臣,对着那个被成为和尚的汉人大臣说,“子聪法师,请你继续说下去!”
“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我朝应顺天应人,革故鼎新,制民恒产,鼓励农桑,足食足兵,导之以德,齐之以礼。若是我们拿被当前的南宋腐朽的政权作为反面例证,从而否定建立帝制和中央集权的政治体系的必要性,无疑是刻舟求剑!如今我们已经取得大部分汉人农耕之地,再南下而去,必将吞并整个南宋疆域,如此幅员辽阔的土地和人口,若不能统一管理,必将重新回到藩王制,国将不国,天下将很快分崩离析!所以,当务之急,是尽快建立一套系统的行政法则,规范地方建制!“这个子聪法师说。
大汗看着双方说的都有理,双方互不相让,有些心烦意乱。
他的汗位,是自称忽必烈汗,按照传统的蒙古文章法与诸藩王联络,据理力争取得的。如今却要全盘摈弃蒙古旧制,重新按照汉人的做法,开帝制,兴汉法吗?他有些举棋不定。望着支持自己的这些忠勇的蒙古王子们,望着这些贤能的汉人幕僚们,忽必烈汗陷入了为难之中。
公元1260年仲春的燕京城,春风拂柳,万物复苏,气候爽朗宜人,忽必烈的却无心享受这美好的春日光景。
心烦意乱的他在行宫里一个人走着。
大病初愈的梁媛,走出了行宫的蒙古包,她缓缓迈着步子,抬头看那热烈的阳光。
他看见了她,那瘦弱纤细的身子,在温和的春风里,似柔化成一缕轻烟,成为烈日下摄人心魂的光影。
她停住脚步,望着远方的天空沉思。
他轻轻走近他,却不想打扰她。
”繁花里,春日正盛,百鸟朝鸣,兽虫伏圣;中统年,忽必烈至,高屋建瓴,雄韬武略。没想到,我竟见证了历史!陆同学,你在哪里啊?“她轻轻说出这句话,然后低下头,看着蟋蟀从脚下的草丛跳过,她低下身子要去抓那只蟋蟀,因护着伤口而跌倒。
他赶紧去扶起她,等她站稳,随即放开自己的手,他看着她苍白清丽的脸,心生爱怜。
”大汗!“她行了个礼,低着头,等着他说些什么。
”你在夸我?“忽必烈问。
”大汗受万人敬仰,我也当是如此。“
”还未正式登基,众臣们就你争我吵,说个不停。我哪有你说的雄韬武略。我现在就是个烦恼的庸人!“他想了一下,又问,”你说的高屋建瓴,是什么意思?“
”大汗会为华夏的版图建下丰功伟业,厚泽世代。“
”我对我的能力表示怀疑。你知道,蒙古的将领们,虽然忠诚于我,却不免对我微词颇多,因我身上缺少蒙人的英勇果敢而多了汉人的计谋诡谲。汉人的谋士们,也会担心我只有蒙古人的穷兵黩武而没有权衡大局的智慧。在取得了这个汗位之后,接下来要何去何从,我竟不得而知!“
”双方各执一词,必然都有偏颇,大汗是智慧过人的天之骄子,一定知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道理。不如双方的话,都各听一半。“
”说来听听!“
”蒙古人怕的不过是以后失去兵权,汉人怕的不过是大汗将权力分散给藩王,不好管理。那么,就让蒙古人继续当兵,让他们执掌兵权,成为国土的捍卫者,让他们建立战功和威名。而同时,大汗可以建立中央集权,将各地行政,经济,文化,教育的设计权和调配权抓在大汗的手里。“
”如此,甚好!阿媛,你三言两语,竟解了我心头之惑。“
”大汗的智慧盖天薄云,我只是讲了我粗陋的一点想法。“
”阿媛,你终于康复了。我很欣慰。“
”谢大汗和夫人的照顾。“
”以后你要称皇帝和皇后,阿媛,记住了。“忽必烈温和地说,他想张开双臂,把眼前的这个女子拥揽入怀,却看到她深藏眼底的倔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