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转眼之间,一年便过去了。自从崇祯八年六月底,吴大志所纳小妾媛儿怀喜之后,吴家上下便称小媛为“媛夫人”。
崇祯九年五月初的一个晚上,千户城衙门内堂外,吴大志正背负着双手焦急地来回踱步。
老弟吴承志看在眼里,也是忐忑不安:“大哥,您这么走来走去也无甚办法,如此这般,我心里也有一些不踏实。”
“哎!先前城里名医江大夫所说媛儿怀的是个少爷,可这孩子未出生,到底是真是假呢?”吴大志停下来,叹了口气。
屋内媛儿惨叫不止,稳婆和婢女小芳又不停地催促。这般场景,吴大志即便两世为人,也有些紧张不安。
“哇~哇~~”半刻时辰之后,屋内出现了婴儿响亮的哭声。
“生了!夫人生了!”,“恭喜大人!是个少爷,吴家有后啦!”城里请来的产婆和婢女相继贺道。
吴大志听闻哈哈大笑:“好!甚好!府里众人皆赏银五两,亲卫大队的弟兄们赏银二两。承志,赶快吩咐张秀才去办!”
“谢大人恩赐!”,“恭贺大人喜得少爷!”家里下人和门外值卫的亲兵们尽皆谢喏。
“好嘞!”老弟也是笑眯眯地答道,遂大步离去。
吴大志说完便掀开了门口的红布帘,走进屋内小心翼翼地从产婆手里接过孩子,看向媛儿道:“快看,孩儿不哭了!媛儿,名字我都想好了,就叫吴邦,乳名邦儿,如何?”媛儿听到虚弱地笑了笑:“便依相公所言。”
次日清晨点卯,吴字营众将士列队完毕后,尽皆朝吴大志弯腰抱拳做礼:“恭贺大人,喜得贵子!”,吴大志闻言笑得合不拢嘴:“多谢兄弟们的好意啊!稍后,各队把总去找张秀才领赏,每人二两银子,哈哈。”士卒们闻后无不面带微笑,吉言相谢。
当日午时,吴家大办酒席十余桌,邀请关系不错的乡绅以及城里的赵参将、程游击等数十人举杯相庆,收有贺礼金银七千余两。
当晚,吴大志又陪同一众亲卫及把总们喝的伶仃大醉。媛儿见了甚是不满,便抱着孩子和婢女去厢房里睡。吴大志见状也不放在心上,平时甚少饮酒,今日难得如此高兴,便敞开了肚皮痛饮。
…………
日上三竿,吴大志晃了晃脑袋,喊来婢女洗面穿衣。随后,一边食用肉粥,一边看着媛儿为孩子喂奶,心情愉快。这孩子越看越满意,生的白白胖胖,虎头虎脑,十分惹人怜爱。饱饭之后,叫来老弟,两兄弟又为中堂里的亡父灵牌磕头上香,告之了吴家有后的喜讯。
古人对香火的延续看得极为重要,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一众属下也更加效命。其中道理,众人皆知:如遇不测,不至于没有效忠的主公。
当然,幼儿时期是人生的起点,许多人便是吃亏在这起点之上。其中饮食、教育甚至‘环境’影响,皆是重中之重。举个最为典型的例子:当朝共有十六位皇帝,除了太祖朱元璋、成祖朱棣、洪熙皇帝朱高炽(朱棣长子)、宣德皇帝朱瞻基(朱棣长孙)、弘治皇帝朱佑樘(宣德之孙)这五位比较贤明以外,余下一个比一个不堪,甚至崇祯皇帝朱由检比前面十位都强。为何?皆是皇室没有注重子嗣的培养和教育,坐了皇位却无力治理朝政。
吴大志绝不会让吴家发生如此‘悲剧’,孩子还未满月,便为其编写了一本厚厚的《吴氏家训》。里面含概了为人处世,军事谋略,治国良策以及人文地理等诸多内容。只要孩子熟读和深思此书,长大后能力方面,自然会比眼下这些所谓的秀才举人们强得多。媛儿观得自家相公对“邦儿”如此重视,甚至不辞劳苦地编写家训,极为高兴,对吴大志所计划如何照顾和培养孩子的方法皆是深信不疑。老弟吴承志知晓此事后,当即恳求大哥以后负责教谕吴家的所有后人,为吴家的繁荣昌盛而操劳。
看着“邦儿”一天天地成长,吴大志彻底没有了后顾之忧。如今“吴字营”兵强马壮,暗地里李猛又扩充人手至三百余人。今后面对各种复杂的形势,吴大志当劈荆斩刺,为吴家的后世子孙们扫除一切障碍。
待高兴的劲头缓了两天之后,吴大志便将心思放在士卒们的操练上来,苦练杀敌武艺。
经过一定的了解后才得知:古人们武艺最强者,于持有兵器和暗器的情况之下,能敌数十人已是不易。那些民间传说和故事,有着极大的夸张与虚构成分。这世间根本不存在什么“万人敌”之类的武将,许多斩获皆是其麾下士卒们所杀,由此一传十、十传百,将其所率部下斩杀之敌人数皆算在将领一人身上。有好事者甚至以讹传讹,添油加醋,致使事情越传越离谱。
例如,鞑酋努尔哈赤出生时曾用野猪皮包裹,率领鞑子们烧杀劫掠,多次大败朝廷的边军。登州城茶坊里的闲汉便传言鞑子们是“野猪精”转世,拥有三头六臂,是吃人的恶魔。吴大志听闻后嗤笑不已,直叹百姓们是如此无知。
由于吴大志和吴承志两兄弟从小在老爹教养之下,习得十八般兵器。战马之上,斩杀十数个普通兵卒不在话下。
不管鞑子还是贼寇,精锐士卒和将领们皆着有铠甲,阵战之上,多余的招式并没有什么作用。只有攻击敌人的面部和咽喉,方能一招制敌。于是乎,吴字营的兄弟们整日里对着编制的稻草人刀劈矛刺,甚至食饭之时也相互瞧着对方的脖子。
吴大志每日傍晚操练完士卒们后,便回到家里抱着邦儿,询问孩儿是否有什么异样。古时婴儿最易夭折,如不时刻关注和呵护,恐怕会生有疾病。随后,又吩咐老管家派人请来了两个奶娘帮忙照看着邦儿。
此次喜得麟儿,使吴家上下增添了许多笑容,老弟吴承志办起事来也是心情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