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龙明无双

第25章 2.藩王问题

龙明无双 密涅瓦的晓 1975 2024-11-15 09:02

  到了明末,享国二百多年的老朱家穷得叮当响,其中问题多多,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就是藩王问题。

  分封藩王,是历代封建王朝的通用制度,朱元璋建立明朝后,也沿用了这一制度,从目的说,正如朱元璋所说:“以藩屏帝室”,就是用藩王权力来巩卫中央。

  但朱八八脑袋犯抽的一点,就是给予藩王的权力太多,明初时的藩王,个个重兵在握,在地方上,军权财权一把抓,可谓是藩王们的“黄金时代”。

  作为藩王叛乱的胜利者,永乐皇帝朱棣,对于藩王拥兵的危害,自然感同身受。在坐稳了皇位之后,除了清算建文帝旧臣外,他大张旗鼓做的另一个事情,就是削藩。其实削藩这件事,早在建文帝当政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办,不但当时的朱棣被恶治,其他诸如周王,代王,齐王,不是被削去王号,就是惨被关押。而在朱棣登基早期,为收拢人心,对这些倒霉王爷们,也曾大力安抚。朱棣杀进南京后,第一件事就是给藩王平反,之前被建文帝修理过的藩王们,大都恢复了爵位。另外还有优待,不但提高藩王们的经济待遇,还提高王府官员的品级。封赏也很大方,比如对周王,一即位就赏赐了两万多钞。接着周王过生日,更又送了大批财物。他那时对藩王“倍加恩礼”,真如春天般温暖。

  当然,正所谓:“雷霆雨露皆君恩”,雨露一过,雷霆就来了。

  早在对藩王无比恩宠的时候,朱棣就已经行动,在各位藩王的身边密布眼线,严密侦测一举一动。而且这帮藩王们,除了少数人,大多数都劣迹斑斑。罪过不难找,就看时机,枪打出头鸟,最先倒霉的是宁王朱权,早年宁王坐镇北疆,手握重兵,一个不留神被朱棣挟裹着造了反。事后朱棣也很关怀,也把宁王迁到南昌,说是给他个经济富庶的好地方享受,其实是监视起来。随后就百般找茬,气得宁王闲暇时常有怨言,结果又被朱棣知道了,立刻派人搜查,虽然没找出什么证据,但明白利害的宁王,就此吓得不轻,从此沉迷鼓琴诗书,绝口不提政事,总算躲过一劫。

  经过朱棣一番动作后,明初几位势力极大的藩王,都被削得损失惨重。而边境上的藩王们,更大多被迁入了内地。比如辽东,宣府等边境地区的王爷,更几乎无一幸免,哪怕保留爵位,也要挪地方。这样的后果,一是巩固了中央权力,但更深远的后果,作为边境重地的辽东地区,防务大为削弱,从此都要靠当地部落镇守维护。后来努尔哈赤的起家,这时起就挖了坑。(不过老野猪皮现在算是废了)

  在朱棣以后,明朝对藩王的禁令越发严苛,甚至藩王们不但不能与官府结交,更不许从事士农工商之类的行业。连出城郊游都要被监控。至此以后,所谓位高权重的藩王,大多成了一群锦衣玉食的高级囚徒。朱棣的削藩,从效果说,是立竿见影。之后明朝虽然也发生过藩王叛乱,但几乎每一次都被迅速平定,从没闹出过“靖难”那样的大折腾。而藩王们的生活,也从生下来就注定:只要不乱说乱动,生活还算美好。

  但要饲养高级囚徒,花费就多,从财政开支上来说:亲王的固定工资,即禄米,每年就有一万石,郡王是两千石,镇国将军一千石,辅国将军八百石。其他的各类爵位,更都有数额规定,累积下来,本身就是个天文数字。另外还有每年不固定的各色赏赐,有时候甚至比固定工资还多。

  而对于藩王来说,政治上没自由,吃饭穿衣受限制,但生孩子的自由,却是绝对有,大多数的藩王,都是逮着机会可劲生。生了就要给待遇,世代繁衍下来,人数滚雪球一样增加。就拿《天潢玉牒》里的记录说,到了嘉靖初年,明朝的宗室总数,就比明初膨胀了上千倍。万历年间,总数长到三十多万,明末天启年间,更有六十多万。

  除了这些固定的财政补贴外,各地的藩王们,其实也都生财有道,搞政治没前途,搞经济挖国家墙角,那是各个都有一套本事。最固定的办法,就是“钦赐”,就是向朝廷讨要土地。在明朝中前期,比如宣德,正统年间,明朝赐予藩王的土地,通常都是几十顷,到了明朝中期,就有了几千顷,至于福王同志,万历皇帝一次性就给他四万多顷。

  即使如此,藩王们还是不消停,大多数藩王,一辈子都在想尽办法发财,通用的招数,就是侵占民田。侵占民田的招数,也有好几种,一种是造假,就是故意把看中的好田地,勾结官府指认成荒地,求得朝廷赐予,然后强行侵占。另一种叫“投献”,就是很多交不起税的小民,自愿把田地放在藩王名下,以此来逃避税赋。如此一来,明朝中后期的土地兼并,也就越演越烈。

  再加上藩王下面的子弟们,乃至子弟的亲眷们,七大姑八大姨,八竿子打不着的亲属,都敢巧立名目要赏赐,大明国库能不穷吗?

  朱由校此次借着郑贵妃来召回福王,一是惩治这个贪得无厌的混帐,二是用福王当块敲门砖,收拾这群藩王们,要知道,抄一个福王就让快递小弟实力大涨,全国的什么什么王几百个,他们足够让大明国库肥得流油。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