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清平的院子里人满为患,小猪圈被味道里三层外三层的,都来看这稀奇事。
对于小黑彘为什么生下小白彘这个问题,怎然有很多人问的,但沈清平只是微笑着答说这是不传之谜。吃饭的手艺要留下,这个道理大伙儿都懂,所以都知趣的没有再追问下去。
当然对于这小白彘有何奇异之处,跑来的额乡亲们问的更多,沈清平倒没有隐瞒,大大方方的告诉他们小白彘长得速度快,大约是小黑彘的一倍,一年就可以出栏了——这也是沈清平要他们宣传的。
一年!
听到沈清平的话,所有的乡亲都是大跌眼睛,这完全颠覆了他们对彘的认识!他们养的黑彘从小到出栏,可是需要二年,甚至三年、四年!因此有人完全不敢相信,大多数人都是半信半疑,以玩笑的口气试探说大郎你可别骗我。
沈清平心里清楚他们的疑惑,这个时代养殖方式和品种都很落后,黑彘是地方品种,本身就没有国外的杜洛克品种长得快,而且在喂养上更是不行,大多数人只能是混个温饱,怎么舍得给猪吃粮食,在这里的大多数是为一些米糠、搭配些青草,甚至完全是青草!因此大多数要养两年才够出栏的量,而他们也不懂什么最佳料肉比,猪大了还想再大,因此往往养个三年、四年。
眼见为实,多说无益,对此沈清平只能笑笑,同时心里嘀咕着:“我这多亏是说一年,要是说五六个月长大,他们只怕会说我吹牛皮吹到天上去了!”
当然也有相信的,比如田生,“我给这小子放驴,他总的给我便宜些吧!”抱着赚便宜的心里,田生提出要卖。
这窝小彘母的他打算留钟做三元猪,公猪他打算当种猪卖出去,因此沈清平笑着回绝道:“这些小彘是和黄府共有,卖不卖他不完全当家。”
“他居然和东家合作了!”
沈清平话才出口,乡亲们都有些发呆,随即回应道:“大郎,你好厉害呀!”“大郎,出息了!”“大郎,以后提携提携老叔。”
话音里带着羡慕、带着嫉妒、带着敬畏,沈清平微笑着颔首。
如此熙熙攘攘了一阵子人群才散去,但沈清平家的小黑彘生了一窝小白彘,而且沈清平说小白彘半年即可出栏的消息却由此不胫而走!
黄莺儿趴在墙头上,这时早就等的焦躁了,见人群离开,立刻娇声喊道:“沈大郎你过来,我爹爹让我问你话。”
狐假虎威!
“什么事呀?”来到墙下,沈清平抬头问道。
“我爹爹让我问你,你家小黑彘怎能生下小白彘,这小白彘有何神奇之处?”
这个问题沈清平在院子里已经回答过了,但院子里乱糟糟的黄莺儿并没有听见,所以她又重新问了一遍。
而对于第一个问题,沈清平依旧很所示核心机密不能泄露。听此,黄莺儿撇了撇嘴。第二个问题沈清平倒是原话奉上。
答完话,见黄莺儿下了竹梯,沈清平也转身离开,而就在这时,“你家的辣椒还有吗,我娘要吃。”沈清平一扭头,黄莺儿小小的脑袋又从墙头上冒了出来。
“有。”沈清平在墙下答道。
“有。”刘氏在院子里答道。一个多时辰小黑彘已经下完了。
说完刘氏在瓷盆里洗了下手,就转身进了屋子里,再回来时手里已经端着一个小小的柳条筐,筐子里堆满了辣椒。
“娘,留些,我还要吃。”
见自己早上新摘的辣椒全部被端出来了,沈二郎在猪圈边嚷嚷着,同时狠狠的瞪了黄莺儿一眼。
“瞪什么,打死你。”黄莺儿立刻柳眉道竖。
而刘氏却像没听见似的,来到墙下,把辣椒高高举起,同时叮嘱道:“黄小姐,夫人要是想吃,尽管开口,园里多着呢!”
沈二郎:“……”随后他的嘴巴撅了起来。
下了竹梯,黄莺儿先把辣椒送到了小厨房,然后才往黄尊素的书房走去,透过梅花上的纱窗。看黄尊素正在里面看书,“爹爹。”黄莺儿欢叫了一声,小腿跳跃着,三蹦两蹦的跳进了屋子。
“莺儿,那小子怎么说?”见黄莺儿进来,黄尊素放下了书,笑着问道。
“爹爹,那小子说小黑彘为什么能下小白彘是核心秘密,不能说。”黄莺儿偎依着黄尊素的膝盖答道。
“哦……核心秘密!”
黄尊素愕然了一下,“这小子果然机灵,连我也不说。”心里感慨着,黄尊素继续问道:“那小白彘有何奇异之处他说了吗?”
“他说了,他说小白彘长得快,一年就可以出栏。”
“一年!”
黄莺儿不懂得经济,也觉不出这时间上有何神奇之处,但以黄尊素所站在的高度却把这事看的一清二楚:彘是平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更是农业肥料的主要来源,明武宗朱厚照曾禁止养猪,但因此事牵扯着国民收入,赋税的收取,国家的财力甚至士兵的战斗力等一系列问题,最后不了了之,所以说养猪是国家战略的需要。
而如果养猪的时间缩短一倍,那就意味着平民的收入的增加,田产的增加,物产的丰厚,与国与家而言,都是好处多多。
虽然还是东林党的党魁之一,但东林党的思想还是没脱离‘忠君报国’这个范畴的,甚至汪文言、左光斗在狱中被冤杀。临死前还写书感叹以后不能将此有用之身而报家过了!
因此想着这小白彘对家国所能带来的好处,黄尊素的身体禁不住微微颤抖起来:“是不是真的,可能是真的,如果是真的那技之作用大矣……可惜我就要走了,回头让思儿写信告诉我。”
随即又想到这猪场是两家合作的,黄尊素突然间感觉他好像赚沈清平的便宜了。
一时之间,黄尊素思绪如潮……
……
梅雨天一般一个半月,算算时间也快过去了,在田生牵驴走后,沈清平找到了赵老六,让他找五六个人先放线、挖地基。
沈清平给开出的价格是每天一百文,一个月三两银子!那时人工便宜,找人盖房子一般就是管顿饭的事,这个价格让赵老六浑身颤抖,虽然沈清平名言不管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