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启七年九月初,京城因为谋逆案正值风声鹤唳之际,京军却开始在全国大规模招兵和全方位整顿。
力度之狠,决心之大,在大明两百年来绝无仅有。
以天启皇帝亲自任组长,英国公张惟贤和兵部尚书崔成秀为副组长,定国公徐允祯、东厂厂督魏忠贤、新任命的西厂厂督王体乾为组员的京营整顿工作组,拉开了轰轰烈烈的军改大潮。
京军三大营兵力约有十四多万人,可有一半是老弱。
按照潜规则,京营部队名额短缺时,都有四处招收闲散人员,这些老弱之人大都是通过贿赂进来领军饷,充人数。
军改工作组对各营士兵都加以考试,不是年轻力强勇武过人的一概裁汰出京营。
因为高标准严要求,几天下来,居然有八万多人不合格。
不过,这些人可不能一裁了之。
不管是不是出于人道主义考虑,这八万多人以及他们的家属要吃饭。
毕竟,他们也真心不容易。
再说了,在天启皇帝眼中,这些人还有价值,多好的劳力资源啊!
于是,这八万人又分为两部分,稍微强一点的作为辅兵,进入辎重营,作用就是为前线将士和京营提供营帐和食物等等,也就是后勤部队。
剩下的,则成立工程营。
构筑重要工事、铺路架桥、构筑、设置和排除障碍物、实施破坏作业……总之,在天启皇帝心中就是干活的。
至于这些人的定饷,等同时下卫所将士,每月一两五分。
裁汰老弱之后,剩下的自然就是精壮了。
不过,也只是精壮而已,离合格的战士还差远了。
京营已经十几年没有出战了,战术战法就不说了,就连勇武,恐怕也堪忧。
至少,不如边军是肯定的。
所以,需要再选拔,然后严加操练。
天启皇帝下令,京营三十六营将士,从中挑选年龄必须在二十五岁以下,力气必须在二百五十斤以上。
本领必须是兼能弓箭火炮马术,组成选锋军。
何谓选锋?
军中精锐也。
选锋军装备精良,士卒骁勇,乃军中主力。
裁汰老弱之后的京营普通将士定饷三两每月,而选锋军比他们多一倍,每月六两。
如此一来,军中将士被刺激得嗷嗷叫,每个人争先恐后拼了命想人入选锋军。
想法自然是好的,可这靠的是真本事,弄虚作假不得。
故而,三十六营将士中,只有一万五千人合格,离天启皇帝组建十万选锋军差得太远。
剩下的兵员,只能从九边招募。
于是乎,兵部的调令和京营的军官,奔赴辽东镇、蓟州镇、宣府镇、大同镇、太原镇、延绥镇……
调兵遣将。
同时,武人的事情自己做主,也随着传遍九边。
天启皇帝的军改魄力很足,阵仗也大,更是卓有成效。
只是……
皇城脚下,高大威武的魏老狗府邸内,魏公公急得团团转。
他的心中是崩溃的,皇爷诶,你是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京营这个搞法,究竟要花费多少粮饷?
他老魏是有些本事,能搜刮,可也挡不住这个搞法呐!
谁不知京营需要改革,可那要银子啊,尤其是这个搞法,魏公公表示亚历山大。
“干爹,过去京营十余万人,士兵粮饷一个月约五十万,一年六百万就可以开销。
其中漂没一些,甚至还不到这个数。
现在陛下说一期先组建三十万京军,增加训练量,更换武器,将士服饰要统一,马匹要四十万匹,还要向夷人购置新式大炮……”
说到这里,崔成秀瞄了一眼愁容满面的魏公公,也很无奈:“儿子估算过,如果这样,那么平摊每个将士身上,怕是一个月要八两纹银。
三十万京营将士,每月将花费两百四十万,全年共计两千八百余万,将近是过去的五倍。
而且,陛下明言,不得苛刻不得漂没,必须实打实发放落实下去……”
魏公公算数不是太好,狗腿子崔成秀算得很详细很具体。
“这么多?”
听到具体数字,魏公公心肝一颤,整个人脸色苍白,仿佛不是活人。
尤其是一期的字眼,更是让魏公公不明白是几个意思?
一期都搞不下去了,难道还有二期、三期,莫非京营要百万大军,那一年军费又该是多少?
魏公公算不来,也不想去算。
因为算了也没用,他解决不了。
这些年来,他是通过一些手段,让朝廷朝政有所好转,但也只是勉强维持,还没有富余到可以支撑皇爷雄心壮志。
皇爷的军改目标要实现,除非将江南富商全部杀光抄光,可这明显不可能呐!
“来人呐,备轿,咱家要进宫。”
魏公公不敢往下想了,心脏实在跳得厉害,都快要昏厥了。
外人都说自己心脏大,可跟皇爷相比,魏公公觉得不是一个档次啊!
乾清宫,暖阁内。
天启皇帝并不知道魏公公的烦恼和苦楚,当然,他也不在意,朕要解决的事情也不少。
宽大的龙椅中,天启皇帝盯着兵部呈送的京营将领名单,蹙着双眉。
京营中将领三百六十人,基本都是勋贵子弟担任。
这件事情必须解决。
整个京城勋贵子弟,又有几人在战场上杀过人?
他们不是在京营就是在五军都督府混日子,所率领的军队连京城都没离开过,更不要说北方战场了。
为将者,一军的军魂,有他们在,是一颗老鼠屎坏了一窝汤。
若是由他们担任将领,朕御驾亲征那就是他娘的一个笑话,给建奴送人头啊!
自找死路。
你看看,逃跑将军王朴居然还担任副将,这能行吗?
“皇爷,魏公公求见?”
门口,传来宫中小黄门禀报。
这老狗,事情一大堆,谋逆案还等着他,这时候进宫干什么?
不过,念在他操劳的份上,天启皇帝淡然吐了一个字:“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