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清穿:胤礽也能当皇帝

第16章 迁海

  “展海令”对应的是“迁海令”。

  从顺治朝的1651年开始,为了对付沿海的活动的郑氏集团,防止沿海民众支援响应,在“迁海令”之前,先发布了“禁海令”。

  “沿海省份,应立严禁,无许片帆入海,违者立置重典。”

  到了1661年,八岁的康熙刚即位。在郑氏降将黄梧的建议下,辅政大臣鳌拜几人发布了“迁海令”。

  范围北起直隶、山东、江南,浙江,南至福建、广东省,沿海居民均属迁海范围。

  朝廷强令居民分别内迁30到50华里,其中广东地区曾连续内迁3次。

  朝廷派人分赴各省监督执行,违者施以严刑。

  南方四省中以广东、福建为最严,因为这里面对着郑氏集团的根据地,台湾。

  凡迁界之地,房屋、土地全部焚毁或废弃,重新划界围拦。

  要求“迁海令”公布三日之内,民众全部迁走,否则以通敌罪就地格杀。

  而三日过后,很多民众还不知情,立即就遭到杀戮,或者被迫逃亡。

  “自有粤东以来,生灵之祸,莫惨于此……”

  “……飘零日久,养生无计……父子、夫妻相弃……”

  “……斗粟一儿,百钱一女……”

  “……丁壮者为兵,老弱者辗转沟壑……”

  “……或合家饮毒,或尽帑投河……”

  “……有司视之如蝼蚁……亲戚视之如泥沙……”

  “……八郡之民,死者数十万计。”

  后世有说法,大清灭亡就跟“迁海令”有关。

  因为国父中山先生的老家,就是广东香山县,也在迁海范围内。

  据后世地方志记载,这次广东历史上最大的浩劫,造成的沿海迁民死亡率,高达八成。

  到了康熙三年,因迁海令导致沿海生产骤停,盐场荒芜,粮价飞涨,给依然居无定所的迁民,带来了又一波死亡。

  “……一银斗谷……采野苗树根以食……卖妻弃子,饿殍载道……寻死者比比皆是……迁民十之七八死。”

  香港和深圳的前身,新安县,十几万人只剩下两千人,降为新安镇,并入东莞县。

  此类事件在当时的沿海各省,大量发生。

  很多旗人官员都看不下去。

  正蓝旗汉军,四朝老臣,时任福建总督李率泰,于康熙五年上了遗疏,请求停迁海令,开放海禁。

  正黄旗汉军,时任广东巡抚王来任,巡视沿海时,发现无人区不仅没有隔绝海盗,反而使盗贼更加泛滥。

  因同情迁民,不光“做事不力”,还上书朝廷劝阻迁海,康熙六年被革职。

  第二年病逝,死前又写了“尸谏”。

  镶红旗汉军,时任两广总督周有德,极为赞同王来任的做法,康熙七年上书,并附王来任的“尸谏”。

  这三位旗人官员,在后世的福建和广东沿海一带,还有很多祠堂在纪念他们。

  香火最旺的是“王中丞祠”,牌位上三人俱在。

  由此看出,哪里百姓的眼睛都是是雪亮的。

  他们分得清谁对他们真的好,对他们好的,他们记一万年。

  迫害百姓的,一万年后百姓也仇恨!

  康熙八年五月,“擒鳌拜”后,康熙正式掌权,当年就派官员赴广东福建一带查看。

  同时期,郑成功也已经去世,郑经退守台湾,基本无力进攻大陆。

  于是,当年底,朝廷允许有限度的“展界复乡”。

  但是,这场跟“嘉定三屠”,“扬州十日”齐名的浩劫已经造成。

  到了康熙十一年,仅看新安县一地,还是一片荒芜,盗匪横行。

  一直到去年,“迁海令”全面废止,各省沿海的人口,也没有恢复到以前。

  而且,百姓心中的伤口,两个民族之间的裂痕,三百年多年后也没有愈合。

  “洗不白的,无论如何也别想洗白……”

  每次看舆图,想到这一段,胤礽心中都会长叹口气。

  作为满清鞑子小酋长的他,对已经发生的事情,无力改变,只能在心里对自己说,对百姓好点。

  再好点。

  因为从郑氏集团的降将那里,了解到对日贸易的利润,康熙早就决定开口通商。

  最近一段时间,内务府和户部经常到乾清宫,同康熙商议在宁波和漳州开口通商日本之事。

  实际已经基本敲定了,下个月可能就要实施。

  如果实施顺利的话,后面还有江口岸、粤口岸,也就是上海和广东,两个口岸在等着开通。

  一旦四口通商开始,肯定会有外国船来做贸易,到时候可以找人去看看,或者直接买一艘。

  或者干脆自己去看。

  只能去粤海关。

  四个口岸中,只有广东口岸对南洋和西洋做贸易,其他三口都是对日本。

  消息传到南洋,等外商带着货到广东,怎么也得两年多以后。

  第一次雅克萨之战马上就要打响了,赶不及了啊。

  胤礽心里有点着急。

  “现在的澳门一直有葡萄牙人在,是不是找人去买一艘盖伦船?”

  不过就这么一想。

  海船是葡萄牙人赚钱的利器,而且造船技术也是各国技术保密的一种,你有钱他们也不一定卖。

  何况,他胤礽也没钱。

  堂堂大清国太子,没钱?骗谁去?

  真没有。

  现在亲王的俸禄,一年是一万两,禄米一万石。

  太子地位比亲王还高,那俸禄不得更高?

  也没错。

  太子俸禄,一年是一万两千两,禄米一万两千石。

  却不是现在,得等太子入朝以后。

  什么时候入朝?十五岁。

  胤礽现在领的是皇子月例。

  他拿的是,最高级别的皇子月例,每年一千两,与皇后同例。无禄米,也没有庄子,铺子,户下人口。

  够用么?

  够。

  吃的是御膳房负责,穿的,用的都是是内务府负责,也用不着上街去买东西。

  毓庆宫的属人,要么归内务府,要么归詹事府,各有各的月钱俸禄,用不着找他开销。

  衣食住行都用不着花钱。

  攒下了么?

  没有。

  胤礽手里的银子都花在哪里了?

  过年过节,过寿过生日,给长辈,兄弟,姐妹的节礼。

  平日宫里太监属人的赏赐。

  虽然,他日常写字用的纸,笔,看的书,按章程,内务府给记账,康熙给签字报销。

  但是,这几年他“作”的那些东西,可要他自己掏钱。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