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清穿:胤礽也能当皇帝

第34章 虫儿

  后世意义上的昆虫学,要到一百五十年后才出现。

  现在的世界上,对昆虫的研究,可以算基本没有。

  在中国这边,对昆虫的认识,而是基本停留在药材方面。

  比如《神农本草》里记录了21种虫子,只从有无毒性方面,做了简单分类。

  明末《本草纲目》里面,记录了73种,后人又给补充了11种。

  还分了“卵生”,“化生”,“湿生”,三种生态。

  但这种分类法,是从佛学“四生”里面借来的,与后世的科学分类方法不搭边。

  “化生”:不知道为什么,凭空就生出来。比如米虫,大米放久了就生虫子……

  “湿生”:有水,潮湿的地方就能生出来。比如蟋蟀,蚯蚓,蚰蜒,蜻蜓……

  在民间,对昆虫的认识,更混乱。

  细腰赤眼蜂猎杀稻青虫,被当成螟蛉义子,传唱无数年。

  蝉明明是害虫,被当成喝风饮露的君子,卓尔不群又出尘。

  虾是蝗虫变的,蝗虫是鱼卵变的。

  看见茅坑里的蛆,不知道是苍蝇。盯着臭水沟里的“跟头虫”,不知道是蚊子。

  ……

  恭亲王长宁,也在这个水准上。

  但他觉得自己不需要懂昆虫,抓到虫子就行了。

  刚带着金鱼回了王府,就让侍卫太监开始到处忙活,还憋着劲头,要把胤礽的金鱼都换走。

  忙活的好几天,赏银发了不老少,更是抓了一箱子的各种虫子。

  到了毓庆宫,胤礽除了跟他说“这个有了”,“这个也有了”,之外就没说别的。

  当时长宁就不服气,回去发动全府属人又找,还去了不少药铺,连蜈蚣、蛐蟮、蜘蛛都划拉上了。

  再来宫里,还是那两句话。

  后被胤礽带着参观了“虫儿馆”,就泄气了。

  这辈子见过的没见过的,听过的没听过的虫子,是不是都在这儿啊?

  胤礽说,这才到哪,王叔再去抓吧,外头虫子多的是。

  要是抓住虫儿馆里没有的,再把它一家老小都抓了,或者,把虫儿馆里有些的虫子“家属”找齐,侄儿这里就算把鱼给您顶了。

  长宁马上自闭。

  怎么找啊?

  我怎么知道这几种扑腾蛾子从哪里来的,这绿头红头白头的苍蝇喜欢吃哪坨?

  这几个不都是一样的蝴蝶么?明明长得一个样,告诉我是四个品种?

  这一大排全是花大姐?都不是一种?要数背上的“星”?

  那桌上摆的都是蚂蚱?

  这一张纸上趴的是蚂蚁?

  ……

  吃菜,吃草,吃树叶,吃虫子?

  还三种、四种形态?

  先在岸上,再到水里,再到岸上,然后飞走?

  先在叶子下面,再到叶子上面,再钻到地下,第二年春天才爬出来,然后又飞走了?

  ……

  这这这……

  老夫已经快三十岁了,年纪大,理解不了。

  最近,长宁已经好多天没在毓庆宫出现了。

  白拿了人家侄子的好鱼,还给人办不成事,堂堂一个亲王……。

  亏了。

  亏心,亏大了。

  胤礽倒不是故意难为王叔。

  他搞这个虫儿馆,目的就是给农业昆虫学打个底。

  现在年纪小,没精力,没财力,也没人力,想到什么了就先开个头。

  至于以后什么时候展开,再找机会。

  与几位堂兄弟说笑几句,胤礽最后走到大哥胤禔跟前:

  “大哥,咱这就开始?”

  也不问候胤禔生母惠妃。

  因为问不着。

  本质上,现在后宫的妃嫔,都是自己阿玛的小老婆。

  这天下有孝顺嫡母、生母、养母和奶妈的规矩,可没有孝顺阿玛小老婆的道理。

  除了容妃马佳氏以外,其他人,包括姨母妃,还有“郑春华”什么的,恐怕这辈子,基本就见不到。

  保持安全距离吧。

  “那咱就开始。”

  胤禔也不以为意,本就没什么心情寒暄。

  众皇子、王子,各自带着自己的侍读,走向平时自己练习靶位。

  胤礽带着还不愿意回去的五弟胤祺,走到自己的练习靶位。

  在箭术教习谙达的指导下,开始热身。

  胤祺则是在太监的遮阳伞下坐着看。

  热完身,先用训练用的“力弓”,练习开弓拉弦的标准动作,增加臂力。

  然后,换猎弓,搭箭射靶。

  猎弓的弓梢相对长一点,弓身也纤细,轻一点,比较省力。

  依然是左手持弓射一轮,右手持弓射一轮,再休息,让侍卫给按摩肌肉。

  就因为胤礽左右开弓,胤禔从来不跟他挨着一起练习,“别苗头”别不赢。

  自己射完一轮十五箭,还没休息完,太子三十箭完事了。

  之前,胤禔也打算练习左右开弓,结果拉伤了胳膊,休息了一个多月,还被康熙训斥不爱护身体。

  倒是三阿哥胤祉和四阿哥胤禛喜欢挨着胤礽。

  胤礽射箭的时候,他们还带着侍读在一边叫好鼓掌。

  “咄”。

  “中啦!”一帮小孩子哇哇乱叫,五阿哥胤祺也学着拍手乱叫。

  再中,再叫。

  胤祉和胤禛年纪小,臂力跟不上,用的五力以下的童弓,主要是用来训练姿势,和提升臂力。

  教习谙达不要求他们射中箭靶,把箭朝着对的方向射过去就行,重点是姿态和力道。

  就算上靶,也不要求射中靶心。

  对胤礽的要求,上靶子就是优秀。

  靶子上就只涂一个大红圈。

  靶环?不存在的。

  射靶心?就不考察这一项。

  因为清弓的战斗方式就是如此,只求“中”,不求准。

  连大清的武举考试,都是要求九箭三中即合格。

  不论骑射,立射。

  主要考察的是臂力——把杀伤力投射出去就可以。

  作为冷兵器时代的“反器材武器”,“小型标枪抛射器”,在战阵上,每每被使用者“抵面而发,中者立毙”。

  被射中的位置,如果不是手脚等部位,一般就立即阵亡,剩下的只能等死。

  胤礽六岁时在景山射猎,用童弓射“中”了一鹿三兔,那头鹿带着箭跳了好一阵后被活捉。

  然后,被康熙炫耀了好多日子。

  去年去五台山,回来途中,围住一头豹子。

  那头让侍卫们撵无处可逃,精疲力尽的豹子,被胤礽和福全爷俩,射了七八箭才死。

  多数箭支都是胤礽射的,一箭也不在要害上。

  就这样,还是被康熙跨上天了。

  所以,在大阿哥胤禔的心里,跟胤礽比的是臂力。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