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清穿:胤礽也能当皇帝

第26章 题本

  对于胤礽来说,徐乾学只负责每日检查太子起居中的文字语法错误,多数时间打不到交道,甚至无需见面。

  对于徐乾学来说,詹事府不过是他的晋身之阶。

  要不是康熙传,胤礽其实都不想见他。

  “本宫这里,以后就要劳烦徐‘给事’了。”

  “微臣不敢,微臣定当尽心竭力。”

  徐乾学赶紧躬身表忠心。

  “汗阿玛,陈师傅会不会放外任?”

  “不会,户部诸事繁琐,离不开。”

  户部是六部加理藩院里面,最大最忙的部门,有品级的编制就超过三百人。

  “那儿子放心了。”

  “嗯?这是为何?”

  “儿子这里的汉学师傅太少了。”

  六岁时,康熙给胤礽指的四位大儒师傅,现在都不在京里。

  张英,三年前回乡葬父,还在结庐守孝中。

  李光地,也是三年前,奉母归故里,现在还在福建。

  汤斌,今年放了外任,江宁巡抚,已经到任了。

  熊赐履,胤礽就没见过。

  多年前因拟票失误,被索额图联合言官弹劾去职。现在闲居家中,只是奉皇帝命,不时地给胤礽送来几本理学书籍。

  现在教他汉学的就剩下陈廷敬了。

  因为四书五经已经学完,陈廷敬不用常过来讲课,偶尔给他答疑解惑而已。

  南书房里还有励杜讷教写字,戴梓以前还教他画画和音律,现在也很少了。

  康熙听了,微微一笑:

  “此事不急,朕还有安排。”

  胤礽放下心来,对着陈廷敬点头:

  “以后陈师傅百忙之中,说不得,本宫还要打扰求教。”

  “微臣不敢。”

  陈廷敬躬身回答。

  胤礽说的放心,不只是因为陈廷敬能继续教自己汉学,还有就是可以放心的把后面的“事”,放心交给户部了。

  这些都是康熙的臣子,胤礽不便多结交,说了一句后就不再说话了。

  徐乾学在一旁听郁闷了。

  我的学问也可以啊,教太子没问题吧,不是应该找我的吗,我还是詹事呢……

  但是,皇上不开口,他也不敢出头。

  “还有一事,就是产钳之事。已经议好章程,太子看一下,可有遗漏。”

  康熙递过一份题本,胤礽双手接过,并不打开,而是问道:

  “哦?这么快?儿子也能看?”

  胤礽一脸惊喜的问。

  太子未入朝观政,按规矩,不能处理朝政。

  康熙笑了一下,心说:你看的还少吗?

  胤礽之前“年龄小不懂事”,一有机会,就喜欢在去翻御案上的题本,“装模做样”的,还学着康熙的姿势看。

  但是,他从来不会拿笔涂抹,也不会乱扔,每次都是小心翼翼看了,再小心翼翼的放回去。

  所以,康熙一直就放任胤礽翻看,“反正他也看不懂”。

  今天这是第一次,正式的要求胤礽看题本。

  “这产钳,既是太子所出,太子理应有参议之权。”

  “那儿子就看了。”

  胤礽笑着应了,打开题本细看。

  里面的内容,去掉细枝末节,大体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产钳由内务府负责承造。

  成立内造办产钳作,从其他作坊调集匠人,考核后录用。

  为什么不给工部?

  大概是工部的活都是大项目,出品太粗糙,产钳这等精细活,他们来不了。

  内务府的内造办集中了全国,几乎所有的技艺高超的匠人。由内造办承造,品质有保证。

  还有就是,内造办管理严格,账目清晰。

  尤其是最近,内务府慎刑司新换了郎中,才二十六岁,名叫曹寅。

  刚上任就查出两起匠人以次充好,偷盗物料的案子,还有几起太监偷盗案,宫女被诬陷案。

  三个月不到,已经有人叫他“白面阎王”了。

  二、由户部负责和理藩院负责推广。

  现统计全国,包括关内、关外、科尔沁蒙古,各省地区的接生人员的数量。

  报回京城后,按各县,各旗所报人数,配给产钳。

  三、由詹事府负责记录产钳使用方法,尽快成册刊印,随产钳一并下发。

  ……

  头期由户部出银十万两,一年内,打造产钳四千套。

  从皇城八旗开始配给。

  如无错处,继续配给关外旗人和各地满城,还有科尔沁各旗旗主王爷府。

  最后才是民人,不论是满蒙汉,都排在最后。

  ……

  胤礽心中叹口气,果然如此。

  也是没办法的事,自己说了不算。

  不过,总算有希望了,慢慢来,早晚要推到全天下。

  “汗阿玛,儿子看完了。”

  胤礽合上题本,双手捧给康熙。

  “可有说法?”

  “有。”

  “哦?说来听听。”

  康熙来了兴趣。

  “题本上其实已经议的很全了,儿子这算是拾遗补缺,如有错处,请汗阿玛与诸位臣工指正……”

  “……产钳一定要用纯银,绝不可掺杂铅铜锡之类杂金,以免伤及产妇和婴儿。”

  “嗯,有理,此事由曹寅着人盯着。”

  康熙点头。

  “产钳把手处,最明显的地方,儿子想印上额涅的像,画简单点就好,再加上‘仁孝皇后’字样……”

  “……儿子那里已经画好样子,内务府随时过去取。”

  “正该如此。”

  产钳的推广,就是胤礽想要纪念生母才有的后续。

  康熙看了一眼高士奇,他已经开始在记录了。

  “……还要在把手的阴面,印上工匠编号,制造日期,方便追责……”

  “……最后,儿子有个想法,不知道当讲不当讲。”

  “有何不可,讲。”

  康熙鼓励的看着胤礽。

  “其实,儿子觉得,可以拿出一部分产钳发卖。用盈余的银钱,再补贴回户部或者内务府。”

  “哦?”

  康熙觉得诧异,产钳这种东西,也就接生婆才能用,其他人也不会用,谁会买?还能盈余?

  五位大臣也纳闷,都看着胤礽。

  “阿玛,您想,产钳是用来救人命的……”

  “……推广开来后,到产妇家里来的收生嬷嬷那里都有一套……”

  “……但是,谁能保证她手里的那一套不是坏的呢……”

  “……朝廷肯定不会故意给她们配坏的产钳,要定期检查,坏了的话,或更换,或追责……”

  “……但是万一呢?刚好到产妇家,产钳却不能用了……”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