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旅顺风云第一卷

第45章 郑家铁铺

旅顺风云第一卷 皇城大爷 4893 2024-11-15 09:05

  一座铺面房披红挂彩,爆竹声声。场面十分热闹。

  郑天亮领着三岁的赵振东兴奋的看着爆竹落在地上炸响。

  王氏对川流不息前来道贺的街坊邻居还礼,敬茶,收贺礼。迎来送往,忙的不亦乐乎。

  店铺门前立着铁匠炉特有的经营用具——掌桩。

  这是两对门字型的木桩一前一后,上面挂着红绿彩绸,显得喜气洋洋。一应附件用具也都是簇新的,透着喜气。

  一老者亮起嗓子喊了一声:时辰到!

  郑荣一身新衣,应声从后面走出来,手里拎着一把打铁的大锤。

  全场立刻鸦雀无声。

  老者:定桩!

  四只木桩呈长方形分布立在铺面前的空地上,郑荣搬过一只条凳踩上去,象征性的抡起铁锤砸了几下木桩。

  老者:铁锤定桩,稳稳当当!

  郑天亮凑到王氏身边。

  郑天亮:娘,爹这是干啥呢?

  王氏小声告诉郑天亮:老规矩,铁匠炉没有牌匾。这给马钉掌的掌桩就是咱的字号幌子……

  老者:起炉!

  王氏:天亮,快去给你爹拉风箱。

  郑天亮答应一声跑到炉火边拉起风箱,郑荣走进铺子钳起一只马蹄铁扔进火炉,又将烧红的火炭添进炉子。

  不一会儿,炉火熊熊燃起。

  郑荣夹出烧的通红的蹄铁,放在铁砧上几锤下去火星四溅。

  周围欢声雷动。

  老者:好!红红火火,财源广进!

  周围众人高兴的喊:红红火火!

  郑荣呵呵笑着回礼:众位街坊邻居、老少爷们儿,借你们吉言。以后我郑家炉就靠各位捧场了……

  王氏捧着一笸箩鲜红的大枣走过来。

  王氏笑着说:来来来,大伙儿都沾沾喜气。

  王氏说着抓起枣抛向人群,人们哄笑着争抢,场面热闹而喜庆。

  不知哪个闲汉喊了一句:王大嫂,今儿吃了你们郑家炉的枣子。啥时候喝你们的喜酒啊?

  王氏害羞回道:吃还堵不住你嘴!下次你媳妇揍你,看我还管不管!

  一片哄笑声。

  远处传来段三儿的道贺声:掌钳的!生意兴隆啊。

  郑荣转身看见段三儿,身后还站着几个挑着担子的纪府家丁。

  郑荣:哟,三爷!借您吉言。

  两人互相行礼。

  段三儿:掌钳的,我们老板本想亲自来道贺,可有事脱不开身。让我带来这二百斤上好的生铁,略表敬意。来呀!给郑大掌钳把铁挑进去。

  众家丁答应一声,挑着担子进了铁匠铺。

  郑荣:纪老板太客气了。三爷,里面请。

  郑荣和段三儿走进铁匠铺。

  铁匠铺内,郑荣和段三儿分宾主落座。

  郑荣为段三儿倒上一碗酒。

  郑荣:三爷,暖暖身子吧。

  段三儿:谢了!(端起酒碗喝了一口,感叹)还是这本乡本土的烧锅够味!老毛子那沃特加一股子胳肢窝味儿!

  郑荣:(笑)七爷,以后想找人喝酒唠嗑尽管来我这小铁匠炉。别的没有,土烧锅,炸蚕豆,大红枣……管你够!

  段三儿:掌钳的。够朋友!我段三儿这些年跟着纪老板,见的人也算海了去了。说实在的,只有你在我心里是这个!

  说着段三儿挑起大拇指。

  郑荣:三爷高看我了。

  段三儿:不!一般人见了我们老板想巴结还来不及呢。只有你!愣是不要他帮你起铺子,自己一锤子一锤子砸出这么个铁匠炉。有骨气!我段三儿比不上!来,喝酒!

  段三儿与郑荣碰杯喝酒。

  郑荣:纪老板帮了我很多,欠他的人情债我已经还不起了。再要他的钱,我还算是男人吗?

  段三儿微笑着说:掌钳的,这话可就不实在了。你是嫌我们是贩鸦片的,钱来的不干净吧?

  郑荣默然不语。

  段三儿大咧咧地说:没事儿,男子汉大丈夫有什么说什么。这贩大烟是有点缺德,可谁让这玩意儿值钱呢?我们不发这笔财,自然也有别人去干。那还不如自己干了呢。

  郑荣:三爷,来,喝酒。

  稍顿,郑荣问:三爷,这纪老板总叫您段三儿,您就没个大号?

  段三儿:不瞒您说,当年爹娘请人给起了个名叫段晨,自从跟了纪老板,多少年都没人喊了。

  段三儿喝了口酒,压低了声音说:掌钳的,知道我大哥今天为什么没来吗?

  郑荣不解地摇了摇头。

  段三儿:旅顺口要出大事了……

  此时,屋外突然有人高喊:老毛子来打旅顺口了!

  ………………

  俄国军舰上的阿力克塞耶夫站在甲板上眺望着旅顺口。

  身后舰长走来:大公阁下,清国港口发来信号禁止我们入港。

  阿力克塞耶夫:别管他,冲进去!

  舰长:阁下,这……这会不会挑起战争?

  阿力克塞耶夫转身看着舰长:亲爱的乌梁诺夫,我们是来保护清国人的。懂吗?

  ………………

  老帅宋庆披挂整齐,清军列队全副武装,严阵以待。

  一探子飞马而来,到宋庆面前滚鞍下马,单膝跪倒:禀大帅!老毛子的舰队不顾我方拦阻,闯进来了!

  宋庆:好!小子们!

  清兵齐声答应。

  宋庆:都给我精神着点,老毛子要是敢上岸就给我狠狠的打。

  清兵群情激昂。

  一副将走到宋庆身边:大帅,咱们岸上的炮台一门可用的炮都没有。冒然开衅对我们不利……

  宋庆:闭嘴!现在军心可用。没有炮,就是用刀砍也得把老毛子的军舰给我打沉!

  一文官匆匆跑来:报!大帅,李中堂急电!

  宋庆:念!

  电报官:获悉俄舰前来,实为助我克制胶州湾之德舰;乃为友军。尔等宜镇静严扎,俄国在旅顺口所有应用物件,随时接济……

  宋庆难以置信的一把抓过电文又看了一遍。

  宋庆满脸沮丧:收兵!

  ………………

  停泊在军港内的俄舰大肆鸣放着礼炮。

  一艘运兵快艇缓缓驶向栈桥,阿力克塞耶夫站在船头挥着手。

  港口上,纪凤台微笑着挥手致意。

  远处,围着不少看热闹的旅顺口百姓。郑荣、王氏带着郑天亮和赵振东也在其中。

  王氏:哟,这纪老板敢情还是个大人物呢。

  郑荣冷哼一声:还以为出了什么事儿呢。走吧,咱回!怎么闹腾也没咱老百姓的事儿。

  郑天亮显得非常兴奋:爹、娘。你们回吧。我想再看看大船。

  郑荣生气地申斥:看什么!回去!

  郑荣转身离去。

  王氏:天亮,走吧。回头让你爹给你拿洋铁打个小船……

  王氏抱起赵振东,拉着郑天亮往回走,郑天亮依依不舍的转头看着。

  郑天亮:我以后也要当大人物……

  ………………

  军港里快艇靠岸,阿力克塞耶夫率领着几名军官登岸。

  纪凤台迎上去向阿力克塞耶夫行礼。

  纪凤台:大公阁下,欢迎您。

  阿力克塞耶夫:亲爱的尼古拉·伊万诺维奇·纪凤台,我谨代表大俄罗斯帝国沙皇陛下对你卓越的贡献做出表彰。

  阿力克塞耶夫说着取出一枚奖章戴在纪凤台胸前。

  纪凤台:感谢您,大公阁下!

  两人拥抱,行贴面礼。

  阿力克塞耶夫小声说着:亲爱的纪,一个属于我们的新时代到了。

  纪凤台会心的笑容,分外灿烂。

  ………………

  旅顺黄金山,军乐队的乐曲奏的嘹亮、雄壮。

  一群俄国的达官贵人兴高采烈的列队站在一旗杆两侧。

  乐曲声中,阿力克塞耶夫手捧沙俄国旗走来,身后跟着一队护卫的俄国水兵。

  阿力克塞耶夫径直走向旗杆,亲手将沙皇三色旗升起。

  俄国水兵列队鸣枪。

  军港中的舰队同时鸣礼炮。

  达官显贵们纷纷聚拢将阿力克塞耶夫围在核心,热烈的握手拥抱。

  不远处,摄像师按动这快门,记录下了这历史性的时刻。

  公元1898年(清光绪二十四年),沙俄政府正式与清政府签订租借旅顺口、大连湾并修筑南满铁路的《旅大租地条约》。自1896年旅顺口被“赎回”中国起,至1898年俄国租借该地止。清政府共治理旅顺口两年两个月零二十三天。这件替沙皇俄国做的“嫁衣”,花费是三千万两白银以及两年来对被日军撤离后炸成废墟的旅顺口的重建费用。

  ………………

  军营外,老帅宋庆白须飘洒,凝望山头的沙俄国旗,身旁跟着一队清兵。

  副将走过来:禀大帅!我军所有营垒内均已布置好了炸药!

  宋庆:传令,全军出发!撤兵营口。

  副将:是!

  忽听一声唿哨。

  一队俄军在一骑马军官的带领下飞速冲进兵营,当先领路的是纪凤台的马车。

  清兵们纷纷做好战斗准备,副将下意识挡在宋庆身前,却被老帅推开。

  宋庆:住手,不可轻举妄动!

  纪凤台下车和俄国军官一同走到宋庆面前。

  纪凤台抱拳施礼说:宋大帅,鄙人纪凤台。

  宋庆回礼说:久仰!

  纪凤台:这位是俄国太平洋舰队司令杜巴索夫海军上将。

  杜巴索夫傲慢的向宋庆点头致意。

  宋庆冷冷一哼:纪老板,朝廷给我的将令是绝不首先开衅,防卫自保想来还不至办我这老头子的罪!

  纪凤台笑着说:大帅误会了,俄军与清军是友军,怎么可能刀兵相见呢?杜巴索夫上将是来接收营房工事驻扎军队的……

  宋庆:营垒是我们一砖一瓦盖起来的,谁告诉你要给老毛子的?我已经派人布好了炸药,我们一走就炸个干净。老毛子想住自己盖去吧!

  纪凤台一愣,随即同杜巴索夫低语一阵。

  杜巴索夫吃惊的用俄语问道:他想干什么?难道清国政府没有通知他有义务为我们提供营房吗?

  纪凤台解释说:(俄语)杜巴索夫将军,在清国军令往往可以由执行的将军自由决定。

  杜巴索夫烦躁地说:(俄语)这些人也配叫军人吗?怪不得他们总是打败仗。告诉他,把营房交出来,给他十八万两银子,反正这些钱总会挣回来的……

  纪凤台沉吟道:(俄语)将军,这样恐怕行不通……

  杜巴索夫满脸的疑惑:(俄语)为什么?我听说李鸿章都收贿赂,他的将军也不可能不收!

  纪凤台无奈向着宋庆拱手。

  纪凤台:宋老帅,杜巴索夫将军保证,只要你将营房完好交出,我们愿意奉送十八万两银子作为贵军撤离的路费……

  宋庆大笑着转身离去,手一挥。

  副官吹起牛角号。

  片刻,清军营盘在一片爆炸声中化为灰烬。

  ………………

  爆炸声混合着礼炮声滚滚而来,郑荣站在院子里遥望山顶上的沙俄国旗。

  王氏从屋里走出,来到郑荣的身边。

  王氏叹着气说:这刚几年呐,又换旗子了。

  郑荣:甭管换什么旗,咱老百姓的日子该过还得过……嫂子,我去铺子了。

  王氏:哎,晌午我给你送饭去。

  郑荣:甭送了,怪麻烦的。我这么大个人还能饿着?

  王氏:麻烦啥?你现在是家里顶梁柱。应该的……

  郑荣:天亮呢?又跑出去了?

  王氏:还想跟你说呢,老这么野着不是办法。孩子到岁数了,还是上学堂念书吧。

  郑荣点头说:嗯,如今咱也算是安定下来了。不能耽误了孩子的前程……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