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那些个甲子年发生的事

第69章 公元前1557年之二里头遗址

  碳14测年方法是目前考古研究的“标配”。从20世纪70年代初,科学家们就开始对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遗存进行碳14测定,通过研究基本确定,二里头遗址一共分四期:

  一期的年代为公元前1750年至公元前1680年,二期的年代为公元前1680年至公元前1610年,三期的年代为公元前1610年至公元前1560年,四期的年代为公元前1560年至公元前1520年。

  在考古学的分期中,第四期被定义为二里头文化的偏晚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特征是以出二里头遗址第一层为代表的遗存。

  这些遗存是这一时期的重要标志,它们的存在为我们提供了研究这一时期的重要线索。

  这一时期的时间跨度大约在公元前1560年至公元前1529年。这个历史时期涵盖了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和文化变迁。

  尽管这一时期的历史时间的跨度不长,但社会经济的发展趋势却是逐渐衰落的。这主要表现在农业生产水平的下降上。

  农业生产是古代社会的基础,它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然而,在这一时期,农业生产的水平却出现了明显的下降,这无疑对社会经济的稳定和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

  此外,手工业生产的专业化程度也出现了降低的趋势。手工业是古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专业化程度直接影响到产品的质量和生产效率。

  然而,在这一时期,手工业生产的专业化程度却出现了降低的趋势,这无疑对社会经济的稳定和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

  二里头都城的主要构成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都邑功能性文化遗存:都邑路网是中心区的井字形道路网络,这种规划有序的道路系统为城市的交通提供了便利。

  此外,还有大型礼仪建筑,如宫城城墙和宫殿建筑,这些建筑物体现了王权和政权的象征意义。

  2.官营手工业作坊:在作坊区,夯土围垣围绕着各种手工业作坊,如绿松石器制造作坊、铸铜作坊和夯土建筑等。

  这些作坊的存在表明了当时城市的经济繁荣和工艺水平的高度发展。

  3.高等级墓葬:在二里头都城中,贵族墓葬使用青铜器和玉器作为陪葬品,这些墓葬的发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等级制度和贵族阶层的富裕程度。

  二里头遗址的现存面积约为300万平方米,是当时中国乃至东亚地区最大的聚落。

  虽然没有城墙,但二里头宫城是中国最早的宫城,面积近10.8万平方米,相当于明清紫禁城的七分之一。

  它也是最早采用中轴线布局的大型宫殿建筑群,与明清紫禁城有着紧密的联系。

  在宫城内部,考古人员发现了多组大型夯土建筑基址。二里头的大型四合院式宫室建筑群面积达到数千至上万平方米,拥有能够容纳上万人的广阔庭院。

  中国的宫廷礼制起源于二里头时期。在聚落内部,考古人员发现了一系列重要的文化遗存,包括高等级的青铜礼器、兵器等,这些文物反映了当时贵族统治者的身份地位。

  宫廷礼仪制度的物质表现主要通过青铜器和玉器来体现。

  二里头遗址拥有中国最早的铸铜作坊,面积达到1.5万至2万平方米,用于生产铜礼器等物品,如铜爵、铜斝等。

  这里还出土了中国最早的青铜礼器群,其中被誉为“华夏第一爵”的乳钉纹铜爵尤为著名。

  二里头遗址有中国最早绿松石器作坊,并首次在宫殿区贵族墓中发现了大型绿松石龙形器,长约80~90厘米,被誉为“华夏第一龙”。

  除了绿松石器,二里头遗址还出土了不少玉器,比如牙璋、七孔大玉刀、玉戈等。一些玉器的规格之高,在其他地方罕有出现。

  相比于商,二里头文化体现出了军事保守的一面,更多以文化软实力影响周边,对古中国广大区域形成王权统治。

  牙璋的传播,被认为是夏王朝礼制向整个南中国区域的传播的标志之一。

  在山东龙山文化、陕北石峁文化、香港大湾文化、越南文化等,均有牙璋出土。而南方出现的牙璋,基本都晚于二里头。

  近年来,对二里头都邑的考古发现揭示了其多网格式布局,这是一项重大突破。

  在这些网格中,宫殿区位于最核心的位置,与都邑的东、西边界距离相近。

  祭祀区、宫殿区和官营作坊区这三个最重要的区域恰好位于都邑的中路区域,而贵族居住和墓葬区则分布在中路区域的东、西两侧。这些区域都围绕着宫殿区形成了一个“向心式”布局结构。

  在所有网格中,宫殿区的长、宽尺寸和面积最大,其他区域与宫殿区相比,面积均较小,长边或宽边中至多有一边与宫殿区的长边或宽边相等。

  环绕宫殿区的道路最宽,约为18米,而其他主干道路的宽度在11米至17米之间不等。

  新的发现表明,除了宫殿区和作坊区以外,其他多个区域外侧也以围墙进行间隔和防护。

  历年来在这些网格内发现了不同等级的建筑和墓葬,每个网格可能属于不同的人群。

  这表明二里头都邑很可能已经出现了宫城居中、显贵拱卫、分层规划、分区而居、区外设墙、居葬合一的多网格式布局。这是二里头都邑布局考古中的一项重大突破。

  这种严谨、规整的布局显示出当时存在明确、清晰的规划,社会结构层次明显、等级严格,统治格局井然有序。

  这暗示着当时存在成熟发达的统治制度和模式,是二里头进入王朝国家的重要标志。

  在二里头文化之前的中国史前城址内,很少发现道路和夯土墙,当然也不存在多网格式布局的实例。

  因此,二里头都邑的多网格式布局和规划是二里头先民的一项史无前例的伟大创造。

  二里头都邑的规划制度非常严格和方正,这种规划方式在古代城市中是非常罕见的。

  宫城和宫室的布局也非常规范,体现了当时对城市规划的重视。此外,二里头都邑还采用了“居葬合一”的布局结构,即将居住区和墓葬区结合在一起,这也是当时社会文化的一种体现。

  青铜礼乐制度是二里头都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体现了当时社会的等级制度,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音乐艺术的追求。

  这些文化、政治制度和模式被商周王朝继承,并为商周文明奠定了最主要和最直接的基础。

  它们不仅在当时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在后世也被延续发展,体现了二里头文化、二里头王国在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地位。

  同时,二里头都邑的这种布局也为探索先秦时期其他都邑遗址的布局、结构提供了有益参考。

  通过对二里头都邑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先秦时期城市的规划和建设情况,为我们今后对古代城市遗址的研究提供重要依据。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