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汉末小民

第33章 伏氏

汉末小民 陈梦之 2700 2024-11-19 15:23

  “这三处也没法直接进攻,白搭!”陈烈考虑了一下,问起另一处:“军师,你说的伏氏壁可是在这处?”

  终利俊看向陈烈所指,乃是墨水西侧岸不远的一处位置。

  “不错!伏氏壁正是在此?”终利俊点头道。

  “有何说头?”

  “这伏氏确大有来头!”终利俊又开始侃侃而谈。

  这伏氏发迹便是从“壁中藏《尚书》”的伏生开始。

  伏氏成为解释《尚书》的“权威”家族,并世代相传。

  伏生九世孙伏湛,以研究《诗经》著称,跟从他学《诗经》的有几百人。又助光武帝光复汉业,光武帝继位,任伏湛为宰相,初封为阳都侯,后改封为不其侯,封地为不其。

  由此伏氏成为不其望姓。

  其子伏隆,字伯文,官太中大夫,也是学者。他以《小夏侯尚书》教授诸生一千余人。

  第六代不其侯为伏无忌,官任侍中,屯骑校尉,他撰写了《汉纪》一书,这是一部编年体史书,上自黄帝,下至汉质帝,与《汉书》并行。

  伏无忌子伏质,官至大司农。

  伏质之子伏完,“深沉有大度”,尚汉阳安公主。而汉阳公主便是孝桓皇帝之女。

  嘶……

  好嘛,原来是皇亲国戚!

  “那狗皇帝的女儿也在不其?”贾巳问完自己都察觉问了一个白痴问题。

  这皇帝女儿怎可能在此?帝都雒阳她待着不香么?

  这老贾一天天尽在想啥?

  “那伏氏现今在不其主事的是何人?”陈烈问了一个关键问题。

  “乃是伏完之弟伏全。”

  “好!”陈烈紧锁的眉头终于舒展开来。

  ……

  三月初十。

  陈烈尽起乞活军精锐。

  以乞活军长史王瑾为介亭令,王仲为介亭督,督五屯辅兵老卒和新编五屯辅兵留守介亭。

  这老卒是针对最新编练的新卒而言的。

  还有五屯辅兵老卒,则转为战兵,分与各部。

  这样一来,战兵五营一共三十屯。再加亲卫、骑、少年三营,少年营只带了年龄大些的五十名少年。

  加上运粮秣的辎重兵、征调的民夫和工匠营一部。

  浩浩荡荡的杀向不其。

  数千人的动静,根本瞒不住人,消息很快便传至不其。

  不其民众很快惊如飞鸟、哀嚎一片,许多商贾、豪富、大姓见势不妙,也开始各自收拾细软,准备开溜。

  最让其绝望的是城外的流民,他们本就从各地迢迢逃来,好不容易活着走到了传说中的乐土,还未安稳下来,便又听见贼至。

  这天下何处才是他们刨食的小民活下去的地方啊?

  因而,流民中也开始变得躁动不安。

  不少人开始蠢蠢欲动,眼神中透着火焰。

  还有不少人眼神飘忽不定,有些期望,但更多的是绝望。

  最多的还是麻木、麻木,还是麻木!面如死灰,眼神是那样的空洞无神。

  不其子城县寺内。

  童恢依旧充满怜悯之色。他已得到许多他地的传闻。

  目前,天下数州已经销烟四起,战火连天。

  刀火兵烟终究还是燃至不其。

  “诸君!“

  “诸君!”

  功曹王直见堂中大小诸吏闻贼色变,弥漫着一股悲观的情绪,他立刻出言喊道:

  “诸君请肃静,明廷在此,如此做派,至明廷于何地。我不其城高池深,又有墨水、原泉水、少海为屏障,何惧之?”

  果然,王直一番言立刻让大堂中安静下来。

  上首的童恢又示意众人回座。

  他吸了一口气,轻轻抚须,开口问道:“有人可知此獠?”

  “仆略知一二。”这时,一个县吏出声回道:“敢禀于明廷,此番侵略我不其的贼寇号乞活军,其魁首曰‘髨虎’。”

  “年前在琅邪国西海县裹挟流民,劫掠县中。诸君听此贼名号便知是无君无父之人。此贼子甚是悍勇又极为残暴,西海县南各家各姓皆惨遭毒手,族灭家破。”

  “后又一路裹挟流民,劫掠而上,前番已攻占介亭,此番又冲我不其来了……”

  此人说完,堂中刹时又响起一片骂声:

  “此贼如此歹毒……”

  “哼!竟然有脸曰号‘髨’,真无孝之人,真不知羞耻……”

  “……”

  “诸位,既知此獠,可有御敌之策?”童恢提高声量又问道。

  待众人将惶恐的心渐渐安定下来后,开始纷纷出言。

  “明廷,以我之见,应立刻打开武库,招募城中青壮,再择知兵之人编练。”一吏立即出言建议。

  “县君,我以为,还要赶快关闭城门,以防贼军派细作遣入城中。”又一吏站出来。

  “明廷,我们还应组织人手,收集擂石、滚木等守城……”

  ……

  三月十三,乞活军兵锋直至墨水。

  沿途投效者络绎不绝,其中绝大多数是活不下去的饥民。

  至墨水还剩十里时,已拥众近万,陈烈下令在此立下营垒。

  又次日,乞活军直接将数里外的伏氏壁围得水泄不通。

  陈烈一面令工匠营打造攻城器械,一面令阎勃编练新卒。

  新投的饥民太多,还是得按照老办法分屯管理起来。

  重楼上的伏全望着壁外人山人海的贼军,不由得喉咙发干,下意识的用衣袖搽了搽额头上的冷汗。

  “从弟,可派人往县中求援了?”伏全看了一阵,对身侧的一人问道。

  他身侧之人身材高大,正是其从弟伏睿。

  此时伏睿身披精甲,腰挂櫜鞬(弓囊又称鞬,箭囊又称櫜,两者合称“櫜鞬”。),回道:“已遣了三批人了。”

  “其实仲兄不必担忧,我伏氏壁坚固,贼军定然打不进来。”伏睿昂然道。

  “仲兄请看,贼军虽然看着人多,乌泱乌泱一片,但东一撮西一堆,毫无阵列可言,想必是贼人沿途裹挟的饥民,此皆乌合之众。”

  伏睿缓了一口气,指着一处稍高位置,接着道:“唯有那处贼军看着有些严整,需得注意。”

  伏睿指得那处正是乞活军中军所在,皆是战兵,又统一着褐服,远远看去,颇为齐整,有一股精锐之气。

  “其真正可算战力的也顶多三千人,而我家有四百精锐部曲,再加上附徒千人,粮可支半年,想拿下我之坚城,简直痴心妄想……”

  伏全听罢,觉得伏睿所言甚有道理。于是,稍稍心安。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