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大明:天启崇祯是我崽

第24章 国事奏对(二)

  那么。

  自己是否可以再多加两次?

  嗯,是再加一次,泰昌二年(1622)那次科举是本来就该举行的。

  这样一来,就等于是连续三年都举行科举。

  之所以有此想法。

  是因为。

  如今大明各种天灾不断,人祸更是不少,百姓生存难度加大,悲愤和怒气都在上升,时常有恶性事件发生。

  这很像是前世。

  经济和环境不景气,从而导致失业率增加,而此时人们的容忍和包容度就会减少,以前看起来很小的事情就会造成很大很严重的后果。

  而在大明。

  如果百姓生活不下去愤怒了,那可是会举旗造反的!

  可造反。

  如果没有士绅读书人的加入,那是不会成气候的。

  而自己,推动这连续三年的科举。

  相当于是前世的大学和研究生扩招,把士绅读书人们的精力吸引到这些‘相对平和’的事情上,给与希望,这样就不会搞西搞东的瞎想。

  毕竟。

  在这功名狂热的封建大明朝,想来效果更大,而这样做,还能顺便给自己带来些民心

  对了。

  科举自己还要和这些文臣商量一下,武举那些文臣不在意,而且自己身为皇帝有很大的自主权,甚至可以每月举行一次。

  如此一来,那些民间的‘强力人士’也会被收拢一些。

  当真发生了造反,其烈度也会降低不少吧。

  嗯。

  先把科举搞定,之后就马上弄武举。

  虽然如此一来会有些副作用,士绅的实力会变得更加强大,看起来是有些‘饮鸩止渴’。

  但是桥到船头自然直。

  更何况。

  大明如果自己没有穿越而来,24年后就要亡了。

  那时候。

  华夏大地尸山血海遍地腥膻。

  而和这些相比,自己用这‘鸩毒’以毒攻毒,想来能减少或者延缓苦难的到来。

  最起码,也能为争取解决问题赢得些时间。

  心中有了决定。

  朱常洛说道:“孙爱卿,朕觉得,明年泰昌元年(1621年)二三月的恩科之后,后年的泰昌二年(1622年)会有正常的一次科举;但在之后,士子们也不用离开京城,可以继续等到泰昌三年(1623)的二三月份再加一场‘春闱’。”

  “陛下,再……再加一场春闱?”

  七十一岁的礼部尚书孙如游,感觉自己是不是耳背或者是幻听了。

  “没错。”

  “陛下,如此一来,就相当于连续三年科举……”第一次正式的国事奏对,本来以为走过场,等朱常洛一批复奏本,今天就算完成任务的孙如游不确定的问道。

  “正是如此。”

  旁边的首辅、阁老和其他五位尚书也一时震动。

  “爱卿也知道,先皇在时,因为各种原因官员有大量空缺,而且如今辽东更是事急,也需要一些年轻人来勇于任事。”朱常洛说道:“首辅,你觉得如何。”

  “陛下圣明!”

  朱常洛又环视了一下其他几人。

  “陛下圣明!”*8

  朱常洛心道果然如此。

  这不是自己刚登基就有什么强大的威望,而是他们不敢不答应。

  今天自己既然开了这个口。

  如果被驳回了,那这消息传将出去,那些个士子们,绝对能骂的他们关门自闭,甚至极端的能干出往这几位的家里泼大粪的事情。

  大明朝士子们的战斗力,在‘要脸又温和的皇帝面前’,那是极有战斗力的。

  ……

  “陛下,既然决定连续三年科举,那经费……”七十一岁的礼部尚书孙如游叉手奏道。

  嘴角一抽。

  朱常洛看向了七十岁的户部尚书李汝华。

  “陛下,还请发內帑五十万两。”户部尚书李汝华说道:“等十一月开始收缴秋税之后,老臣在归还。”

  我去!

  什么情况?

  朕看你,是让你走个过场,把科举经费的事情给定下来,你丫的反而一开口就给朕借钱?

  你一个大明朝的户部尚书,竟然朝朕借钱,而且这么一副理所应当的表情是什么鬼?

  “李爱卿,科举经费的钱都拿不出吗?”朱常洛说道:“而且,何事竟然还需要五十万两?太仓银库空了吗?朕如果没有记错的话,这八月的夏税应该才收缴完成吧?”

  对于朱常洛的四连发问,李汝华表情淡定。

  这让朱常洛心中不爽。

  这不会是原身之前登基之后大撒钱,像是葬礼等一些费用是需要国库出,而原身大包大揽,让这人以为,自己当真是冤大头好说话吧。

  那你可想错了,现在换灵魂了!

  看来。

  今天奏对之前希望的一切顺利,这才第三位就给自己来了个下马威。

  “陛下,我大明近些年平均年税银收入两千二百万两,支出两千三百万两,有一百万两的赤字,本来寅吃卯粮还可应付;可先帝连续十几年时间的三大征,又额外花费了一千两百万两,虽说先帝內帑也出了钱,可是太仓银库却是主力;而且去年的辽东战事,更是抽干了太仓银库的银钱,至于夏税还没入库就已经去补窟窿了,如今的太仓银库已经空空如也,可距离十一月秋税入库,则还有近三个月。”

  “所以,爱卿是让朕出五十万两应应急?”

  “陛下圣明!”

  嘴角一抽,圣明?是冤大头吧!

  本来还觉得。

  先皇万历內帑遗留的五百多万两白银和两百多万两的实物资产还能撑一些时间,已好让自己从容一些的布置。

  没想到。

  一开口就是十分之一的流动资金。

  至于说归还。

  要是先皇万历,在钱这方面,那这位是铁定不敢拖欠的。

  可原身遗留的‘耳根子软好拿捏的美名’,所谓的秋税入库就归还,自己又不是傻子,多半到时候会找各种理由,从而拖的遥遥无期。

  自己还没有树立起威望,肯定是要不回来的。

  所以,这明显是有来无回的钱,是绝对不能开头的,否则就永无休止了。

  没有理会户部尚书李汝华。

  朱常洛看向了,挑头提钱的礼部尚书孙如游:“孙爱卿,一次科举会大概花费多少?”

  “回禀陛下。”孙如游说道:“每次科举的费用支出,主要是考场的修整,考试之中的办公消耗以及食宿费用,大概需要四千两。”

  得到答案,朱常洛又看向户部尚书李汝华。

  “李爱卿,连续三年的科举,又不是一次性支出。”朱常洛说道:“况且,这次恩科也是五六个月之后,朕记得秋税是从十一月开始收缴,到明年二三月的时候收缴完毕;而春闱也正好是那个时候,那时太仓银库总不会连四千两都没有吧?”

  “陛下,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户部尚书李汝华说道:“三年一次的正规科举,是为我大明选拔人才,户部是应当出;可是,这次的恩科,以及陛下所说之后增加的春闱,都是陛下施恩于天下士子,户部实不敢,也没有银子出。”

  真刚啊!

  而且理由和如此充分,我户部可不敢同陛下您抢着收买人心。

  并且也真没钱。

  这主观和客观的理由都是让人无法辩驳。

  不过。

  你以为这就能让朕出钱了?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